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明代回族作家的文学创作研究范文

明代回族作家的文学创作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明代回族作家的文学创作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明代回族作家的文学创作研究

一、金氏父子三人概括

金贤,明代经学家,回族,字士希,号东原,江宁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除仁和知县,入为兵科给事中,出知大名府,改知延平。晚年,居家著述讲学,与朋旧为乐。年七十一卒于家中。金贤的仕途比较顺利,但他不慕名利,反倒对于学术研究有着极其强烈的兴趣。《东圜先生传》载:“改知福建延平府时,他已厌倦仕途,多次表白说,‘官非我志矣’,随上疏乞挂冠还乡。”金贤“性资颖敏,魁岸闳达,有巨人度”,少年曾学《易》于吴彦华,并治《春秋》学,著有《春秋纪愚》(已佚)。《明诗纪事》丁签卷九录其诗《赠刘松隐》一首:“松隐先生屏俗缘,三层高阁咏游仙。我来不解琴中理,但乞松风白昼眠。”另外还有一篇碑记《礼拜寺碑记》。细考碑文不难发现,作为一名回族官员,金贤准确地把握了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认主、信主、顺主、畏主、敬主;同时,他还强调了伊斯兰教的善恶观。“尝考其教,大要以敬天为主,以清心寡欲为训,而正纲常、辨义利、审取舍、昭淑慝,以垂劝戒者,大抵皆归于道也,其异于诸夏之圣人者盖寡矣。”然而从中我们也品味出这种阐释中浓郁的儒家风味。特别是《碑记》后半段作者的议论:“天道善善而恶恶,故《易》以遏恶扬善为顺天……而所以事天者有其本矣”云云,纯是儒家口吻,是站在儒家立场上阐释伊斯兰教的善恶观。当读到最后金贤以知府身份勉励杨济民教长:“子当求其本而谨之,使无孤圣人之意也。”金贤知府要引导伊斯兰教界主动向儒家靠拢,与中国封建王朝社会相适应。金大车(1491—1536),金贤子,字子有,号方山,屡试不中,书剑飘零。著有《金子有集》,《子有集》有《金陵丛书》刻本(现存),又有《方山遗稿》(已佚)。金大车自幼才华横溢,“方弱龄,学举子业,已能做奇语,为京师诸名辈所赏异”。后来一直随当时的文坛巨宿顾璘学诗,受到特别的钟爱。在同学中大车少怀远大志向,诗作更以词义双美而受到好友的推崇与敬佩。他于嘉靖四年(1525)乡试中举,虽自恃才高,但在以后的会试中却屡次受挫,五试不中。同门挚友相继及第,他却与仕进无缘,倍感失落。大车性格傲岸不屈,慷慨豪迈,千金家财逐渐散尽,中年即在旅途中病逝。金大舆,字子坤,号平湖,生年不详,约晚于金大车两三年,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以后。金大车之弟,兄弟俩以杰出的才华蜚声江南文坛,被时人称为“金陵二金”。金大舆少负才华,欲走仕途之路,但科考失败,著有《子坤集》。他也曾热衷功名,参加乡试。但连个举人也未考中,断绝了仕进的希望。为人正直不阿,“南都贵人多访,人去不答”(顾璘《浮湘集跋》)。他“又雅不事生产,而贫顾日益甚,所居蓬室污下,脱粟不厌。而子坤处之泊如也。”(黄姬水《金子坤集序》)

二、金大车诗歌内容浅析

金大车人生失意,遂以吟咏诗章寄托志向,满腹才华充分展示在诗作中。金大车诗歌众体兼长,由于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大车诗歌的内容涉及题材广泛,几乎涵盖各种题材。

