美章网 资料文库 群众工作机制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范文

群众工作机制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群众工作机制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群众工作机制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摘要:

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前社会治理面临新形势所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推进和实施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立足群众工作这个基本点,完善工作机制,更新治理理念,改进工作方式,形成社会共治格局,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关键词:

社会治理;群众工作;创新;机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的创造力量;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1]。如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增添社会和谐因素,关键在于群众工作。

一、群众工作机制创新的重大意义

(一)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重要前提

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努力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重要内容。党的奋斗历程证明:只有根植于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党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2]。新形势下,社会转型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考验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党群工作的政治优势,是党的事业长青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重要前提。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社会内部矛盾复杂,群众对公平、公正的诉求日趋强烈和渴求。社会治理工作必须立足群众这个基本点,只有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和不断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才能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这就要求我们敢于破除固化思维,创新群众工作机制,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重,通过利益调整和协调满足群众的意愿,实现社会治理长治久安,为全面推动改革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逐渐脱离当前社会现实,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顺应时展趋势,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已迫在眉睫。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关键是体制创新,核心是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便利性出发,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工作机制,将“人”的需求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的体验作为检验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唯一标准,以服务柔性化、治理网格化、决策民主化等多种创新举措,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基层群众工作的新变化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城乡间的人口流动愈发频繁,社会结构加快分化,利益需求更加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多变,不断加大群众工作的难度,群众工作也呈现较以往不同的新特点。

第一,信息化背景下群众政治参与意识强烈,党群工作互动性不断增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知识普及和传播,广大群众获取信息渠道增多、信息量增大,群众文化素质普遍提高,部分群众具有相当的学历背景,使得群众拥有与外界学习交流的机会,开阔了视野。群众政治参与意识和热情不断增强,懂得利用政策,通过合法权利维护自身合理诉求,过去“习惯于被安排”的政治生态已逐渐演变为“主动寻求共建”的新生态,党群工作形式由过去单一传达向多渠道、多方协商转变,呈现出更强的交流互动的特点。这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善治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3]由此看来,党群工作的时代特性要求基层工作者要把握趋势,调整心态,提高素质,提升党群工作的实效性。

第二,社会结构变化催生阶层分化,群众工作对象和内涵显得更加宽泛。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城乡二元结构下单一的农民阶层在城市化浪潮中逐渐分化为农民工、企业家、农民等多元化新群体,这些新群体又产生各自不同的诉求,使得当前党群工作对象和工作要求发生明显的变化,群众工作的领域和内容变得更加宽泛而多样。以往的党群工作以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为中心,如今多元化阶层的产生则对党群工作提出了新思路,即党群工作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及时转变思维,更新理念,清醒认识当前社会结构产生的新变化,侧重关注多元化群体及其利益诉求,提出新的治理模式,寻求社会治理的平衡点,最大限度满足各方群体的利益需求和意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价值观多元化导致群众工作内容愈加复杂多变。随着社会变革不断深入,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分化产生的各类社会阶层拥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和权益诉求,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思想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和困难。经济利益依然是群众权益诉求的主要内容,但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拓宽权益诉求的领域,如生存、文化、民主、社会、环境等多种领域权益诉求,逐步从单一诉求转变为多样化诉求,使群众工作内容呈现出更加宽泛、更加复杂的特征,对基层群众工作的综合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社会不平等现象成为关注焦点,群众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矛盾不可避免地大量出现,社会转型中出现收入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行业差距大等不平等现象引发社会不满情绪,社会基层利益诉求日趋复杂多变,涉及征地拆迁、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环境卫生等多个公共服务领域,呈现趋利性、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信访、调研、互联网是当前群众反映问题的主渠道,其反映问题交叉性和复杂性强,群众要求处理结果公开、公平、透明的呼声强烈。

(二)当前基层群众工作的难点

第一,社会治理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当前群众工作运行需要。社会治理是治国理政的根基,是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发生深刻的变革,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人员流动复杂,形成了多种不同利益群体,党的群众工作对象、方法、目标等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如“两新”组织大量进入社区、农村,大量农民转变为农民工、技术工人、企业家,如何协调与新组织、新对象之间的关系成为新形势下党群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尚停留在以往传统管理观念上,管理办法和手段落后,对新形势的变化研究不透,准备不足,无论是方式方法还是制度规则都不成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第二,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加剧社会矛盾冲突,群众工作面临巨大压力。价值观多元化无疑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经济社会提供了活力,同时也产生社会群体思想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导致城市流动人口剧增,城市人口中各类新群体素质参差不齐,法律观念、道德观念、社会秩序、教育缺失等失位,尤其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以利益驱动为核心的各类利益诉求极易引起社会矛盾和冲突,各种言语和行为不断突破传统道德和法律底线,导致各类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的矛盾不断发生。价值观多元化映射出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反映当今群众工作阶层复杂、涉及面广、难度加大,亟需建立成熟、科学的社会治理模式。

