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电影中的中年人形象与受众认知范文

电影中的中年人形象与受众认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电影中的中年人形象与受众认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电影中的中年人形象与受众认知

提要:仍然渴望青春,但受困于身体、家庭和伦理边界,这是中年人的本体困境。本文以此为逻辑起点,归纳出再度追梦、重启人生、迷失情爱和无畏抗争四类中年人的影视形象;然后从受众的角度,以情绪认知、观念认知和策略认知三个维度对中年人的影视形象进行接受式解构;最后本文指出或可从“父权演变、父子关系”的向度去探索解决中年危机的路径,尤其期待国产电影在正确引导人们的精神危机并提供相应出路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关键词:中年危机;中年电影;形象认知

在社会文化快速切换的背景下,“中年”的概念已经不再是一种年龄的特征,它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一方面承担着诸多家庭、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内心却又渴望突破种种束缚,既成熟稳定又焦虑不安。“只有在个人的生命意识与社会责任两方面综合的经验中,才会体会到这个概念的真正意味。”(1)在日常生活的谱系中,“中年”概念又不可避免地与“危机”“救赎”等语汇相关联。20世纪60年代,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正式提出中年危机(Midlifecrisis)一说,认为虽然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甚至功成名就、达成所愿,但是由于长期缺乏内心的整合,不免感到人生的巨大空虚,这种感觉在35至40岁时达到巅峰——这也许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一个阶段,而随着经济提速和物质社会对公众心理的巨大影响,使得这种痛苦的到来并不以某个确切的年龄为界限,所以我们不纠结于生理学上的“中年人”界定,而是更多地从影视文本中去探寻此类“不再年轻但又未至衰老”的人物形象,展示其是怎样一种生命的姿态(与世界对抗或达成和解),并探讨这种影像构建在受众群体中所引发的认知与共鸣。

一、影视中的四类中年人形象与行为动机

与斑驳而丰富的青春期相比,中年阶段就仿佛是一杯温吞水。罗曼•罗兰曾有句名言:很多人在30岁以后,他们变成了自己的影子,而之后的生命不过是在模仿自己。所以人到中年,即使拥有了一定的财富、地位,即使习惯了生活的百无聊赖和工作的无成,在日复一日地消磨之中,仍渴望青春与放肆,却受困于生理条件与伦理边界——这是中年人的本体性困境。在影像世界里,这种本体性困境往往成为人物行为的动机和故事前提。换句话说,要不要打破以及如何打破看似安稳的现状,这成为构建中年人行为世界及其人物形象的逻辑起点。

(一)再度追梦荣格应用“人格面具”来指人展示给外部世界的一面,用以示人的面具是人适应社会的主要方式——它能使人符合自己的文化角色。(2)到了中年,人们开始意识到向世人展示的面具并不能代表全部。当“灵魂需要舞蹈”的时候,内心便难以抑制躁动。微电影《老男孩》中的两位男主人公肖大宝和王小帅,在年少时代是迷恋迈克尔•杰克逊、怀揣吉他的翩翩少年,但人到中年,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填满了他们的日常,一切变得波澜不惊。这天,肖大宝在主持完婚礼回家的路上,偶遇了曾经被他看不起的屌丝包小白,但此时包小白已经是知名的电视制片人,并娶了当年的校花,可谓人生赢家。也许是受此刺激,也许是心底的音乐梦想未竟,肖大宝和王小帅决定再“折腾”一把。于是,两人在一场电视选秀节目中把自己的人生推向巅峰。在一场真实、热烈又充满感动的狂欢之后,他们又各自回到了之前的生活轨道,一切跟以前看起来一样,但其实又不一样了。简单地说,这是一个用“梦想”包装的故事。不过再度追梦的却是两位中年男人,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他们展现了一种追求梦想的正确姿态——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结果,重视内心而不计较输赢,以更加宽广的中年胸怀包容这个社会的不公与偏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功成”之后能够平和身退,回归到各自的凡人生活,于是当人们哼唱“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老男孩》给出了一个鼓舞人心的答案。

