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前教育综合艺术课程标准范文

学前教育综合艺术课程标准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前教育综合艺术课程标准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学前教育综合艺术课程标准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摘要:

综合课程开发是近年来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学前教育综合艺术课程的开发应围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注重目标设计策略、内容选择策略及课程组织策略的制定,把戏剧课程、舞蹈课程、音乐课程、美术课程相互融合,同时也将艺术、生活、科学及语言有效融合,通过课程案例的陈述及反思,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关键词:

学前教育;综合艺术课程;生态课程范式

一、学前综合艺术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都强调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性的现状。建设学前综合艺术教育课程既是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客观需求。学前综合艺术教育在目标上更关注幼儿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幼儿艺术学习的兴趣、艺术的感知体验、表现创作、交流合作等基本能力和人文素养(即尊重、关怀、友善、分享、合作等)的整合发展。学前艺术综合课程合理运用各艺术门类的内在联系,使艺术教育从单科教学趋向综合艺术教学,这将打破传统艺术分科的局面,改变重学科技能技巧的现状,激发儿童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强调儿童自由创作、自由表现,同时更加趋向人文精神的张扬,关注幼儿整体艺术素养的提升。另外,从脑科学层面来看,调动3~6岁儿童的肢体、听力、视觉、语言等多种感官及机体,会加深儿童对事物的综合认知和体验。艺术综合课程将戏剧课程、舞蹈课程、音乐课程、美术课程有效融合;同时将艺术与社会、语言、游戏、科学有效融合。通过综合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综合审美认知能力及生活技能体验,让审美愉悦成为儿童的优秀性格品质。

二、学前教育综合艺术课程开发的目标设计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将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与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幼儿艺术教育可以结合各个领域的学科特点,以整体和综合的形式开展教学,从幼儿发展状况入手,避免重视技能而忽视幼儿的学习体验。要充分创造条件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然后再鼓励幼儿去表现美和创造美。教师要理解幼儿对艺术的独特感触,不以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想象力,让幼儿用独特的情绪态度认知表达周围的世界,充分发挥各种艺术形式及各领域的教育价值。综合艺术教育是帮助每个幼儿建造一个完整人格的精神家园。在综合艺术课程目标设计上,主要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综合审美情感体验目标

综合艺术课程活动目标的设计,一定要注重幼儿综合审美情感的体验,但是这种综合体验一定是建立在对各个年龄段儿童认知基础上进行的,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感受和发现自然环境及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综合艺术课程特点,3~4岁综合审美情感体验目标如下:能够感知各种声音的不同并对其产生兴趣,从中体验声音的强弱长短高低;能积极探索自然界、各种乐器及身体等发出的响声,愿意模仿自然及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有再创造的萌芽;能够尝试选择各种材料的拓印,初步感受泥工、剪纸的美;运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及生活的各种材料装饰环境,美化自己的生活;能开始用自己喜欢的动作、线条、声音和物体来表达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在集体活动中能自发地观察模仿感兴趣的动作和表情,初步体验与同伴沟通交往的快乐。4~5岁的儿童能够尝试结合语言、音乐和童谣进行即兴创编,喜欢模仿生活中或艺术作品中的语言、动作并进行简单的故事情节创编;能够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戏剧扮演活动中的道具,并积极参与戏剧表演中的对白、肢体表演和情绪。5~6岁儿童能够主动参与各种表演活动,在表演过程中从容、自信、快乐;能够运用基本准确的音准和节奏去演唱和表现歌曲,体验各种节奏的不同,能运用打击乐器进行合奏表演;喜欢运用各种质地和形状的材料进行简单的组合搭配,并运用剪、折、画、贴等多种方法创作手工作品来美化环境或作为礼物送给别人,珍爱自己的作品并愿意与同伴分享。

(二)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3~4岁的儿童能学唱六度范围的歌曲,喜欢摆弄各种乐器,能够跟随音乐进行简单的律动表现;能够使用各种简单的美术工具,比如大牙刷、粗毛笔、木棍、树枝、粉笔、蜡笔;运用不同颜色大胆地涂色并表现身边的事物;能够认真观察物体,感知大小、深浅、软硬和滚动、静止等;初步意识到通过探究能够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开始关注别人的感受,并愿意与同伴分享。4~5岁的儿童能够基本把握八度范围的歌曲,初步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并能整体感知音乐的开始、结束;能够掌握几种打击乐器的敲击方法,并能利用生活用品独立完成自制乐器;能够分解任务,运用观察来解决问题,并能在任务失败后,尝试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在综合艺术活动中能够提出一些具有创造力的主意,并且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肢体、符号、线条等来记录和表达所思所想。5~6岁的儿童能够感受音乐的明显变化乐段;能够按节拍、正确的音高和速度自然歌唱,并能够根据歌曲内容给予不同情感的表现;尝试将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创编成歌词,大胆展现;能够在复杂的情景中辨别他人观点,包括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能有顺序地观察、推理、判断事物的规律,尝试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与分享。

