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市场学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个人资料
姓名:*性别:男出生日期:1972年5月17日
身高:178公分体重:64公斤
家庭地址:学校地址:
北京市ss区北三环路322号北京ss学院营销毕业班
(邮编:122027)(邮编:123035)
应聘职位
在消费事务或营销方面能够提供挑战与责任强的职位。
1教师走出教学困境的必要性
1.1走出困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专业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把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运用于真实旅游企业经营,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理论与市场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进而获得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专业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1.2走出教学困境是教师的职责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对所教科目的理解不够深入,就不可能充分起到教师的作用。如果教师不改善教学材料的局限性,旅游市场营销教学就是在机械化地复制毫无现代营销意识的平庸营销服务员;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相关的从业经验,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成为脱离实际的“纯粹学院派”。
2教师在摆脱教学困境中的责任
2.1改进教学方面的责任
2.1.1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掌握国内外相关的大量信息,精读国外经典教材,如被誉为旅游市场营销领域最经典的由美国学者PhilipKotler所著的《marketingforhospitalityandtourism》等教材;须批判吸收百篇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的思想和观点,精读至少十本相关的专业经典著作。在以上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增强旅游市场营销的应用性。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和营销技能组合的能力是旅游市场营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主体能力。教师在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安排时,要以这三大主体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目标。其次,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旅游市场营销的特色。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要具有批判性思维,使旅游市场营销摆脱传统营销的桎梏。旅游市场营销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课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工具来对这门课程进行有效的解读和创新。所以教学内容应在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引下,广泛吸收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实和丰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再次,秉承时代性原则是筛选旅游市场营销教学内容的重要考量标准。只有充分吸收旅游市场营销的新趋势、新理论,才能彰显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性,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2.1.2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科学研究素质、业界实践经验及一定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对教学内容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未来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树立发展与战略意识,重点培养学生的宏观分析能力和市场洞察能力。如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之媒介的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教学的单一性和不足之处。在理论讲授之余,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领域内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到实践中对业界案例进行调研,激发其将问题深究下去的积极性和动力。
2.2自我提升层面的责任
【摘要】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写作论文本文首先明确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进而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问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写作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内容摘要:市场营销学从引进国内到发展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开发表的营销专业文献的数量和主题构成等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我国营销理论的研究脉络与变化规律,并对影响我国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相关因素进行了阐述,最后指出了我国未来市场营销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市场营销研究专业文献主题构成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有了很大改变,企业的营销观念和运作策略也有了明显提升,而我国的营销专业研究水平已与3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为了准确把握我国市场营销研究的重心和脉络,笔者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网)为检索数据库,专门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发表在专业期刊上的以“营销”为题名关键词(以下简称“营销”题名)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试图从专业文献的数量和主题构成的变化中总结出我国市场营销研究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并在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市场营销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做出合理预测。
