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学风的文化属性范文

高校学风的文化属性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学风的文化属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学风的文化属性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第八期

一、高校学风文化属性

哲学中,属性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事物有许多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之分。就本质属性而言,不同层次的本质有不同的本质属性。首先,文化是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观念形态成果,形式上有别于物质形态的成果,文化因此具有观念性或精神性;其次,阶级对立社会,文化主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具有阶级性或意识形态性,但非意识形态文化如科技、语言、逻辑等则不具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文化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意志,因此具有人民性或民主性;最后,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群众意志决定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人民群众意志因此具有物质决定性。同时,人民群众意志会受到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意识形态文化内部如政治、道德、法律、历史传统、宗教、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就非本质属性而言,文化在不同本质层次上具有不同的非本质属性。观念性层次上,文化具有主体性、创造性、传播性等;阶级性或人民性层次上,意识形态文化具有主导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物质决定性层次上,意识形态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等。

(一)高校学风的本质属性作为大学文化的一种样态,高校学风同样具有文化的本质属性,包括观念性或精神性、人民性或民主性、物质决定性。首先,高校学风具有观念性或精神性。从来源看,高校学风主要源自于大学师生对大学文化的核心要素即大学理念的心理认同;从存在方式看,高校学风存在于大学的符号、行为、物质载体之上,脱离这些载体,高校学风也就不存在了;从运动过程看,高校学风的观念性或精神性体现在高校学风的形成和高校学风作用于师生的统一过程中,实质上是大学理念的价值实现与高校师生观念选择和改造的统一。一方面,大学理念内在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一所高校会有什么样的学风,高校学风的创建过程也就是大学理念的实现过程;另一方面,高校学风形成后会对师生发生作用。高校学风提供价值取向指引、行为模式参考和结果评价标准,以一定的载体为中介,经过高校师生的自主能动选择(认同或改造),最后作用于高校师生的观念世界。其次,高校学风具有人民性或民主性。宏观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文化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意志,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文化从总体上必然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或民主性,表现在高校对“办什么样的高校”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回答上,也表现在集中代表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对高校意识形态文化的领导上。微观上,从某一所高校内部看,在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的整体意志前提下,全体师生的意志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文化具有的人民性或民主性,并凝聚在一所高校的大学理念之中,进而展现在包括高校学风在内的大学文化的各种要素或样态之上。最后,高校学风具有物质决定性。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中,包括高校师生的人民群众的意志决定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高校学风的高校意识形态文化因此也具有物质决定性。“发展才是硬道理”,不断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将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同样,对高校而言,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也必然促进包括高校学风在内的大学文化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意志会受到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高校师生的集体意志同样会受到意识形态文化各部分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表现为不同高校在大学文化和学风建设水平上的不同以及同一高校的师生对大学理念的认同上存在差异性。

(二)高校学风的非本质属性非本质属性是对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从多种维度对事物进行说明和描绘。作为大学文化的一种样态,高校学风具有文化的非本质属性。首先,从观念性或精神性层次上看,高校学风具有主体性、创造性、传播性。其一,高校的本质是“研究学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创新价值观和培育人才……但其最本质的东西是求真育人”[3]。高校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在求真育人活动中逐渐形成一定的风气,也就是学风,对师生主体地位和作用的确认也就是对学风主体性的确认。尽管学风也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和师生认识差异性的影响,但是并不能改变师生创造的学风的主体性;其二,学风是高校师生实践的产物,决定于高校师生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即大学理念,大学理念一旦形成就具有长期稳定性,学风也因此具有长期稳定性。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大学理念蕴含的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变化,相应地高校师生也会创造出新的学风。因此,学风的继承和发展实质上指向了学风的创造性;其三,文化传播的要义在于传播媒介的存在,作为大学文化的一种样态,学风的存在需要一定的载体,并借助载体为媒介实现自身的传播,对高校师生的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施加影响。因此,高校师生秉持的价值取向的实现和作用过程体现了学风的传播性。其次,从人民性或民主性层次上看,高校学风具有主导性、多样性、复杂性。其一,社会主义社会的高校是人民的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的意识形态文化当然要体现人民性或民主性,并集中体现在大学理念的价值取向之中。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文化的部分之一,学风同样展现出明确的主导性或者说价值取向的引领性;其二,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既有体现人民性的主流文化,也存在着体现少数人价值取向的非主流文化,同时还有大量的外来文化,实际上造成了价值观的多元化现象,表现在学风上同样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其三,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在高校的冲突激荡、吸收借鉴构成了旺盛的大学文化生态。非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在为主流文化的发展提供比较借鉴的同时也不断挑战其主导地位,其中甚至不乏敌对势力及其代言人的所作所为。由此,高校学风呈现出复杂性特征。最后,从物质决定性层次上看,高校学风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其一,任何文化都具有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的特征。高校学风是师生长期实践的产物,反映了大学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基于时代的新要求,高校学风也反映了大学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变革;其二,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在大学文化层面上则表现为高校在价值追求上独有的文化传统和品格,形成高校独有的文化特征,对外凸显出大学的自身形象,区别于别的大学,展现其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对内则深刻影响这所大学师生的价值认同度,产生内在的凝聚力。大学文化的独特性也因此表现为学风的独特样貌和风格;其三,大学文化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地域,生长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深深打上了地域性的烙印,高校学风也因此表现出大学文化生长环境的独有特征。