(三)合作与交流目标

在学前艺术综合课程实施中,幼儿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可以启迪思维,丰富体验。艺术欣赏和创作活动提倡合作学习,强调协调意识和协作行为,培养团队精神和个人责任;强调通过对艺术形式的感知与分析,分辨与识别艺术作品中不同要素和不同事物之间“物物相需”的生态关系和由此而导致的可持续性生命过程。因此,在实施学前教育课程时,一定要重视合作与交流目标,这些目标是:3~4岁的儿童能够感受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尊重为自己服务的人,愿意与同伴交往和活动,知道同伴的名字,能够认真听老师所安排的任务;4~5岁的儿童能够主动帮助协助同伴完成任务,碰到困难时,能与同伴协商共同解决;5~6岁的儿童能够在讨论中接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并对自己的计划进行调整;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观察到别人的优点;能够坚持完成在集体活动中的角色,同时能理解关心他人的情感需要,主动进行关心和帮助,初步发展服务意识。下面以体现中班艺术综合活动目标案例“厨房里的对话”来进行说明。4岁的幼儿喜欢唱歌游戏和有节奏的乐器,并且完全能够用身体、声音和乐器创编,他们在玩耍的时候可以创编简单的旋律,能够用不同的节拍、音调和音乐类型来演唱歌曲,并且愿意探索各种各样乐器和声源,能够使用简单的乐器进行伴奏。针对4岁幼儿的特点,以艺术综合活动“厨房里的对话”为例,设计活动目标应该可以把握如下几点:

(1)引导儿童探索厨房里的各种声源。

(2)能够将厨具作为演奏器乐材料,以简单的固定节奏为即兴创编自由伴奏。

(3)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与家长进行打击乐合奏练习和表演。

(4)愿意尝试创编和合作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能够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作,乐意扮演故事人物,进一步激发参与戏剧性表演活动的兴趣。

(5)能够主动与他人共同协作完成一件事情。

在“厨房里的对话”艺术综合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倾听、发现自己家中厨房里的声音,如洗菜的声音、剁肉的声音、水开的声音、锅铲碰到锅子的声音、抽油烟机的声音、洗碗洗筷的声音、收放碗碟的声音等。在发现、倾听的基础上,教师整理家庭资源,开展一组父母与孩子共同进行的亲子想象表演活动。要求爸爸妈妈和孩子选择一种方式,结合各种厨房里的厨具和材料,创造性地表现一个厨房里物品与物品间对话或人与厨房间对话的情景。初步学用不同节奏展现厨房里的对话,也就是厨房里有谁,它们在干什么或说什么,以下介绍几则爸爸妈妈和孩子富有创意的艺术表达情景。

[案例1]:厨房“铃儿响叮当”静静一家用锅子、勺子和瓶子展现一组节奏,勺子、锅和瓶子分别演绎音乐作品《铃儿响叮当》中的不同节奏,由此节奏乐可以变换延伸为各种语言对话,如青菜萝卜炒一炒,鸡蛋番茄喷喷香,请你快来尝一尝。冰冰一家寻找了一段迪斯科的音乐,进行简单的服饰装扮,通过肢体的动作编排了一组小品“炒萝卜”,再现厨房中炒菜的情景。爸爸:“我是一口大锅子”;孩子:“我是一棵大萝卜”;妈妈:“我来做个大锅铲”。大锅铲妈妈将大萝卜投进大锅子爸爸。“嘿!开始炒菜啦!”妈妈做炒菜的动作,幼儿在爸爸怀中扭动“嘿,萝卜萝卜翻个身”,爸爸把幼儿往空中抛出后然后接住,妈妈再说“萝卜萝卜炒熟啦,啊,喷喷香”。把语言、肢体、节奏融合在一起表达展现一种情境。教师要明确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在活动中整合音乐的多种元素,将音乐教育整合于主题情境活动之中。让音乐不再是单一的传授与训练,不再零散、空洞地呈现在幼儿面前,而是注重音乐的聆听、感受和幼儿自主地体验与表达。在“厨房里的对话”活动中,教师也可以设计一则音乐经验与生活经验整合的旋律体验活动———“煮汤”,就是借助生活经验,通过听赏音乐旋律,促进肢体的想象与表达。