我国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
笔者遵循我国营销文献发表的时间规律,将1978年至2008年30年间的理论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9年,为理论学习期;第二阶段:1990-1999年,为理论研究期;第三阶段:2000-2008年,为理论应用期。笔者将通过对这三个阶段文献数量与主题构成的对比分析,揭示出我国市场营销研究的主要发展轨迹。
(一)1979-1989年理论学习期
基础性研究占绝大多数。从图1中可以看出,文献中对营销理论进行基础性介绍的文章占据了37%的比例,其中包括12%的讲座、书评形式的纯教学型文章;而占据23%比例的以营销策略为主题的文章也主要是从基础性的营销组合策略的介绍和分析入手,两者相加共占据了全部营销专业文献60%的比例。
案例研究数量较少。在当时公开发表的营销题名论文中,以营销案例为主题的文章只有5%左右,且其中大多只是对事件的简单介绍,分析也较为粗浅,远远不能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一、贸易经济学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贸易经济专业定位尚待进一步明晰
目前,在开设贸易经济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大部分对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模糊。从全国各大专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归属的院系来看,有些在商学院,有些在经济学院。27所开设有贸易经济专业本科院校中,很多学校是近年来才开设的新专业,对该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清楚。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专业建设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因对专业方向认识不足而学习积极性不高。
2.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较薄弱
在主流西方经济学中,无论从研究方向,还是专业设置上来看,都没有专门的贸易经济研究和专业。而作为贸易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并没有系统的存在,只是在某些著作中以交换、交易、市场、商业等名词相关联而出现。长期以来,我国贸易经济(流通)问题一直以马克思的流通理论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垄断着我国流通理论界,被作为惟一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是放在整个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之下来分析,揭示了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分配过程、消费过程的关系,没有也不可能放眼世界尤其是无法解释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流通问题,这种理论基础的单一性导致了中国流通经济学的先天不足[2]。
3.贸易经济专业市场认知度低
从笔者所在高效贸易经济专业就业来看,用人单位对贸易经济专业认知度相对较低。比起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具有鲜明特征、特色的专业而言,相当一部分企业(包括大部分超市和连锁经营企业)对贸易经济专业不太熟悉,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直接影响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就业,对贸易经济专业发展形成制约。
4.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急需优化
摘要:
本文梳理了国际贸易实践教材建设的现状,在分析其他专业实践教材设计中可资借鉴的特色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国际贸易实践教材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
教材;实践;国际贸易
党的十八大提出,未来几十年要把我国建设为贸易强国,特别是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设想,对国际经贸人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素质等有了更高要求。实践运用能力国际贸易人才对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运用,是国际贸易人才所需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其强弱直接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诸如新客户的开发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对外谈判能力、处理贸易纠纷的能力、渠道的管控能力等,均需要国际经贸人才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以锻炼。
一、国际贸易实践教材建设现状
