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思潮通过娱乐的方式亵渎历史,通过个体的记忆改造历史,从而否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道路选择以及经过实践所取得的成果。由于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大学生成为了思潮着重腐蚀、侵扰的对象。要消除思潮的冲击与危害,必须借助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
关键词:思潮;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思潮罔顾历史事实,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进行重新评判,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道路选择和实践成果。这股思潮极容易侵蚀涉世未深、“三观”尚未定型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从而导致他们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的混乱,甚至会引发他们的某些过激行为。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的本质,明确其危害并抵制这一错误思潮,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思潮在当下的表现形式及其哲学本质
要消除的影响,首先要认清并研究的表现形态及其哲学本质。
1.当下思潮的表现形式。随着多种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发展,思潮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其一,以娱乐的方式亵渎历史。史学研究可以并且应当以通俗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寓教于乐。高度的信息化为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思潮的死灰复燃提供了“助燃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得到广泛使用,也给思潮提供给了便捷的传播途径,使得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腐蚀着人们的价值认知。该思潮的倡导者往往以“取悦大众”为手段,把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恶搞”为虚无低俗的历史片段。这样一来不仅给人们传输了错误的观念,并且将中华民族艰苦抗战的伟大历史变成了一场具有娱乐性质的闹剧。事实上,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经过艰难困苦、浴血奋战走向伟大复兴的庄严历史,亵渎甚至篡改中国近现代史,势必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不仅使当代大学生对于如何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史产生迷茫,极易让他们养成认不清事实、不辨史实的轻浮态度,而且严重妨碍了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此外,经常打着“学术研究”“史学研究创新”等名号来“揭露真相”“还原历史”,妄图“重新评价”中国历史,进而否定中国革命,颠倒黑白。他们提出了一些所谓的“新思想”“新观念”,如“告别革命”“殖民侵略有功论”等,这些虽然看上去只是学术上的争论,不含有鲜明的政治目的,但是实际上是偷梁换柱,欺骗公众。其二,以个体的记忆改造历史。近年来,我国电视节目、网络媒体、报纸杂志等媒体大量开辟了历史回忆录、人物访谈、大型纪录片等电视栏目。大部分历史纪实类节目有助于人们更加详细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而激发大众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然而却有一些书籍、期刊以及电视节目成为了部分者篡改历史的舞台。在思潮的蔓延中,“个人记忆”的内容作为“反映历史真相的史料”,支撑着专业知识分子重构历史。[1]例如根据一些未经辨别真伪的个人日记、回忆录等,重新解读一些历史事件或者关键人物,对孙中山、等伟大历史人物以偏概全,以过盖功,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相对的,对李鸿章、等人进行“去阶级化”并大力称道。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理应全面看待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透析“独特”视角背后的欺骗性和蛊惑性,避免通过“个人记忆”掌握评判历史话语权的情况出现。
2.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哲学本质。则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悖的,它对于历史的认知是片面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并且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因而其实质是一种唯心史观。一方面,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夸大历史事件的偶然性。者以反省历史为名头,怀疑中国革命历史的必然性,否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批判中华民族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获得民族解放、独立而采取的斗争,污蔑伟大的历史人物,否认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些都是没有意识到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必然,深陷于唯心史观的陷阱中。另一方面,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片面孤立地评判历史。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在于实事求是,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历史事实对历史事件做出客观的评价。而却与这一重要原则背道而驰,他们不尊重客观历史,片面引用史料,孤立地评判甚至重塑历史事件和人物,并将自己的做法标榜为“理论创新”。
二、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动态的调查分析
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特点,成为虚无主义思潮着重腐蚀、侵扰的对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受思潮影响的状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8份,共收集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4.9%。通过此次调查,对于大学生认知的情况有一个大概了解,并做了分析总结,具体事项如下。
1.研究对象分布情况。此次问卷一共调查了150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62人、女生88人,占比分别为41.3%和58.7%;文科学生96人,理科生54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包括预备党员)49人,占到研究对象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余为共青团员。
2.大学生对思潮的主观认知情况。通过答卷反馈的结果可知,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实际存在的。对于“你了解思潮吗”这一疑问,大学生选“一般了解”的人数是最多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1.7%,其中,文科生占到40%。可见,文科生对思潮的了解程度远高于理工科的学生。其次,认为自己“比较了解”的学生占到21.8%,觉得自己是属于对思潮“不太了解”的所占比例是19.7%,4.7%的学生是认为自己是“完全不了解、不认识思潮”,占调查总人数比例最少的是选择“非常了解”的学生群体(仅占2.1%)。很多大学生对于思潮具体观点的熟悉程度并不高,大部分学生并不能明确地说出该思潮的具体观点;不知道其观点的学生占大多数,为39.3%;知道三个以上观点的学生数仅占到9.8%。可以看出,虽然有很多的学生对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少有学生对其有一个清晰且深入的认识。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虽然当代大学生对于的主观意识并不清晰,充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受到影响。根据“大学生受思潮影响程度的自我感知情况”的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学生对于自己受思潮影响的自我意识水平较低,仅仅只有8.7%的学生认为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与大学生对的认识相比,部分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实际认知是不符的。由此可见,一些大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该思潮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此外,大学生对于具体的观点识别度不高,并在一些特定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中国革命、社会性质和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必然性问题上,大学生基本上没有受到过多的影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此次调查中,98.7%的学生都坚定地选择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性。对于“革命只会导致国家发生动乱”这样的伪命题,97.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赞同。但是对于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是唯一正确的方式,并没有得到所有接受调查学生的认可,依然有13.4%的学生在“中国如果是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有可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一个问题上选择了“不确定”。由此可见,在评判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上,部分大学生显然是受到了思潮的影响。26.7%的学生认同“李鸿章不是汉奸,他对清王朝是忠心耿耿的,他是全力维护清王朝的利益,是一位民族英雄”这个观点。这就说明思潮通过过分夸大人性,以重评历史人物的思想已经影响了部分大学生。