[案例2]:“煮汤”活动过程———煮汤,教师让幼儿看一段妈妈煮汤的录像,询问幼儿“妈妈是怎样煮汤的”“妈妈在汤里放了什么”“说说妈妈煮汤的顺序”。其次,让幼儿欣赏《欢乐舞曲》,该旋律有明显低音高音的音阶滚动,体现欢快跳跃的旋律,另外一段是舒缓流畅的音乐《海滨之歌》。幼儿倾听音乐后,结合“煮汤”这一情景特征的表象记忆和己有的音乐能力感知再现,马上对这两段音乐产生了共鸣。幼儿自然会跟着旋律想象煮汤的情景,并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自由想象表达。音阶从高到低的往复滚动,旋律带给幼儿的想象是大量的水倒入锅中的情景。欢快跳跃出现的小音符,幼儿会把自己想象成肉啊、鱼啊、菜啊纷纷跃入汤中的场面。舒缓流畅的音乐旋律,促使幼儿想象烧汤的情景。幼儿模仿着一棵棵菜、肉、鱼在水中拥抱、跳跃、交流的情景。最后重复的音阶往复,使幼儿又会想象成盐粒、味精撒入汤中或汤烧好了盛汤的情景等。多样性的艺术语言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综合性审美艺术体验,当幼儿多样性艺术语言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们不禁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而惊叹。因此,作为教师在充分了解各年龄段幼儿认知心理及特点的前提下,要重视和挖掘幼儿潜在的艺术才能,尽可能地给幼儿提供表达和表现的空间,有效地运用多样性艺术语言,实现艺术综合课程的综合审美情感体验目标、综合能力培养目标以及合作与交流目标。

三、学前教育综合艺术课程内容选择策略

英国现代课程论专家克尔认为,课程设计要充分认识到各学科的特性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将不同学科及其思维模式联系起来形成综合课程;实施综合课程有利于各个学科之间的连接,同时获得更多的思维模式,这也是当今课程发展的趋势。如何在内容上体现学前教育艺术课程的“综合”性?我们可以借鉴生态课程范式原理,探索教育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互相作用。生态课程的的特征是社会多元性(不同群体、理念、目标、方法等)、个体参与性(影响、位置、共享与尊重)、整体和谐性、转换演替性(认知、角色)、融合共生性(心理融合、课程融合)、系统循环性(反思、反馈、调节、控制)。生态课程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各种生态因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学前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我们可以从生态哲学的层面挖掘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因子之间的整体性、联系性、互动性的观点,帮助儿童建立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环境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同存在和发展关系。这也是人类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架构下,可以分主题进行模块设计,再在模块下分设不同的单元。结合各领域的教育内容,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做到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法以及活动环境的和谐统一,而非各学科内容的简单拼凑,做到真正的融合与和谐。

“人与人”主题的内容设计,分为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引导幼儿认知自己的身体,提高自我认识,让幼儿在各种身体游戏中建立自我概念、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此主题可以通过音乐游戏、身体律动、戏剧表演等艺术手段,进行各种好玩的身体游戏活动。比如:以《小手拍拍》作为背景音乐做“指哪点哪”的游戏,还有美术活动脸盆里颜料滚玻璃球,有趣的手影等游戏,充分调动幼儿的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在游戏中感受自我的存在。第二个主题是引导幼儿既喜欢和家人在一起,同时又愿意主动与同伴交流,增进同伴间感情。此主题可以通过“我爱我的幼儿园”“找朋友”等活动内容展开,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学会与周围人友好相处,快乐生活。

“人与社会”主题的内容设计引导幼儿遵守生活和游戏规则,交通规则、观看演出规则等;学习使用礼貌用语,会说“请、欢迎、谢谢、打扰了、再见”等礼貌用语,同时通过各种情境戏剧活动,让幼儿了解各种场合的礼仪规范,能够体验礼貌用语和理解行为在人们交往中的作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幼儿体会各种规则在生活中的意义,比如:爱护玩具和其他教具,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图书收放规则等。

“人与自然”主题的内容设计,让幼儿在感知欣赏大自然美景的过程中,萌发关心大自然的情感,珍惜水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知道土壤有颜色、质地,能支持许多植物的生长;知道空气的重要性,了解风雨云雷电,感知四季特征;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各种生命体的特征、生命周期以及生命体与其所处的环境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区别。同时要充分利用领域间渗透,将科学、语言、艺术、健康、社会五大领域融汇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教育内容中,做到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融合。跨学科的融合常用的方式是张网式,各学科以一个主题为核心,将这个主题组织到各科目,从主题课的角度架构和关照各科的内容,当儿童在从事各科内容的学习时,可以意识到这个共同主题。张网式设计是一种主体取向的课程融合模式,它以一个涵盖面较广、跨学科的、具有普遍意义概念、论题等作为主题。围绕同一个主题将不同学科联结成一个网状结构。[案例3]:以“青蛙”为主题的小班综合课程内容设计