(二)重启人生荣格认为,“自我”在前半生的发展集中于外部世界和行为,形成一种独立的自我以达到对世界的某种征服或掌握。但到了中年,“成年”的自我便开始感到疏远和缺乏意义,于是注意力开始转向内部,后半生的特点是聚焦于内在生活并弥补在前半生未得到发展的方面。(3)但很多时候,焦虑恰恰来自于不断努力仍不断遭遇挫败的后半生,于是人们常常生发这样的设想:假如有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会怎样?《夏洛特烦恼》中的夏洛出身卑微、单亲家庭,成家之后依然没有能力改变窘境,是典型的中年Loser(4)形象。去参加校花同学的婚礼时租借豪车、打脸充面,以掩盖自己混得一无所成的事实,不料被自己的老婆当众揭穿,颜面尽失,从而导致了一场“重返20岁”的穿越。在这个重启的时空中,夏洛靠着“偷”来的音乐才华成为了大歌星,并登上春晚,成为选秀节目评委,为香港明星写歌,成为当下中国最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从而完成其在社会结构的逆袭上位。不过在历尽繁华之后,梦醒人散,他才意识到自己原本拥有的生活的可贵。影片采用了穿越的手段,直面的仍然是中年危机这一课题。当人们对浑浑噩噩、平庸无奇的现实无能为力的时候,唯有“穿越”才能迎来一次本质的变革!然而,当主人公得到渴求已久的金钱、美女、地位的时候,他的生活却陷入更大的精神危机和高级困境,于是又怀念平庸但真实的前段人生——影片试图以此来说明当下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安排,因而有影评人认为这部电影就像是针治中年危机的一锅心灵鸡汤。(5)

(三)迷失情爱在弗洛伊德看来,“性”是人生的内驱力,它构成了人的原始欲望和动机,并需要寻求发泄,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6)中年男人面临荷尔蒙的下降,有一种对性能力消退的天然恐慌和焦虑,伴之夫妻之间激情的日益消褪,他们迫切需要某种方式来自我证明。电视剧《人到四十》中的梁国辉,《蜗居》里的宋思明,《男人四十》(7)里的周铭远等人物形象,都经历了或激烈或隐忍或暧昧的婚外情。电影《情圣》中的肖瀚因为要找回心跳的感觉,与众男人帮一起欺瞒妻子,追求性感模特。这部典型的男性荷尔蒙喜剧真实呈现出日渐成为大叔的老男人的大胆意淫。颇为吊诡的是,此片中主人公对情欲的追求是不加掩饰和被“默许”的;《港囧》中的徐来是典型的中产,生活富足,但是倒插门女婿的身份令他尴尬,妻子的家人过分干涉他的生活。对现有婚姻的不满,让他一直对初恋情人念念不忘;《男人四十》中四十岁的普通中学老师林耀国,与飞黄腾达的大学同学相比自惭形秽,但在他的学生胡彩蓝的眼中却是很有魅力,彩蓝长得漂亮又多愁善感,她对林耀国的才华的欣赏更让林耀国坚信这份爱的纯真,也更加深陷于这段师生恋,在原配与新欢之间纠结与游移……“七年之痒”的提法也好,“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说法也罢,或像林耀国那样面临妻子给他带来的不安和困扰,其实这些说辞都是中年男人追求情欲的掩饰。很多人错以为“婚外情”是唤回情欲的快捷方式,但其代价往往就是破坏婚姻生活的安稳,甚至连带打破事业的良局,从迷失情爱走向更深的困顿。