教材反映和传承学科的规则和习惯,是一种制度,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建构相似的知识背景、话语体系和思考路径,上承课程思想,是课程思想的物化表现;下接教法设计,对教法的策略、技能、技术和手段具有限定作用。实践教学教材的编撰,基本形成了所谓得术、得法和得道三种模式。得术模式下,实践教学教材体系的应用性体现为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框架或基本模式,一般兼具教材与工具书功能,国际贸易实践教材主要集中在这一类;教材内容上,通常具备详尽的进出口业务背景知识介绍、流程描述、模式及案例分析,有的依托诸如SimTrade等外贸实习平台软件。这类教材的作者往往与产业联系紧密,有丰富的阅历与经验,其教材编的写从商品选择、市场行情、开发客户、建立营销渠道、价格的核算、贸易融资、商务礼仪、接机饭店服务、商务谈判到国际贸易合同的起草与执行、船运安排、海关报关、办理保险和国际结算、外汇结汇和核销业务、出口退税、外贸单证、外贸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等,覆盖外贸行业的各个业务领域。我国现有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优秀教材或原创性教材。例如,中国商务出版社的《国际贸易操作与核算》、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合同实践教程》(双语教材)、《国际贸易实战操作教程》、《国际贸易实训教程》、《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学习指导书》、《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习题集》、《国际贸易谈判实验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业务实训教程》、《进出口贸易仿真综合实习教程》、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业务模拟实践教程》、首都经贸大学的《新编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国际贸易实习教程》等。这类教材内容离散,容易导致学科内涵的经验化和外延的碎片化。
得法模式认为,具体业务领域的操作之术是无法穷尽的,是教学双方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无法负担的;好的实践教学教材,应探索一种不受时间限制和更为全球化的方法,使学生在面对国际贸易的实际问题时,为其提供系统的思考和方法,学生的学习重在得法而不在得道。只有习得了方法论体系这一撬动应用的杠杆,学生才能专业化地应对未曾经历的产业事实、产业转型和产业新动向,也只有围绕这一方法论,学科才是理性的和凝练的,实践教学才可能有效展开。这类教材的作者往往有着良好的一级学科教育背景,在实践教材编撰过程中,意图突显方法论的杠杆作用。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的《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实践与决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国际商务谈判•理论案例分析与实践》、中国实务出版社的《联合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教程》、《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习题与实训指导》、《国际贸易会计实务》、《进出口税费核算实务》、《外贸企业会计实帐演练》、《国际贸易实务(葡萄酒方向)》等。该类实践教材以论文集或与理论教学教材结合的形式出现较多,较易陷入管理学、市场学等工具性学科,虚化专业本位,使教材呈现工具性知识加一些国贸专业知识的两张皮现象。得道派超越过程描述和定理总结,讲求对专属学科特定的领域和特有矛盾的探索。其理想中的实践教学教材,绝非工具性技术和工具性学科在专业领域的殖民,而是通过发掘专业学科现象的本质属性,构建学科的本体论系统。编撰过程中,这类教材超越从业人员和相关企业应用的层面,从社会性存在的高度,突破部分性和限制性视野,把国际贸易当作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去理解其自身结构和功能,通过对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越来越科学的认识,建构以知识为基础的平台,从手足操作型的应用升级到形式逻辑平台和数理逻辑平台上的应用。例如,科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新发展:理论、政策、实践》。但这类教材在使用中,更偏向于理论教学而不是实习实训。
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企业兼并重组浪潮风起云涌,共发生了5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并购案例所涉及的金额、规模越来越大,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但是与振奋人心的高额并购金额和数量巨大的并购案例相比,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面对并购失败的原因,学术界和企业界不得不对企业的并购进行重新审视,虽然对并购失败的原因还未形成共识,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并购后的整合工作不仅是成功的关键,而且是远比完成并购交易要复杂和困难的工作。鉴于并购后的整合工作对于并购成功的重要性,本文就国际上关于企业并购后整合理论研究的若干重要领域作一综述。
从1980年至今,学术界对于企业并购后整合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学派:资本市场学派、战略学派、组织行为学派以及过程导向学派。由于理论出发点不同,这些学派都提出并探讨了各自特有的中心议题,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假设和研究方法。
1.资本市场学派
资本市场学派并没有直接研究并购整合问题,但它涉及了并购整合领域最基本的课题:企业并购是否创造价值?如果创造价值,那么价值源来自何处?
资本市场学派在对企业并购问题的研究中,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并购是否创造价值;如果创造价值,那么将是为谁创造价值?”他们在研究并购双方企业的股票价格在并购宣布前后的波动之后认为,一般情况下,目标企业的股东能从并购中获利,而并购企业的股东则不能。他们得出的总体结论是,并购创造价值。这些金融经济学家的研究工作是建立在几个基本概念基础之上的,包括:有效率市场假设,企业理论,自由现金流量,公司控制市场,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有效率市场理论认为,在有效率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的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公众可得到的关于该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及其相关风险信息的无偏估计。因此,任何引起企业股票市值(在反常的市场波动平息之后)直接上涨的并购,都是“好”的;任何引起企业股票市值下降的并购,都是“不好”的。
