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微博的图像化倾向及反思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传媒观察杂志》2014年第八期
微博作为网络传播的载体,它涉及到文字和图像。而当今,图像类微博更是比比皆是,无论是论及日常生活琐事还是国家大事或新闻现场,还是涉及文艺类的小清新或惊悚八卦类,都可以看到图像微博的存在。微博最开始以140字左右的文字为其主要特征,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受众的需求,才开始有了图片、视频、音频等的插入,这也就使得微博的图像化成为其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当然,这个与图像的优势也密不可分。图像的存在不仅可以缓解视觉疲劳,同时也可以缓解心理压力。而且,图像的出现不像以往阅读文字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活动,读来更轻松愉悦,更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究其微博的图像化倾向的内在传媒文化诱因,笔者以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媒介文化技术的发展助推了微博的图像化倾向。在微博上,图像的和分享越来越方便快捷。微博操作的简单化和传播速度的便捷性,再加上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无缝对接,使得微博的门槛大幅降低,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微博图像。当前,视觉技术的发展早已从手工艺图像进入机械复制图像时代,并开启了数字拟像(数字化虚拟影像)时代。在微博上,人们乐于上传自己拍摄和制作的图片,甚至影像。而随着未来网络拟物技术的发展,电脑模拟现实社会景观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现实社会在虚拟电脑世界中也将成为一幅幅图景的直观再现。因此,随着摄影技术、电视技术和数码影像技术的出现,海德格尔的“世界成为图像”预言逐渐成为现实。德国学者恩格尔说:“摄影的发展导致了图像技术的巨大变化。照片再也不能像其他绘画一样被看作是指示某些抽象的和不可见的东西的符号了。”③
恩格尔的话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不仅仅是摄影,整个世界都在用图像文化和视觉语言进行阐述。而且,随着数码相机的发明及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变成了一种普通大众都能掌握的“大众爱好”:只要你轻按快门,你就能把“瞬间”定格,这也使得图像的获取更加便捷。今天,几乎所有手机都配备拍照功能,甚至很多高端手机的拍照功能丝毫不亚于数码相机,这一方面为实时记录日常的生活片段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促进了微博图像化的发展。其次,是视觉文化的时代要求使然。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越来越渴求通过读图来了解世界和进行交流,对图像的阅读欲望变得越来越强烈。而在微博的版面设计中,图像与文字各具特色,但微博中图像最大的特点是直观性与瞬间性,而文字的优势在于联想性与抽象性。在面对一条微博时,受众的眼睛首先关注的就是图片,图片在一瞬间以其精美、新奇、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特点牢牢抓住了人的眼球,这也就是如今所称的“眼球经济”。当下的诸多印刷物之所以如此畅销,正是抓住了图像吸引眼球这一卖点,把图像作为营销的新手段。随着图像化时代的到来,这种视觉化的趋势只会是越来越明显。基于图像的中心地位,在微博中,文字往往只是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而随着视觉文化和读图需求的日益深进,微博图像化的表征只会是越来越普遍,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图像“膜拜”趋势:“读图时代”使图像传播成为一种流行,图像也渐渐被“神化”,似乎图像成为了一剂万能药。最后,在微博的审美心理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所谓的“迷心理”或者“控心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人们渴望被关注,而微博更好地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微博中图像的现场感更能让人产生被关注的错觉,因而也备受现代人欢迎。微博的即时性和便利性,使得人们的空闲无聊时间被填满了,每天人们在空闲活动时全线图片直播自己的状态,微博极容易将人置于“被看”的角色上。正因为如此,很多明星、草根、企业为吸引关注都将采取“新奇异”的图像来达到吸引关注的目的。同时,图像的加入更能给人一种亲近和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拉近粉丝和明星之间的距离。