(四)无畏抗争《钢的琴》中那位落魄的父亲面对妻子的离去、窘困的收入这些不一而足的中年困境,却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的琴……尽管故事令人心酸唏嘘,但这位父亲一直以小人物固有的坚韧和幽默与残酷的现实对抗,感人至深;《看车人的七月》里的杜红军,尽管是下岗工人,但依然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冲破种种阻拦,不惜洒下热血;此外还有《女人四十》以中年的职业女性为主角,描写阿娥在上班之余,还要照顾家人,尤其在婆婆去世之后更要独立照顾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公公,心力交瘁。影片将主人公在生活夹缝中自强不息的坚强个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年。可以说,在影视作品中依然存在着一批中年人,他们不甘衰老,不甘落伍,与时间抗争,与体力抗争,与命运抗争,是一种非常励志和正能量的人生态度,在他们身上,几乎看不到“中年危机”的影子。

二、受众对中年人影视形象的认知层次

正如龚光明在他的著作《翻译认知修辞学》中所指出的:电影作为艺术手段,其效果是靠观众检验的,是作用于观众主体心灵的。(8)那么,这类中年人故事或者中年危机题材的影片是如何在情绪、观念、策略层面(9)形成对受众的认知影响和改变的?首先,在上文所提及的“再度追梦”和“重启人生”这两种情境的引导下,受众容易陷入一种集体怀旧的情绪。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提出了“情绪三因素”说,认为情绪的产生归因于刺激因素、生理和认知因素,其中认知因素对当前情境的估计和过去经验的回忆在情绪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10)中年人对于追梦成本的陡增和难度的加大以及重启人生的极低概率的认知,决定了其对青春期和往昔岁月的怀念是强烈、浓厚的。因而以“怀旧、温暖、感伤”为基调的《老男孩》惹哭了大片网友。如今,在优酷网,《老男孩》MV的播放页面的评论区,仍然充斥着大量的诸如“感人”“泪目”等简单直接的情绪表达词汇。(11)在豆瓣网《老男孩》的影评页面,留有62042条网友评论,经过第三方软件的词频分析,提取出“煽情”“伤感”“梦想”“真诚”等关键词,构成受众的观影情绪脸谱。(12)还有个别网友写下感触很深的语句:“那些流落于市井的中年人们,在歌声中纷纷泪流满面,时间,就是以如此的方式残酷地击倒我们”“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曾经年少的梦想,如今被摧残得烟消云散”等,或缅怀青春,或感慨当下,都非常贴合影片的语境氛围。其次,对于陷入婚姻危机和迷失情爱的中年人来说,大多影片还是不遗余力地传递正确“三观”以期影响其行为方式。《夏洛特烦恼》用艺术手段营造出一场白日梦,用温暖的语调告诉人们人生无法重来,珍惜当下才得自在;《港囧》里的徐来追到了初恋,但想象中的幸福却没有如愿前来,而追寻的过程中,徐来再次认识自己,认识婚姻,获得了新的生活感悟;《看车人的七月》告诉我们,追求幸福婚姻的权利是天之所赋,只有勇于冲破年龄和心态的束缚,幸福才会来敲门……这些价值观都非常普适且符合大部分观众的心理,尤其在《夏洛特烦恼》《港囧》以及《男人四十》等影片中,还对当下的婚外情、小三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折射,可以说在婚姻这座围城里,蠢蠢欲动的大多是功成名就的中年男人,这样的事实无可回避,但影片试图告诉人们的是:婚姻的本质正在于平淡之中的相濡以沫。那些自行放大中年危机再用一场外遇来“解放天性”的做法极不可取——因为中年是生命的必经之路,中年人的困境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与其徒劳无功地逃离困境或饮鸩止渴去弥补空虚,倒不如正视困境,然后自然而然地去经历它。对于大部分中年人来说,他们迫切地需要确认自己的边界在哪里,接受必须接受的,或者尽快与生活达成和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港囧》等影片无疑对中年困境的疏导具有极大裨益。第三,无论是无畏的抗争,还是追求身体快感,其实影片中所有的中年人从根本上都是在寻找一条自我救赎的路径。