(1)语言———“青蛙”———童谣———根据童谣内容引出青蛙主题

(2)美术———“青蛙”———根据语言描述想象创作———青蛙图

(3)音乐———“青蛙的悄悄话”———欣赏歌曲,感受歌曲速度、力度———做出青蛙的典型性动作

(4)科学———“青蛙的彩衣”———保护色(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隐蔽自己的行踪———延伸(蜥蜴、水母等动物也有这样的属性)

教学延伸环节还可以渗透青蛙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由于皮肤外露,不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所以它们一生离不开水和潮湿的环境,青蛙平时多栖息在稻田、池塘、水沟或河流沿岸的草丛中。也可以让幼儿通过教学视频的观察,了解青蛙如何产卵于水中,孵化为蝌蚪。同时可以放一些由于水污染产生畸形蛙的图片,渗透保护水资源意识。总之,通过综合课程的设计有效地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生态哲学和生态观点迁移到课程内容之中,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观察、探究、思考、解释问题。在进行综合课程内容设计上,我们要积极探究各个领域之间的共同点、相似之处、连接点,形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整体,使得在一次教学活动中调动幼儿多种器官的协调运用,形成通识感,以生态的方式相互交叉,以领域切入,兼通各领域,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育形式多样化、灵活化,形成教育合力。

四、学前教育综合艺术课程组织策略

在综合艺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这种建构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让儿童通过模仿和动作反映生命、反思生活。

(一)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在综合艺术课程中,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兴趣和意愿,整个活动以孩子的选择和判断为主,尊重儿童的精神世界和认知判断,而不是简单视儿童为弱势群体,要充分给予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让儿童敢想、敢说、敢提问。比如在戏剧活动内容选择上,可以让孩子投票选择用什么剧本,而不是以教师的价值观和视角去选择剧本,教师观察孩子选择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儿童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成人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支持者。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学习策略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学习策略,旨在将多元的学习策略融入到教学课程开发及课堂教学中,为课程与教学提供了诸多的切入点。鉴于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所以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在一节课里融入三到四种智能,建立初步的课程框架,教师可以依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切换。在某个教学设计环节可以侧重发展某一种或几种智能,而另外的教学环节可凸显另外的一种或其他的智能,让班级里孩子的不同智能都有机会得到发挥。[案例4]:森林中的铁匠(大班音乐欣赏)

(1)与幼儿沟通森林中铁匠工作的“手法”。教师鼓励擅长动作表达的幼儿先用动作表达,再引导他们使用动词来描述动作;教师鼓励擅长语言表达的幼儿先用语言表达,再鼓励他们使用动作来解释动词。对于同时使用动作和动词的幼儿,教师模仿幼儿表达方式予以接纳和肯定。

(2)教师和配班教师跟随《森林中的铁匠》的音乐合作表演打铁律动(全体幼儿使用自然观察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甚至数理逻辑智能来处理观察到的各种信息)。

(3)教师组织引导幼儿讨论动作的种类、先后次序、高低、快慢、强弱变化,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动作组合的全部结构(幼儿主要使用数理逻辑智能来进行学习)。

(4)教师和幼儿一起连贯跟随音乐表演打铁技师的动作组合(幼儿主要使用自然观察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来进行学习)。

(5)教师用询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评价自己是否可以离开教师独立表演(幼儿主要使用语言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对于不知道怎样认识和评价自己情况的幼儿,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引导。

(6)教师再次带领幼儿表演,并请幼儿注意自己在动作变化处的语言提示(幼儿主要使用自然观察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来进行学习)。

(7)教师请幼儿两两结伴合作表演,并在这之前回忆讨论理发店技师和顾客之间应该如何交往(幼儿主要使用自然观察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来进行学习)。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通过音乐欣赏这个领域切入,在感知音乐素材的基础上,让儿童根据已有的生活和学习体验,自我构建多元化智能。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渗透不同的智能,第一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孩子的身体运动优势智能、语言智能,然后让身体运动优势智能的孩子借鉴语言优势智能的幼儿用语言表达代替动作表达,有效做到“取长补短”,同时又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智能。第三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音乐的特性,有效将音的高低、强弱用数理逻辑的方式进行表达。第五个教学环节在让幼儿充分感知体验音乐后,进行独立表现,同时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促进自信心。第七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艺术综合课的合作协同,两两结伴,促进人际交往智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焦秋生.哲学与教育课程论题———关系、结构与过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426.

[2]琳达•卡罗尔•爱德华兹.音乐与律动———创造儿童的另一种生活方式[M].冯婉桢,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赵灵萍 陈晓芳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