第三,社会不公平现象产生心态失衡成为是社会治理的重大隐患。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阶层两级分化明显,社会公平正义受到权力腐败侵蚀,社会矛盾冲突加剧了社会阶层情绪激化、心态失衡的现象,社会舆论、网络舆论无不渲染“仇官”“仇富”的言论和情绪,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群体受到舆论攻击。社会心理是反映社会发展的内在表现,城乡弱势群体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长时间背负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易于引起社会心理失衡,权力腐败和金钱至上的现象时刻冲击他们脆弱的心理,“仇官”“仇富”乃至仇视党、国家、政府和社会,已经成为弱势群体宣泄的口径,基层群众社会心态失衡是影响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巨大隐患。

第四,腐败、官僚现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之间的信任关系。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依靠群众也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但现实当中,还有少数党员干部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倾向和特权思想,说的多做的少,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缺乏全面调查研究,脱离实际情况、脱离群众路线,甚至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吃拿卡要。这些腐败、官僚主义现象严重威胁党与人民群众的信任关系,破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基层群众工作的开展。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小则引发社会群体事件和社会治理失控,大则降低社会凝聚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三、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对策

(一)以民生为本,建设新型社会治理体制

第一,明确主体责任,形成各方协同建设。作为执政党,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党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都是群众工作的主体力量,对群众工作起决定性作用。在新形势下,社会结构和环境的深刻变化增加了群众工作的复杂性,如涉及面广、错综复杂、问题关联性强等,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民为本,勇于承担主体责任,深入调研实际情况,梳理存在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措施,切实改善社会治理乱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善治的过程,政府和社会要各归其位、各担其责,真正建设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新型社会治理体制。

第二,补齐短板,继续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民生为先,服务为先,各级政府要把改善民生摆在开展群众工作的第一位,倡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千方百计提高群众收入,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大限度满足基层群众各项意愿和诉求,提升基层群众幸福感。强化服务意识,寓服务于治理之中,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建设政府主导、市场参与、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4]。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补充和完善满足群众所需所求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实现人人平等、机会均等提供切实保障,为实现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奠定基石。

第三,引导群众参与治理,实现民主协商共建。自上而下、模式单一的社会管理方式已不合时宜。积极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并依法妥善合理解决,是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的重要目标。要引导群众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利益冲突、表达利益诉求,逐步健全信访工作制度,形成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发挥官方微博、电子政务、网上在线交流、博客论坛等新的民意诉求表达渠道的作用,提高诉求表达机制的实效性。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将公共服务政策、养老政策、社会保障政策、重大的项目实施等,都应纳入风险评估机制,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第四,积极发展社会组织,完善基层自治机制。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组织自治功能和作用,能够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自我调节机制。因此,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应当对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及其他自治性组织等社会组织力量多加关注,利用其“柔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社会化运作”的优势,有效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秩序维系、矛盾冲突化解、和谐氛围营造等群众工作中的不足,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引领、市场推动、民间组织合作、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共治格局[5]。

(二)以法治为核心,加强制度法规建设

第一,遵循科学治理规律,建设社会治理专职部门。当前社会治理政社不分、权责不明、法治淡薄,无法形成有效的治理体系。要着眼于长治久安的科学治理,深入群众开展调研,了解社情民意,了解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组建架构清晰、权责明确的社会治理专职部门,根据相关治理机制依法开展工作,政府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配合,不妄加干涉。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一系列治理制度规范。社会治理跟不上,不仅是治理方式落后,更体现了治理制度的滞后。讲人情、讲利益、扯纠纷等成为社会治理司空见惯的现象,相关的治理制度管不着、没有用,成为墙上的摆设。破解治理难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是前提。制度建设要符合国情、社情、民情,不是胡乱制定一番,要讲大局、讲规矩,要依法办事。制度建设要遵循法治原则、需求导向、政府主导、公益性质的原则,坚决贯彻依法治国的理念,将法治导入基层治理工作中,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和质量。

(三)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第一,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加强社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社会治理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日趋复杂的社会治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程度高,各级党委政府、各社会治理相关部门要注重吸纳大量有专业知识、综合协调能力强的社会治理人才,通过一线锻炼、进修培训、理论研究等形式,不断提高其社会服务治理能力,有效化解人民群众内部矛盾,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第二,引入群众考核评价机制,转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转变干部队伍作风问题,除了加强党员干部自身建设,还要引入群众考核评价机制,改变过去干部队伍考核模式和方向的单一性,侧重群众评价监督,增加群众话语权。在评价方式上,要把群众评价纳入考核体系,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在评价内容上,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设置评价内容的重要依据,形成“你服务谁、谁评价你”的制度机制;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充分发挥群众评价效应的最大化,把群众评价作为考核政绩和实施奖惩的标尺,真正把话语权交给群众。

四、结语

总而言之,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服务观念,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树立“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理念,构建服务型、法治型、有限型政府领导下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模式,让民意和民生成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实践中,坚持“以民为本”宗旨,重视群众力量,构建多元化、交互式“大治理”群众工作机制,以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强调: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N].人民日报,2011-02-24(01).

[2].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1002-4980.

[3]蔡雄杰.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群众工作困境与对策[J].福州党校学报,2012(2):17-20.

[4]向春玲.详解十八大报告社会管理部署的新亮点[J].党建文汇月刊,2012(12):52.

[5]孙建军,龚鹰,於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创新模式———以舟山市为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5):32-37.

作者:吴欢欢 单位: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