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螺旋粉虱喙的超微结构观察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植物保护学报》2016年第二期
螺旋粉虱属半翅目胸喙亚目粉虱科复孔粉虱属,原产于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2006年入侵我国海南,为害蔬菜、果树、粮食、观赏植物、行道树及森林,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郑丽霞等,2010)。昆虫利用各种各样的感受器如触角、跗节、下唇顶端感觉毛等来识别寄主植物(雷宏和徐汝梅,1995),研究感受器对于探索昆虫识别寄主植物机制和制定昆虫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昆虫的接触化学感受器大部分在喙或跗节上(秦玉川,2009),但关于螺旋粉虱喙和跗节上感受器的研究较少(洪慧金等,2011)。因此,本研究对螺旋粉虱喙和跗节化学感受器的超微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以期为其防治提供参考信息。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供试昆虫:螺旋粉虱于2011年采自海南三亚城郊路边的番石榴树,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隔离棚温室内,28℃、相对湿度70%~90%下以番石榴植株饲养繁殖备用。试剂及仪器: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JEOL-JSM-6380LV扫描电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
1.2方法取羽化3d的螺旋粉虱雌、雄成虫各20头,用2.5%戊二醛固定液固定2~24h,再用PBS缓冲液漂洗3~5次,每次10min;然后用30%、50%、70%酒精逐级脱水5min;在70%酒精中用解剖针小心切下其成虫头部(含前足),70%酒精里超声波清洗8s;用80%、90%、95%、100%酒精逐级脱水3~5min,再用醋酸戊异醛置换2次,每次15~20min,并以二氯化碳临界点干燥2h;最后用导电胶将干燥样品粘于样品台上喷金镀膜,扫描电镜下观察并拍照。感受器长度、喙和跗节第1亚节侧面的刚毛感受器数量由ImageTool3.0软件测量和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螺旋粉虱喙管上感受器的种类及分布雌、雄成虫的喙管基本相似,下唇无倒三角形骨片,未见明显的端部倒刺(图1-A);喙管上分布有刚毛感受器和微毛。喙管上布满了微毛,刚毛感受器数量比微毛少,长度为5~9μm,不均匀地散生在喙管上面(图1-B)。
2.2螺旋粉虱跗节上化学感受器的种类及分布螺旋粉虱跗节由3节组成,其上微毛均匀分布,数量很多(图1-C)。各跗分节以膜相连,前跗节有2个侧爪(图1-D)。雌、雄成虫的跗节基本相似,其上分布有刚毛感受器和微毛,前者主要分布在跗节末端和跗节第1、2节的腹面,数量较多,长度为5~9μm(图1-D)。
3讨论
昆虫化学感受器除分布在触角上外,还分布在口器附肢、跗节和产卵器上。本研究发现螺旋粉虱喙管、跗节上的感受器种类仅为刚毛感受器1种,较触角上感受器种类少,后者有毛状、板状、腔锥、刚毛形和锥形5种(郑丽霞等,2010)。这与烟粉虱Be-misiatabaci和温室白粉虱喙管上的感受器相似(Roselletal.,1995;洪慧金等,2011)。且螺旋粉虱喙管和跗节第1亚节上的刚毛感受器分别为19和8个,均比烟粉虱(13和4)和温室白粉虱(9和5)多。一般认为,微毛内腔是实心的,没有神经元和感觉功能,具有固着化学物质的功能;刚毛感受器主要起机械感受作用,为接触化学感受器。螺旋粉虱是一种寄主植物广泛的重要外来入侵种,本试验仅就其喙和跗节上的感受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对于其感受器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洪慧金 杨艺华 王联德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