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出版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范文

浅谈出版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出版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出版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出版传媒人才培养需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在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质量的同时,重视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注重提升人才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出版传媒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出版传媒;培养模式

一、认知供给侧改革,分析结构性问题

中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后,消费者对出版产品的需求增长总体比较平稳,但需求水平和层次出现了新升级,这就要求出版传媒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要素配置能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把注重于按传统出版产业的载体形态、线性业务流程,围绕单一媒体的人才培养转向到媒体融合、现代出版服务等业态上,多关注互联网时代的“跨界、跨行业、跨媒体”等新特征,在深化改革的同时,通过结构调整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出版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上,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办学理念、工作思路、学科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定位、师资队伍、培养方案、特色教材、核心课程等要素的结构调整,减少知识的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人才培养的全要素配置效率,使学校的供给体系更好适应行业需求结构的变化。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审视出版传媒人才培养现状,应该说,尚不能满足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双重”指向,表现在:第一,对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适合办学定位的培养特色凝练不足;第二,培养方案受学术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大,还没有完全转向突出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导向上来;第三,课程建设忽视教学系统内部结构、过程和环境三要素间内在的紧密联系,偏重于以孤立的方式针对单一要素的建设;第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不清,目标更多地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人才在视野建立、产业与技术洞察力、研究方法以及思维方法上的培养,难以适应人才培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多元目标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第五,教学结构模式不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多采用单边结构,即教师为主体或者学生为主体的模式;第六,教学过程不符合渐进的认知规律和能力螺旋式提升的过程。同时,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听讲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与环境。面对问题和不足,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准确把握“舍”与“得”的辩证关系,正在积极探索符合首都发展、行业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的出版传媒人才培养模式。

二、准确把握形势,明晰办学思路

1.形势分析作为从印刷起家、服务出版传媒全产业链的行业特色高校,学校从建校伊始就承担着为文化传承与传播、印刷技术创新与推广培养专业人才的光荣使命。学校未来发展只有精准对接首都功能定位,努力把已有办学特色和优势转化为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优势,并在其中有所作为,才会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准确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就是要求学校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围绕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做足“艺工融合”文章,在文化创意、出版服务、国际传播等方面创品牌,努力提高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重塑行业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作为行业人才培养的一面旗帜和国家队,如何增强责任和使命意识,树立互联网思维,系统梳理出版传媒业发展中的关键性、症结性问题和解决的基本路径,进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真正将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转化为服务行业,特别是引领和推动行业发展的优势,为振兴行业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考验着每一个北印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使命。

2.办学思路经过对学校未来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形成的共识是:唯有树立家国情怀,自觉站出来,从国家文化发展的高度审视出版传媒业,唯有坚持服务首都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才能真正奠定学校不可或缺的社会地位。学校确立的工作思路是:把握“一个根本”,即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根本。坚持“两个面向”,即面向首都发展、面向出版传媒行业。彰显“三个特色”,即服务出版传媒全产业链为主线的学科特色;“工科与文科结合、艺术与科技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传承弘扬中华印刷文明、创新发展红色出版文化的文化特色。深化“四大战略”,即特色发展战略、开放办学战略、协同创新战略和绿色发展战略。实施“五项工程”,即教育创新工程、人才强校工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和党建强基固本工程。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置于中心地位,为此,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置于所要实施的“五大工程”之首。学校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围绕学校鲜明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属性,从“思想引领、立德树人”的高度创新育人模式,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服务首都发展、行业发展的大格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家国情怀。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人才培养环境,把“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建设对学生最好大学”的育人理念落细、落小、落实。

三、优化课程设置,创新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对学校办学思路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要求的分析,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扎根行业、服务首都发展的“双面向”人才培养指向,逻辑上自然会落脚在“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上。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需要在“用”字上下功夫,在“学”字上打基础,在“新”字上求突破。而把“用、学、新”三个关键字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基础性、创新性的工作是优化课程设置。