(一)反映民间疾苦,心系百姓悲惨生活由于长期不得志的处境,加之金大车慷慨豪迈,其生活境遇逐渐贫困,这使他对下层人民的生活有着切身体会,并对百姓有着深深地同情。所有的困苦生活,人民的凄惨景象,他都亲眼见过,亲自体验过,有极深刻的生活实感。这些实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诗人创作的许多诗歌是关于民生疾苦、民不聊生的政治感叹,充满人道主义的忧患意识,敢于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如《黄节妇诗》:“在惜茂年时,高族委弱质。天难哀匪忱,中道失良匹。涉水川无梁,凌虚鸟无翼。愿言思君子,悲愤交胸臆。零露沾我庭,凄风入我室。茕独嗟靡依,所幸存孤息。鞠育尽余年,劬劳岂遑恤。之死矢靡他,此心如皎日。卓哉贞淑姿,蜚声渺何极。”诗中通过一个寡妇的口吻,刻画了一幅农家生活的心酸图。黄节妇年轻时嫁给了一个体弱的丈夫,经历了天灾人祸,丈夫早逝只剩下自己和年弱的孩子。“零露沾我庭,凄风入我室”将生活的贫困,黄节妇一人生活的的难以维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诗人是怀着何等悲痛的心情描写人民的凄惨生活,忧愤之情溢于言表。除此之外,在大车的《归途杂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描写百姓悲惨生活的诗句“我昔游齐东,数醉村家酒。今日经故途,访之寂无有。惆怅憩空林,偶值苍颜叟。为言遭岁凶,饥寒苦奔走。布褐不掩形,藜藿不充口。沟壑半流离,十室空八九。我闻泣沾裳,贮立不能久。寄谢当涂人,此意还知否?”昔日齐东农村百姓生活富饶,安居好客,而今作者再次经过这里,却发现整个村庄毫无人息,许久才能遇到的一两个百姓,也是白发苍苍的老叟。看到这里,读者不禁要问人都去了哪里?原来是村庄遭遇连年的天灾,百姓无力承受赋税,不得不奔走他乡谋求生计。“沟壑半流离,十室空八九”,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满眼荒凉凄楚,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引发读者怎样的情感共鸣?

(二)送别诗送别诗抒发了知音难会、感时忧生、仕途坎坷、伤离惜别等文人的感伤情怀,但它还是“文人们以自我群体生活为基础的情感”,所以送别诗有着普遍性和群体性特征。金大车的诗歌中涉及送别内容的作品有多首,如《途中送洗子桂奇还岭南》“落羽同栖息,相逢湖海间。余从江左隐,君向岭南还。獨夜猿声苦,千峰鸟道难。《两都》如已赋,迟爾入燕关。”我们俩人有着共同的遭遇,相逢在湖海之间,现在却又要分别,前方路途艰苦,困难重重,诗人不禁为友人的未来担心。再如《送汤太守之郡》:“使君才望推荆楚,早岁弹冠帝里过。济济诸生争学礼,翩翩五马看鸣珂。晓风旌节传青野,春雨楼船泛素波。南国频年困饥馑,勿云为政重催科。”诗中称赞友人的“晓风旌节“为世敬仰,劝勉友人“天生我才必有用”,像友人这样的人才,在哪里都会熠熠发光,使友人以积极昂扬的态度面临以后的生活。同时勉励友人要做一个为民请愿,体察民情的好官,“勿云为政重催科”。此外《别金二锡之》、《送尹复之之任临海》、《雪夜别陈九皋》等一些诗歌也表现相同的情感体验。

(三)赠答诗《金子有集》中还有一类诗,就是赠答诗。诗人借给友人的赠答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观点。如《赠蔡内翰九达》:“清朝散吏鬓毛斑,江左词人数往还。彩笔调高追汉代,玉堂官冷压仙班。醉攀春柳晴看月,卧放晨衙早闭关。他日思君寻旧隐,荷衣冲雨洞庭山。”诗人厌倦了尘世生活,劝慰友人名利皆是浮尘,“他日思君寻旧隐,荷衣冲雨洞庭山“表达自己疾世傲俗的清高。还有《赠别郑三》、《道中赠同行许仲贻》、《下第后长安旅邸赠冯汝强》、《山中柬高近思》、《赠陈太史石亭丈》等等,我们从中都可以看出作者超脱的心境,傲俗的清高。