观影受众又何尝不是?他们除了移情到影片人物上,还迫切需要获得应对中年危机的实际策略——在刻画中年危机的影视作品中,美国的《美国丽人》可谓翘楚,这部影片塑造了一群“生活中的失败者”,其中中年人的压抑、苦闷、无助无处不在。影片“借助男主人公莱斯特低沉的语调叙述着故事中复杂的感情世界,独到地反映了中年人情感的空虚以及对家庭伦理的探讨”。(13)美国电影《重返十七岁》中的中年男人米克则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一个人要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第二次人生。在这趟时空旅行中真正发生变化的是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他通过身体探索和自我认知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如果说从以上影片中收获相关启发,那么“持续地自省”可能是避免走入困境以及尽快逃离困境的唯一补救方式。相比之下,国产电影目前还没有哪部能够直接给出应对中年危机的良方。如《港囧》融入了多条故事支线(如家庭责任、怀孕生子、中年危机以及一场没头没尾的杀人案),稍显匆忙地推进,冲淡了因中年困境所带来种种“囧”况,因而可能最后观众并没有觉得主人公的中年危机有多么严重,如果这一点无法得以确认,徐来的很多行为(给年轻时候的爱情一个交代)则丧失了合理性依据;而同样是穿越题材,《重返十七岁》则牢牢地把握住中年男人的失意和解决路径,《夏洛特烦恼》则侧重于插科打诨的喜剧包袱上,尽管主体人物的行为动机明确,但最后主人公获得了充满质感(相较以往)的生活之后,又仅仅因为空虚而放弃,等于重新陷入到中年危机的循环中,并没有完全为中年人的婚姻生活指出一条明路,也未免让人对其以后的平庸生活充满担忧。所以总体而言,国产电影关于中年人的故事在框架上往往为单线条,在人物设置上,又倾向单一人物主体,这使得承载的内容略显单薄;因为故事缺乏张力,加上对人性深处的欲望遮遮掩掩,进而对中年危机这一主旨的揭示也不够深刻。从策略认知层面而言,国产电影的做法还让我们觉得有些遗憾。但我们也注意到,不管是《夏洛特烦恼》还是《港囧》,都在努力用搞笑的方式带给受众愉快的观影体验。这种做法无疑会更好地迎合商业和市场需求,只是中年危机的本质是沉重和压抑的。中年男人的情欲、事业心等本会消弭于生与死的生命进程中。然而对这一过程的体验是痛苦的,这也是激发中年人与世界对抗的根本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多数影片大团圆式的、回归和平的收尾方式相较于真实世界来说不免显得矫情,甚至虚伪。在一派轻松的氛围中,中年危机这一主题极有可能被“闹剧”所解构,结果可能会导致影片走向肤浅。

三、中年人题材国产电影的现实走向

事实上,在影片中多维地呈现中年人形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年人因为阅历的丰富和经验的累加,已经是整个社会规则的熟练适应者和受益者。而且,他们绝大多数已经不用再面临诸如升学、就业等影响人生走向的抉择,大多处于财富和地位的巅峰,所以,要表现他们的意气风发似乎比反映他们内心深处的虚无、痛苦、无助要方便得多。只是,现实中没有那么完美的中年人,在影像世界里,人们更希望让主人公心底那些不为人知的变成一触即发的,看他们在生活漩涡浮浮沉沉和如何寻找出路;更希望要一个先背负困顿、焦灼和沉重再走向新生的形象以实现自己的某种寄托;更希望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诸多不顺和失意的人生移情到影片的主人公身上以获得心理平衡——作为电影生产者,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责任。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影视作品中对于中年人出轨、小三上位等话题的表现已经非常受限,如果说在中年人的形象塑造上,还有哪个方向值得国产电影做出更多探索的话,那么“父权在中年阶段的变化,父与子之间甚至父与孙之间的代际关系”等主题值得特别关注。像《幸福来敲门》这种以父子为主角表达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国产电影几乎还没有。既然最后一定要与外界或内心达成和解的话,不妨尝试把“出路”放在孩子或者父辈身上,在父与子的相互扶持中安然度过中年危机,这也许不失为实现艺术突破和达到人生更高境界的良径。

作者:王建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