二、微博图像化倾向的反思
当下,微博的图像化倾向使得图像有压倒文字的趋势,图像在传播领域逐渐占据“霸主”地位,图像在视觉传播中也逐渐拥有绝对的“支配权”。人们也越来越依赖于图像,同时也习惯性地选择图像微博,也习惯于倾向接收图像微博。“无图不微博”已不是夸张之辞,而图像微博的“霸权”地位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不仅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也应当有着深刻的理性反思。微博对图像的“崇拜”和对文字的冷落,很容易使大众养成一种用图像表达而不用文字表达的惰性习惯。而当大众沉溺于图像的轻松阅读和图像的娱乐性时,也使得现代人越来越缺失文字所带给我们的这种深度思考和反思能力。弗拉瑟写道:“以往文章解释图像,现在则是颠倒过来:照片图解报纸上的文章;照片使报纸文章再度具有魔术性。以往是文章主宰,现在是照片主宰。在技术性图像主宰的这种情况下,文盲有了新的意义。以往文盲被排挤在除文章符码化的文化之外;现在文盲几乎可以完全参与被图像符号化的文化。”④
当感官上的沉迷多于对审美意义的思考,人们对图像的热衷远远胜过语言,崇高性也将日益消退,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世俗性上位的时代。因此,应当看到,一方面,微博的图像化表达让人们看到了图像的巨大魔力;但另一方面,微博的图像化表达也带来了文化的“平面化”与“去深度化”。米歇尔认为,形象、图像、空间和视觉性只能通过语言话语比喻想象出来,语言话语也要根据图像比喻、联想。⑤因此,为了确保表意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微博要看到图像的表征优势,同时也应当合理利用文字的表征优势,使二者互为补充。值得一提的是,微博的图像化倾向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状况。在社会的现代转型中,随着现代性的展开,出现的是个体的碎片化生存。由于现代生活的碎片化,个体的感知也出现了印象主义风格,现代个体不再关注社会现实的深刻内涵,也不希冀建立一种阐释现实的宏大结构体系,而是注重以主观的内在心理感悟社会生活的表面现象或现实碎片。现代性的碎片化体现在微博的图像化倾向中,主要表现为现代人对于文字的忽略和对于图像的“浅阅读”和“浅表达”。而这,对于提升网民的文化素养其实是有弊端的。对此,我们也理当有着深刻的理性反思。其次,微博平台由于其用户注册的匿名性和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容易造成虚假图像成泛滥之势。在网络上,当信息如潮水般涌来,首先能进入人视野吸引人注意的往往是带有图像的信息。人们乐意传递带有图像的信息,这种情况也同样适应于微博。在微博平台上,由于传播主体在信息传达时往往带有个人感受和个人情绪,且很多时候看到的和传递的信息往往只是某一部分或某一侧面,并且往往过分关注“视觉吸引力”,这也为虚假图像的出现提供了机会。而且,在虚假图像的背后,更多是传达了图像的媚俗倾向。今天,很多人为了吸引眼球和吸引关注,大肆追捧和“大尺度”照片。此外,微博上还经常会出现各种恶搞图像,一味追求点击率,忽视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这也使得微博的图像审美越来越媚俗,越来越迎合部分大众“低俗”口味。
可以说,图像微博存在的图像泛滥和图像造假等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其实,在文化史上,文字和图像作为语言传播的两种不同方式,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文化传播的舞台上,有时是文字唱主角,有时图像挑大梁,文字与图像都有着自身的局限性而不可能单独某方面独霸天下。因此,在反思微博的图像化倾向时,笔者以为,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放到“读图时代”的问题域中。微博的图像化倾向实际上是读图时代“图文战争”的一个缩影。微博作为现代新兴的网络媒体之一,其图像化倾向不得不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图像的兴起以及对文字的优势,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当下社会文化和审美心理的转型。可以说,微博以有限的文字内容和链接式无限的数字图像内容,为人们立体展现了一个虚拟视觉图像世界,其表征出来的图像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体现了当前读图时代的图文发展逻辑及其文化心理。
作者:郭丽萍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