二、高校学风文化属性的现实观照

高校学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毋庸讳言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尽管各个高校从师生自律和他律的角度给出了很多解决方案,但如果从教育实践一线观察和体会,会发现存在“管得住人、管不住心”的困扰,学风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上的改善。为此,作为大学文化的一种样态,高校学风的建设需要从根源上发掘和整理其固有的文化属性,并以此观照其在工作中的缺失,以期从根本上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风建设。

(一)熔铸高校学风灵魂,坚持大学理念的价值取向大学理念内在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一所高校会有什么样的学风,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理念也就是高校学风的灵魂。高校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大学理念?对此取决于高校如何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上的根本问题、“办什么样的大学”这一办学上的根本问题、“为什么学习、研究、服务”这一高校学风的根本问题。例如,在1917年至1927年期间,蔡元培先生扭转了北大学风,并以此著称于世,关键之处在于革新其大学理念。蔡元培先生在其起草的《大学令》里对大学理念作了明确的界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4]24蔡元培先生在办学活动中始终坚持大学理念,在教师聘任、讲义要求、学术鼓励、学生活动等方面一以贯之,最终成就了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如何坚持大学理念?高校需要切实尊重和确认师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创造性作用,建设好各种形式的学风载体。首先,高校师生是大学理念的创造者和实行者,是高校的主体。因此,高校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体制、制度、资源安排等方面体现师生的主体地位;其次,高校应当支持和鼓励师生发挥主体创造性作用,在建设和发展重大问题上听取和采纳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最后,高校应当建设好学风载体,包括符号载体、行为载体和物质载体(制度载体和交往空间载体)。这些载体承载的大学理念能够发挥引导、激励、熏陶等功能,通过显性或者隐形的方式作用于高校师生的观念世界。

(二)塑造高校学风品格,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文化的领导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高校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代表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文化的领导是其使命所在、责任所在。对此不能仅仅从“泛政治化”和“政治干预”的角度理解,而应当从人民性或民主性的根本角度去理解。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文化的领导,首先,应当旗帜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高校的意识形态文化要体现人民性或民主性,并集中体现在大学理念的价值取向之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其次,应当正确看待高校存在的价值观多元、非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等现实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既要取其精华,吸收非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养分,建设好文化生态环境,又要摈弃糟粕,防止敌对势力的渗透;最后,应当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大投入和宣传,增加高校师生对大学理念蕴含的价值取向的认同度,从而从根本上塑造高校学风的品格和风貌。

(三)增强高校学风体质,改善大学文化的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历史唯物论认为,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基础和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文化一经产生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如何改善大学文化的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从物质决定性角度看,高校应当不断改善大学文化的物质基础,政府更应当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因为高校不仅需要“大师”,也需要“大楼”,师生不仅要“教学”,也要“生活”;从改善大学文化的生态环境看,高校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流地位,也要为传统文化、非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提供生长空间。高校作为社会的文化中心,不仅承担着弘扬主流文化的使命,也承担着传承历史文化、开展民族文化交流的重任。大学文化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有利于改进师生从事教学、科研、服务活动条件,并为文化的交融和互鉴搭建平台和拓展渠道,也将进一步改善学风生成的基础。

作者:黄谦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