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城镇社区舞蹈与资源库创意集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年第四期
“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创意集成信息资源包”是对社区舞蹈原创优秀作品基础资料信息的整合和梳理,从社区舞蹈的基本概念、作品、人才、传播平台到国际社区舞蹈发展动态形成一个创新平台及集成服务体系,对于社会资源和舞蹈创意的融合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提升作用。对于非专业舞蹈领域而言,该平台为第一个从“创意集成”入手,系统构架国内外社区舞蹈创造性资源和机制的重要信息平台,势必会成为推动我国社区舞蹈自身创意提升和资源整合创新的支撑性资源库,起到一定的引领、培育和推广的作用。同时,对于专业性舞蹈领域而言,本主题资源包将在观众拓展,特别是在内行观众涵育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同时也从概念、方法和手段上,为专业舞蹈编导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另外一个释放创意、规划职业生涯的新平台。本主题资源包的立意在于立足本国实际、面向国际前沿,在理念和行动上,提高职业化舞蹈教育和非专业舞蹈培育的双重提升与超越,从而为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舞蹈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库,并在虚拟交互实验等层面推动我国舞蹈的教育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功能的系统提升。
一、缘起
(一)国内外相关资源库建设状况作为专业性舞蹈发展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舞蹈的主流,以城镇社区为载体的社区舞蹈,自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一批旨在优化舞蹈文化管理体制、推动舞蹈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库和主题性舞蹈参与项目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社区舞蹈组织管理或运营机构包括英国社区舞蹈基金会(FoundationofCommunity,UK)、英国基金会(DanceUK)、英国观众研究学会(AudienceAgency,UK)、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TheAustraliaCouncilfortheArts)、加拿大艺术委员会(TheCanadaCouncilfortheArts)、美国艺术基金会(NEA,USA)等。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这些机构除了定期相关的舞蹈文化参与活动数据库、舞蹈观众数据库等信息外,还会组织相关调研和实践性研究项目,从信息平台构建、专业发展咨询和相关政策支持等层面有效推动了各国舞蹈生态系统的构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机构及其提供的系列信息资源、专业咨询报告、培训时间项目,有效地推动了国外专业舞蹈和非专业舞蹈的良性互动,获得了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结果。事实上,作为舞蹈管理的高效模式,系列社区舞蹈信息资源库建设和主题性舞蹈参与项目推展,奠定了国外舞蹈发展的“正金字塔”结构模式。例如,在英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的观念,业界人士“并不认为从事舞蹈教育工作或社区舞蹈工作的舞蹈家比全职剧场舞蹈演员或编导更不专业或更少创意。”相反,很多全球闻名的职业舞蹈大家正是从社区舞蹈领域转到职业舞蹈领域来的,而且这些大艺术家还会一如既往地从事舞蹈拓展和社区舞蹈的工作。应该说,这种从社区舞蹈中自然“培育”职业舞蹈家的模式,已经成为国外诸多艺术管理机构推动可持续舞蹈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石。而这一艺术管理模式的重要操作平台就是各级各类社区舞蹈创意集成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及相关主题性研究项目或实践项目。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6年以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一届世界艺术教育大会的召开,构建艺术教育的全民机制、推动“大社区艺术观”的发展更是成为全球范围内社区舞蹈创意集成发展的“引擎”。在这里,“社区舞蹈”与其说是一个空间内的舞蹈发展概念,毋宁说是一个可以超越空间或区域界限的舞蹈生态系统建构的方法论。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二届世界艺术教育大会一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号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成员国从社会、文化等层面入手推动艺术教育成为教育革新、文化多元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动方式,在优化社区艺术的同时变革专业艺术教育的格局,使之成为全民教育和公民社会构建的重要手段。而该组织所的欧、亚、非等地区的艺术教育报告,也成为该领域重要的信息资源。在教育和学术领域,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社区舞蹈教育硕士项目、博士项目的开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全民艺术教育观和大社区艺术观基础上的专题性系列研究开始出台,标志着21世纪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研究已经从政策、管理等层面过渡到人才培养的层面。而该高等教育机构正在开展的“舞蹈故事”(DanceStory)项目,正是一项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并资助的重要的参与性社区舞蹈创意信息集成数据库项目。