问题是詹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在1976年提出的。企业理论把管理者看作是股东的人,并且认为当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不一致时,企业中就会出现所谓的“问题”(Holmstrom,1979:Fama,1980);而现实中管理者的利益也经常会背离所有者的利益(BerleandMeans,1932)。例如,管理者的收入、权力和社会地位与公司规模就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管理者从他自己的利益出发,就可能选择投资于那些能扩大公司规模的项目,而不管项目本身是否有利可图。为了限制这种“败德”行为,企业必须花费一定的成本来监督人的行为。
梅因(Manne,1965)是第一位提出公司控制市场概念的作者。他认为,“对公司的控制可能构成为一种可估价的资产,现实中存在着一个活跃的公司控制市场,大量的兼并可能就是这个特殊市场成功运作的结果。”公司控制可看作是管理公司资源的决定权,包括雇用、解雇员工及确定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水平。公司控制市场的存在是因为一群投资者比另一群投资者为获得某个企业的管理权愿意支付更高的购买价格。因此,公司控制市场实际上是“不同的管理团队竞争公司资源管理权的竞技场”。
一、商务传播的分支学科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和经贸一体化,以及信息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商务传播的新时代到来了,其角触渗透到多行业全方位,小至员工言行、一笔交易,大到领导出访、国家形象,要么直接促进产品销售,要么间接担保经济贸易。简言之,商务传播是指凭借渠道或媒介的组织或个人,向既定对象发送产品、服务、观念或商业形象等信息,其目的是告知各种商务信息,改变态度,直至促成购买行为。商务传播的本质是对商务信息的策略设计、创意表现、整合,以及反馈调适。历史地看,伴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商务活动的深度和宽度前所未有,活动环节日趋多样和复杂,催生出专司交易的个人、组织、职业和专业。实务探索和理论研究应时而生。随着理论架构的系统化,学科特色与属性日趋明晰,围绕商务传播的学科群落产生。商科专业相关主要课程主要有:广告学。广告学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新闻学等众多学科,尤与公共关系学、传播学、心理学、市场学等关系密切。广告学的主要板块内容有广告媒体、广告心理、广告目标、广告效果等。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学学科理论日臻成熟,特点是应用性强。学科研究组织与媒体、用户和政府的关系互动,旨在通过信息交流,建树形象,获取声誉。学科基础是传播学、管理学和行为科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营销的本质含义是发现需求,提供产品加以满足,由此实现供需双方利益。学科是一门研究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品转移过程及活动的科学,核心概念和理论包括:顾客需要、产品及渠道、优劣势分析、社会环境、市场定位与细分等等。企业形象策划。学科主张设计视觉、理念和行为三大企业识别系统,整合传播,旨在生成公众良好的总体印象,以利于产品销售和危机化解。学科分支发展出城市形象、国家形象、品牌形象等。视觉传达。基于现代商业艺术,最终成为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视觉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的设计,所涉范围主要包括标志、广告、包装、售点等方面。作为商务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视觉传播专业限定于平面设计。传播学。50年代形成独立学科。基于战争宣传、竞选演说、市场推广等社会需要,以及心理学、社会学、新闻学和“老三论”等学科的支撑。目前主要区分为基础性的“大众传播学”和应用性的“新闻传播学”。板块内容有传播者、信息、渠道、受众和效果。整合传播。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主张企业综合利于广告、促销、公关、直销、CI、包装、新闻媒体等形式,实现营销传播活动一元化,即“用一个声音说话”。
二、商务传播的学科整合
作为最大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是最早步入消费社会的国家,其商务实践和理论一直是全球学界研究和业界操作的标杆。改革开放后,有关商务的各种理论和分支学科陆续引入我国,基于整合视角的商务传播理论则迟至于2010年后,目前且尚处星火状态。
(一)美国的整合现状
上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就致力于商务传播学的建立,此时重点在商业写作。1969年,先期成立的“美国商业写作协会”,更名为“美国商务传播协会”,研究范围从商业写作,延展到口头演讲、商业谈判、非语言传播等方面。1985年,旨在走出国门的协会去掉“美国”二字,目前协会已经演变为致力于推进商务传播研究、教育与实践的国际性组织,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多达1300余个。作为一个学会组织,“商务传播协会”较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商务传播学的实际水平与整体状况:既是美国商务传播学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与保护者,也是美国商务传播学生存与壮大的核心阵地。总体来看,协会的影响力和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培训教师;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申报博士学位,推动商务传播学的国际交流;提供商务传播的实践机会;发出本行业的专业声音;学术研究阵地;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通过学术会议、专业期刊、出版物等多种形式使商务传播学获得学科身份,并保持一定的学科独立性。
(二)我国的整合状况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设置了广告学、传播学、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系科或专业,科研教学层次丰富,国内商务传播分支学科的理论引进和消化吸收达到了较高水平,相关学术论文更是汗牛充栋。相较而言,商务传播的内含外延、学科属性、理论整合和专业教育等,都还处在摸索初创阶段。在CNK“I篇名”词条下键入“商务传播”,甄别后所得真正研究商务传播的理论文献,仅有5篇,而以“商务传播”为书名的专著也仅有三部,设置“商务传播学”专业的高校仅有上海商学院。2011年,旨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经贸中心,上海市在上海商学院特设“商务传播学”专业,辖企业文化传播等三个方向。在确定为市属重点建设学科后,下达重点项目“商务传播学科建设课题项目”,计划出版《商务传播学概论》、《企业传播教程》《中外商务传播案例教程》等系列教材和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