3.网络是大学生认识了解思潮的主要途径。研究对“大学生认识了解思潮的主要途径与渠道”进行调查,发现网络已成为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主要渠道。有将近65.8%的大学生会通过QQ、微信、微博等接触到思潮的一些观点。报纸、杂志、图书等载体成为传播的第二大渠道。调查显示有22.7%的文科生是通过书刊接触到。此外,还有一些社会舆论,标榜用所谓“客观”“公正”的态度去“重新”评价负面人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些对党史以及近现代史进行重新构建,充满好奇心的青年极易受诱惑。总的来说,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并没有受到思潮控制,即影响程度是有限的。但我们一定要清楚地意识到:对大学生的影响仍然是实际存在的,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冲击,甚至会动摇他们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部分学生会受到思潮的冲击与影响,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社会层面看,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宏观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不断开拓,大量的西方思潮涌入中国,文化得到多元化发展。作为一种思潮,乘虚而入,进入高校,进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得到了更为便利的传播。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存在某些现实困难与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夸大其词,利用信息媒介,否定马克思主义,并且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把大学生引向错误的方向。第二,从大学生层面来看,自身的认知特点是内在动因。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很多大学生对历史知识是有着浓厚兴趣的,特别是学习文科的男生在课堂内外极其关注历史事件和人物,对热点问题时常展开讨论。他们有着非常强的好奇心,表现在获取和掌握知识上有着批判意识、反传统意识。与思潮所鼓吹的“否定历史”“重评历史”的观点不谋而合,使得大学生产生可以主观任意评价历史的想法,甚至有可能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发展成为其主要传播者。第三,从高校的角度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结果的不理想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显著的效果。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用并不是十分的显著,这也为思潮不断渗透进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机会。
三、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消解思潮的危害要消除思潮对青年大学生所带来的冲击与危害,就必须借助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首先要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持续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持续加强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艺术的提升。在复杂的社会思潮背景下,首先要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善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方式,提高亲和力、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塑造力。教师在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教学以外,还应重视教学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功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内化于大学生之心,外化于大学生之行。同时,要帮助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这是青年大学生自觉抵制思潮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为什么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此外,还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教育,要让大学生切实体会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和锐意创新精神,从而消除否定改革的错误论调。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无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还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要发挥育人功能,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之中,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全领域,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对待他人、完善自我,塑造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良好精神风貌,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提升其认同感。[2]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自觉的、有目的性地宣传。学校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促进大学生阅读经典;校报、广播台等校园传统宣传阵地要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另一方面,要在组织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注重培养勇于探索、不怕吃苦、不怕失败的精神,培养大学生锲而不舍、发愤图强的品质,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比赛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校园网络平台建设。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在生活、思想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掌握了青年大学生思维的特点,在学校的BBS论坛、微信等公共平台上,散播言论,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因此,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不断适应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筑起高校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阵营。要在必要时占领微博、微信、QQ空间等新媒体阵地,用先进文化和正能量占领网络阵地,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梦”等话语引领网络舆论生态。[3]牢牢掌握主流价值观建设的话语权。因此,高校要将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抓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增强网络教育的思想性和亲和力,同时开展清网行动,净化网络空间,自觉抵制在网络上的传播,防止其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1]杨军.思潮最新表现形态[J].人民论坛,2015,(27).
[2]刘铮.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3]邹邵清.论意识形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2014,(4)
作者:李蕴哲;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