在我国,群众性舞蹈活动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纳入国家文化管理体制之中,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覆盖面广、发展历史较长的基于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和青少年宫等基础设施的国办群众文化系统。新世纪以来,在原有群文系统的发展基础上,国家文化部又成立了专门的公共文化司,形成了一套以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国家及各级文化共享工程为基础,以政府“群星奖”为创意催化平台为抓手的国家群众文化管理和服务机制。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在我国部分大中城市里,以新型城市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内居民文化生活为主体内容的现代社区艺术也开始萌芽。同时,城市民众自发的娱乐生活活动也在城镇化进程中趋向多元,中老年健身舞蹈、白领阶层健身舞蹈和企业文化舞蹈拓展训练项目、舞蹈医疗、素质教育型小微舞蹈企业的兴起,也进一步改变了我国非专业舞蹈的组织、管理、运营和创意形态,形成了公共空间和非专业舞蹈空间里的多元化、参与性、体验式舞蹈生态格局。
(二)社区舞蹈创意资源库智囊团队的长线培育由于该领域实践形态是新世纪以来才开始大规模出现的,所以,成熟的各级各类信息资源库没有系统地建设起来。从政府文化管理的层面看,国家数字文化网的建设,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特别是国家公共文化设施投入的相关统计报告、国家文化共享工程数字信息的采集,以及“群星奖”信息模块等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权威信息支持。从教学、科研层面看,北京舞蹈学院特色资源库等项目开展,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在机制创新的基础上,本主题资源包还将着力从人才培养和项目孵化的层面,强化本课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首先,参与本主题资源包建设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具有超过一年以上的相关课题研究经验(多为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和研究生创新实践项目的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核心成员),熟悉本课题研究对象,并具有一起工作的协同工作基础。其次,本主题资源的参与教师也是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艺术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并先后承担过系列特色资源包建设和相关科研课题和创新实践项目的研究或教学指导工作,能够了解并深入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的阶段还能将本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的成果与其教学结合起来,实现研究成果的教学转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研究在过程中就局部实现了成果转换的使用价值。再次,本主题资源包的建设还将从对策研究、创意思路等方面,推动国家各级各类艺术管理体制的创新,并从理念、方法、手段和案例等方面为舞蹈相关利益群体提供实用的创意集成路径与方法。最后,本主题资源包还将从多元的角度对采集到的创造性社区舞蹈素材进行创作分析,通过现阶段兴盛的网络媒介进行包装策划,力求将优秀的社区舞蹈艺术作品辐射向社会,从而引发大众对于社区舞蹈的重视和热爱。资源包的建设,能够促进学科案例实践教学和课程建设的提升,同时对于本院相关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参与资源包工作的人员在实践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在艺术管理和创意产业研究方面不断开拓新思路,为今后的学科教学和学术研究搭建实践平台。
二、理论意义与实践探索
(一)主题资源包的艺术特色和制作技术创新“参与性”、“互动性”、“共享性”和“创造性”是本主题资源包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该资源包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该资源包整合了基于大社区艺术观念的国内外优势社区舞蹈资源,从人才、作品、平台等角度第一次全面、系统而又特色鲜明地集合了城镇化背景下原创性社区舞蹈的“创意之源”、“创意之法”、“创意之形”,不仅可以为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内的广大社会文化指导员、舞蹈编导和广大的舞蹈艺术兴趣爱好者提供有效的创意集成理念与方法,而且还将通过对有关原创性社区舞蹈作品和编导的案例解析,为之提供适应未来社区舞蹈发展的文化政策、编创策划理论与技巧。从具体形态来看,本主题资源包以简洁、易读、详实的形式提供城镇化背景下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并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创意激荡”和“创意交流”的互动虚拟演练。为此,除资源包必备的大量相关的舞蹈图片、视频和指导性内容外,本资源包还将从“参与性”、“互动性”、“共享性”和“创造性”角度设计一个“动作采集”和“网络编舞”的控制性交互模块。这种制作技术创新的目标是,在普通大众与舞蹈专业人士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为专业舞者、编导、社区舞蹈爱好者、政府主导的文化场馆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和信息集成平台,使民众的参与性得到最大化发挥,专业舞者与非专业舞者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两类不同风格的平等对话与互动。该平台的最高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将原有国家文化管理体制下纵向积累的专业舞蹈创意资源(包括创作者和作品等)与现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和创意激荡的推动,推动专业“舞蹈社区”(包括专业艺术院校和院团)与在地“社区舞蹈”的优势互补,并使现有舞蹈文化资源的优势最大化。