(四)写景诗诗人一生,有很长时间都是在旅行中度过。旅途中所看到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诗人创作的题材:有对幽静风景的赞美、悠闲生活的向往,有对途中所见百姓悲惨生活的同情,还有就是表现自己奔走谋生的痛苦经历,或写景或抒情,内容丰富。如《归途杂诗》“我昔游齊东,数醉村家酒。今日经故途,访之寂无有。惆怅憩空林,偶值苍颜叟。为言遭岁凶,饑寒苦奔走。布褐不掩形,藜藿不充口。沟壑半流离,十室空八九。我闻泣沾裳,貯立不能久。寄谢当塗人,此意还知否?”昔日游历农家,农家富饶好客,而今经过故途,村落寂寥人口稀少,百姓生活贫困饥寒交迫,十室九空。直接描写出百姓生活的疾苦,表现诗人对百姓悲惨生活的同情。还有如《淮扬道中》、《崔镇》、《马承道山中过访》、《江行》、《陈九皋飞来山房》等。

三、金大舆诗歌思想内容分类

金大舆的《子坤集》里所囊括的诗作基本上都可算作抒情诗,其中借景抒情诗(49首),即事感怀诗(25首),怀古咏史诗(4首),咏物言志诗(3首),其它内容的诗(59首)等五个部分。以下笔者将分而论之。

(一)借景抒情诗金大舆经常游历山水,奔波于各地,他每到一处总会因为某一种场景而即兴赋诗,聊表心意。在借景抒情类诗当中,这种形同行吟诗的佳作俯拾皆是,比如《与侄子汝良游广福寺》《游虎丘》《与王子新游茅山》《泛固城湖游云山洞》《登驼山》等等。从这些诗作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诗人心境的起伏变化。且看这首《与侄子汝良游广福寺》:“四面松杉合,中林一迳开。僧房依乱石,画壁暗深苔。风卷堆沙入,云移海气来。潇条空谷里,松栢暮生哀。”诗人运用远景和近景描写的方法,远景四面合抱的“松山”给人以空间的压抑,近景“画壁暗深苔”给人以情境的空寂,远景和近景共同营造出一种悲凉的境界,言“松柏生哀”,实为作者“生哀”。所以,这首诗,作者终究要表达自己内心隐隐的悲情和哀思。

(二)即事感怀诗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人所抒之“怀”都有一份真挚的感情。金大舆这类诗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即年迈多病之事而感慨从古至今,人们就总是对自身的年岁感慨万端,对于金大舆而言,年老后的身患疾病是一种无奈而又痛苦的煎熬。在《夏日郭山人问疾一首》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抚镜匡床间,惊此年鬓侵。行药步前除,疲弱力不禁。诗人生病后“抚镜”惊叹自己“年鬓侵”,吃着药,身体疲惫微弱的连走路都困难。人老生病了可能就十分念及亲朋,希望有人能来看望自己并且表以理解,但却事与愿违,于是诗人发出了“赖尔素交人,庶几慰我心。”的慨叹。又如诗人病好以后在《病起与诸儿游灵谷寺》一诗中说:“病后身犹健,登临自觉轻。”可见诗人对年老多病所带来的无奈与痛苦是很害怕的。2、思乡怀归之事而感慨在中国传统诗歌中,以思乡、思归为主题的名诗佳作并不少见,李白的《静夜思》就是典型的一首。金大舆经常离家游历各地,避免不了也会产生思乡思归的情怀,他在《发青州》一诗中诗人这样写到:“一见西风生早凉,羁人此日倍怀乡。”紧俏的西风撩发了身在异乡的诗人的思乡之情,又如在《高塘王山庄燕集》一诗中诗人也抒发了“梁园花月留人醉,今日浑忘是异乡”的思乡之情,虽然“梁园花月”一时让诗人忘却了自己在“异乡”,但这只是暂时的,更衬托出诗人在此之外的思乡之情。3、念亲思朋之事而感慨遍观中国传统诗歌,其中以怀念亲朋为主题的名诗佳作数不胜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金大舆为人豪放不羁,感情炽烈,因此所交好友甚多,他的诗作中怀念好友的诗为数不少,如《怀郭次甫》《怀徐元甫》《怀黄淳甫》《怀侯舜昭》等等。诗人在《怀郭次甫》一诗中写道:“老去同心少,因君重惘然。”诗人与好友分别已久,由于世事艰难,诗人又念友甚深,故抒发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其情可谓真挚感人。