1.出版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出版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是面向职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系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核,由结构、过程和环境三个要素组成。每一个要素都有自己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形态。从教学的视角分析出版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应该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是理论基础,教学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第二,是教学目的,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针对特定的目的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反映的是特定办学指导思想下教学模式设计者的教学理念。第三,是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大纲及其教学过程中所用到软硬件教学资源。第四,是教学过程,指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五,是教学手段与环境,为发挥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所采用的一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第六,是评价,每种模式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以需求为导向的出版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在教学上,就是要充分关注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满足相关课程教学规格、实现“结构、过程、环境”相互联系并集成一体的课程教学系统,提炼出该系统构建的一般方法,即采用“双主互动、面向解决问题的”教学结构模式;采用“讲座、辅导、作业、项目”渐进式认知的教学过程模式;采用“课堂+团队+基地”三位一体、均衡发展的教学环境模式。

2.创新出版传媒人才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出版传媒人才培养所具有的多元目标特点,在创新教学模式上,一方面,应遵循教育系统规律科学建立课程教学系统,建立体现“知识→能力→素质”渐进转化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应重视教学环境,尤其是出版产业转型、媒体融合发展给教学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构建结构、过程与环境协调统一的教学系统。其路径是:第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导向为魂,强化政治方向和文化属性,确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培养目标,教学系统设计以培养“会想、善做、懂表达”和“会做人、懂责任、求发展”的多元化目标为基础。第二,树立“跨界”思维,打破各种壁垒,建立与多元化目标相适应、且符合教育系统规律的课程教学系统,体现在:教学系统结构“双主互动、教学相长、团队协同”;教学过程结构“面向问题、讲座引导、辅导配合、项目支撑”;教学环境结构“课堂教学、团队学习、网络传播、案例训练”。第三,扎根行业,主动把握媒体融合大势,采取与职业性相适应、善用行业优质资源的协作式培养方式,将教学、科研与生产融为一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培养计划由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制订,培养过程由学校和社会合作管理。

3.课程大纲的培养目标规格设计人才培养的课程大纲涉及的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出版传媒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内生特质上。其内在特质主要表现在人格特性、思维特性、学习素质和行业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创新思维直接参与并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性作用,并最终决定能否给社会带来价值创新的成果,而学习素质和行业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为创新思维提供原料和支持。一是公共课强调“使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要针对行业的特殊需求,树立高度文化自信,保持强烈的文化担当,把导向为魂作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认同的一条主线,遵循出版工作规律,公共课在内涵上体现出版文化的精神实质,在使命上体现出版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功能,教育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懂得本专业学习与未来职场发展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认知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并懂得自身对社会所负有的责任,包括职业道德培养、专业发展与职场空间定位;培养对所从事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建立正确的幸福观。二是基础理论课侧重“视野”和“方法”培养,厚重人文素质基础。首先,训练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其懂得出版业的发展脉络、业务流程和技术变化;了解出版产业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脉络和背后蕴含的科学规律,建立深厚的产业和技术发展洞察力;懂得出版业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给彼此带来的深刻变革。其次,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懂得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透视产业发展,在企业微观层面去构思开展业务或技术应用;掌握构思与设计相关业务应有的方法、过程及其结果的技术表达,如抽象分析与建模;发现问题所需要掌握的业务分析与优化方法;将构思变成最优化方案的策划和设计能力。最后,出版行业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以文化为引领。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性需要通过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来体现。这样就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出版职业素养相结合。三是专业课突出知识传授、技能和思维训练。在传授专业课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时,应包括视野教育、各个知识点教育、产业整体状况的宏观理解、技术与业务层面的微观分析、策划与设计不同方法的比较与学习、专业素质养成。在技能方面主要是训练面向职业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包括系统构思、选题策划与设计建模,产品营销与技术推广,表达与技术写作技巧,有效计划和管理控制的方法,相应软件工具的熟练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养志.媒体传播类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1:5-7.

[2]张养志.出版硕士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出版.2014(1):24-27.

作者:张养志 单位:北京印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