在此基础上,职业“舞蹈社区”与在地“社区舞蹈”的良性互动,将有助于推动区域舞蹈的良性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舞蹈接受者从单向接受向参与式接受的过渡。而这种过渡将有助于不同的参与主体对自我及对方文化身份建立新的认识,在打破原有文化隔阂(包括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文化区隔)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城镇化背景下基于群体文化身份认同的新型“艺术社区”,从而为建构我国创意舞蹈可持续发展系统打下一个新基础。在本课题进行过程中,项目组将着力从“创意集成”的角度对北京市社区舞蹈进行针对性基础调研。具体而言,本课题研究将从“群星奖”获奖剧目、舞蹈类文化共享工程、区县街道级别群众性舞蹈活动和北京舞蹈学院参与、主持或辅导编排的非职业化舞蹈编导作品或舞蹈活动项目入手,本着“参与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创造性”这四个基本原则,梳理出具有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特点的社区舞蹈原创优秀作品、社区舞蹈创意人才及传播平台信息资源。具体内容包括:1)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发展及管理概况(包括政策、法律等环境要素和代表性项目等)2)“群星奖”等国内社区舞蹈赛事平台及其代表性作品3)国内外原创性优秀社区舞蹈剧目集萃4)国内外优秀社区舞蹈编导和教育工作者介绍5)国内外社区舞蹈精彩片段赏析6)国内外社区舞蹈首演场地(含各类训练、排练场地等)7)国际社区舞蹈发展脉络及代表性项目介绍上述七大板块以北京地区社区舞蹈为重点研究对象,兼及其它地区和其它国家的相关资源梳理和整合。其目的是搭建一个创新型的社区舞蹈共享式信息平台,并借助有关研究性、主题性舞蹈教育或拓展项目,为我国舞蹈生态系统建构提供个案式的或者信息网络式的集成服务机制,促进专业舞蹈和社区舞蹈的完美融合。另一方面,在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舞蹈专业人与社区舞蹈参与人士的互动式主题实践项目,将从实践研究和范本研究的角度,为建构可持续化的舞蹈生态优化提供参照,力争在理论、政策和实践等层面上,探索在原有“送戏下乡”、“送戏进社区”等政府文化共享工程的基础上,探索建构多元化的参与性的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系统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以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供实现专业舞蹈的观众拓展和非专业舞蹈的创意提升这样一个双赢目的的信息资源库。
(二)主题资源包的协同组织创新、使用特色及效益分析在协同组织创新方面,本主题资源包将依托核心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视频会议、信息资源盘点、专题项目咨询等方式,有效整合教学、科研、政府和业界人力资源和信息平台资源,构建一个灵活、多元、开放、高效的创新机制。除了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舞蹈家协会等组织机构之外,本主题资源包还将通过网络咨询和调研等形式整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社区舞蹈项目,中华女子学院社区艺术管理专业(舞蹈编导方向),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舞蹈教育研究项目,中央芭蕾舞团团办等相关机构成员及其研究资源,在“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集成创新”这一主题下,初步实现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教学机构的协同创新。该主题资源包建成后,将与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前三期主题资源包成果实现合拢,形成一张以时间为纵轴、以空间为横轴的舞蹈创意集成网络,该网络将包括“公共性”、“典型性”、“示范性”、“共享性”、“创造性”基本要素,为政府机关、教育工作者、舞蹈创意机构和培训机构等提供相关对策性建议和有关创意创作的参考:首先,舞蹈传播媒介(剧场、院团)资源包(2010年、2011年),涵盖了与舞蹈相关的北京市代表性剧院、剧场的软硬件信息,并分别以图片、特色演出剧照海报、文字介绍以及剧院相关视频内容的形式提供了系统的信息资讯。对于普通受众而言,该资源平台能够全面鸟瞰首都北京的主要类型的剧院、院团,通过资源包平台获取剧场及院团的位置、空间、内容以及特色等链接内容,能够非常便捷地了解重要场馆或院团相关信息内容。前两期资源包的建成,为各级各类舞蹈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最基础的信息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其次,舞蹈艺术公共教育资源包(2012年)的建成,则有机整合了职业舞蹈体系之外的舞蹈参与信息,收集和展示了北京地区舞蹈公共艺术教育主体(群众舞蹈队、校园舞蹈队、特色舞蹈机构和项目)及其行为结果。无论是对于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社区的舞蹈爱好者,还是中小学学生舞蹈第二课堂来讲,该资源都以简洁、易读、详实的形式,通过提供大量相关的舞蹈文字、图片、视频等,使得公众对目前北京地区的非专业舞蹈发展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此次本主题资源包的建设,就是对前三期特色资源包的一次整合式超越或者集成。首先,本主题资源包将参照国际经验,依据现有社区舞蹈创意平台,沿着新中国成立以来舞蹈艺术作为公共教育资源而发展的时间路径,在历史的维度上以辩证的眼光分析社区舞蹈的历史沿革问题并详细梳理其发展脉络。同时,本主题资源包还将利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将现今大社区舞蹈观念的创意集成方法提炼并传播开来,着力考察城镇化背景下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的新理念、新手段、新方法和新成果,并运用手机APP等应用软件的形式加以推广,在互动模块上建立起一个超越专业和非专业传统隔阂的创意集成的网络虚拟实验社区。
三、成果形态