(三)咏史怀古诗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在金大舆屈指可数的几篇怀古咏史诗里,大都有怀古凭吊纪念先贤之意,但又不乏议论之词。如“陈梁罗绮不重开,王榭楼台复何有。吴宫晋代纵荒凉,只欲寻仙不死乡。卧龙高蹈无知者,抱膝长吟《梁甫》章。”(《秋日登高咏怀》)表达了对历史繁华已逝不复的清醒认知,以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性评价。又如“金鼓声连海上云,铁衣光照湖边岸。甲士孤城守戍楼,举头村落尽墟丘。”(《哀吴中》)再现那段惨烈战争的情景,战争使得“甲士孤城守戍楼”,使得“举头村落尽墟丘”,诗人以此抒发了自己对战争的厌恶。

(四)咏物言志诗所谓咏物言志诗,是指内容上以某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中国是一个诗词大国,先贤留下来的咏物诗词不胜枚举,且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流芳百世。在《子坤集》中仅存有三首咏物言志诗,分别为《奔牛》《栖霞寺》《千佛岩》。这里我们来详细看一下吟诵“千佛岩”的这一首:“莲宫依石岭,金像俨层台。叠磴松云合,斜风花雨来。高低成色相,窈窕入莓苔。岁去庄严改,瞻依此日哀。”诗人最后一句写到:“岁去庄严改,瞻依此日哀。”常年被风吹雨打的“佛”已然失去了它本有的庄严和肃穆,诗人瞻此心生哀情。细细品味,岁月拂去的又岂止是“佛”的庄严,还有诗人的年华,诗人面对沧桑的“千佛岩”不由觉得自己也似那“千佛岩”一般苍老了,又或者自己本来就是那活着的“千佛岩”,顿时心生悲哀。

(五)其它内容的诗1.送别诗在《子坤集》中送别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江上别朱子洁》《享淳县别朱二》《江上别陈元甫还江西》等等。且看这首《江上别朱子洁》:“岁晚易惆怅,赖尔相为乐。云胡别所欢,谁与共盘薄?岂无执手好,爱尔种然诺。开帆如鸟逝,极望已寥廓。北风吹江江水寒,孤舟远去隔重滩。轻鸥乱下沙洲白,风叶晴连远岸丹。牵衣未尽青山晚,回首长谣白日殚。欲知别后思君意,江水东流好自看。”好一个“欲知别后思君意,江水东流好自看。”好一番深切地情意,诗人坦率地表达着自己对有人的真挚感情,令人感动不已。2.悼亡诗金大舆的悼亡诗仅存两首,内容多为挽词,历数并大加赞颂吊唁对象的事迹、为人、品格等方面,如《伯兄忌日一首》一诗写道:“缅怀同袍客,泪下不可禁。”表达诗人对死者缅怀之情。又如《和郭次甫雪中会葬朱江州之作》中写道:“一自林宗挥涕后,惊看垅树有枯枝。”表达了诗人悲痛的心情。《子坤集》是后人对金大舆的诗歌进行整理辑录的唯一一部诗集,内含诗作一百四十多首,诗歌题材颇具规模,或写景抒情,或即事感怀,或咏物言志,或怀古咏史,或赠答送别,或唱和悼亡,等等。金大舆善七言,尤其是七古成就最高,他把诗歌创作看成是生活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具有现实主义色彩。金大舆的是感情直率,气势磅礴,心中所想,直发于笔端。他注意语言的锤炼,诗句对仗的工整和辞藻的华美,追求意境的新奇和声音的铿锵。

作者:高芳 单位: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