自2010年开始,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特色资源包在舞蹈传播媒介资源包项目(一期)舞蹈演出剧场信息集成(2010年)、舞蹈传播资源包(二期)、舞蹈院团机构信息集成(2011年)和舞蹈艺术公共教育资源包(2012年)等连续三期相关特色资源包基础上,初步整合完成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前期信息资源: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创意集成信息资源包。舞蹈艺术公共教育资源包的建设,更是以公共艺术教育的视角为构建基础,通过调研、采风以及访谈等各种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展示了北京地区现有的舞蹈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在建设过程中,项目组先后深入北京各大社区、公园及学校,在网络数据采集和甄选的基础上,走访和专访21支业余舞蹈队、14支社区舞蹈队、17支校园舞蹈队以及9个舞蹈公共艺术教育特色群体,为本课题的开展积累宝贵的前期经验和基础成果。本资源包主要涉及图片、视频及经典案例、专家名人网页flash、html、java等技术。同时,资源包的共享和资源建设力求能够实现web2.0的交互。本资源包的设计将从“群星奖”获奖剧目、舞蹈类文化共享工程、区县街道级别群众性舞蹈活动和北京舞蹈学院参与、主持或辅导编排的非职业化舞蹈编导作品或舞蹈活动项目入手,本着“参与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创造性”这四个基本原则,梳理出具有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特点的社区舞蹈原创优秀作品、社区舞蹈创意人才及传播平台信息资源。具体来看,本资源包主要以国内外优秀社区舞蹈作品及其创意实施模式为主线,从创意激荡、编创手法、人才培养、传播方式等角度,深入挖掘一套适合推动全民、全社群参与的舞蹈创意集成信息平台,以创意资源库的方式,推动可持续的舞蹈创意资源整合与再造。本资源包内容体系二级目录———社区舞蹈的组织机构、设施和赛事平台(图片100张,音视频10段、文本0.5万字、网页设计8个)、社区舞蹈编导、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图片200张、音视频20段、文本0.8万字、网页设计12个)、社区舞蹈优秀作品和剧目分析(图片300张,音视频18段、文本0.5万字、网页设计10个)、社区舞蹈的文化政策和发展历史(图片50张、音视频8段、文本0.5万字、网页设计8个)、社区舞蹈的创意集成机制和网络互动平台(网页设计1个)。其中网页整体设计思路是在视觉上构思为一张地图板式的“羊皮卷”。其主页内容分为“精彩片段”、“赛事平台”、“首演剧场”、“发展动态”、“剧目欣赏”、“编导介绍”和“概念描述”七个模块。七个模块囊括了“社区舞蹈的创意集成机制和网络互动平台”、“社区舞蹈的文化政策和发展历史”、“社区舞蹈的组织机构、设施和赛事平台”、“社区舞蹈编导、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社区舞蹈优秀作品和剧目分析”。在本课题进行过程中,项目组将着力从“创意集成”的角度对北京市社区舞蹈进行针对性基础调研,并结合国内外相关工作经验,建构起一个旨在打通专业和非专业壁垒的创意集成交互平台。主题资源包内容体系三级以上目录:一级目录:“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特色资源包”+“羊皮卷”二级目录:“概念描述:社区舞蹈的创意集成机制和网络互动平台”(A模块)+“发展动态:社区舞蹈的文化政策和发展历史”(B模块)+“首演剧场:社区舞蹈的组织机构、设施”(C模块)+“编导介绍:社区舞蹈编导、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D模块)+“剧目欣赏:社区舞蹈优秀作品和剧目分析”(E模块)+“精彩片段:社区舞蹈优秀作品和剧目视频”(F模块)+“赛事平台:社区舞蹈赛事平台”(G模块)。三级目录(部分):1)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发展及管理概况(包括政策、法律等环境要素和代表性项目等)(B模块)2)“群星奖”等国内社区舞蹈赛事平台及其代表性作品(G模块)3)国内外原创性优秀社区舞蹈剧目集萃(E模块)4)国内外优秀社区舞蹈编导和教育工作者介绍(D模块)5)国内外社区舞蹈精彩片段赏析(F模块)6)国内外社区舞蹈首演场地(含各类训练、排练场地等)(C模块)7)国际社区舞蹈发展脉络(B模块)8)国际社区舞蹈代表性项目介绍(A模块)。
四、结语
该资源包的建设对于推动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和“艺术管理与创意产业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培养具有实践意义:其一,参与本主题资源包建设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多为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和研究生创新实践项目的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核心成员。他们具有一年以上的相关课题研究经验,熟悉本课题研究对象,并具有一起工作的协同工作基础,相信一定能在本主题资源包建设过程中将其相关专业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其二,本主题资源的参与教师也是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艺术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他们不但先后承担系列特色资源包的建设,而且还具有相关科研课题和创新实践项目的研究和教学指导工作的经验,所以,他们能将本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的成果与其教学结合起来,实现研究成果的实时转换。总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创意集成信息资源包”的建设,对于发挥学院舞蹈创意产业及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中介平台作用,将打破学院传统学科壁垒,更好地发挥舞蹈学院对于发展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建设世界城市的积极作用。
作者:张朝霞 闫海涛 颜煌 单位:北京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