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谈加强畜牧产业化发展范文

谈加强畜牧产业化发展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谈加强畜牧产业化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谈加强畜牧产业化发展

在龙头企业中,肉类企业120个、乳品企业41个、养殖企业496个、饲料企业71个、草产品企业43个,年屠宰加工各类牲畜404.6万头(只),家禽1488万(只),加工肉类27.89万吨,配(混)合饲料31.35万吨,草产品58万吨。有畜产品交易市场53个,年交易活畜4068万头(只)。固定资产总额140.60亿元,年销售收入325.33亿元,净利润93.79亿元;出口创汇8167万美元。畜牧产业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推动甘肃省畜牧产业加速发展的有效载体。截止2012年12月,全省已注册登记的畜牧专业合作社2458个,会员数27865人,带动农民会员和非成员农户12.61万户,注册登记的畜牧协会690个,会员数8.26万人,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会员2012年户均增收10万元。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㈣畜产品品牌培育稳步推进全省建成无公害畜产品产地56个,在全省316个畜牧龙头企业中,建成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10个;已注册的商标147个,其中:“平凉红牛、天祝白牦牛、靖远羊羔肉、东乡手抓羊肉、九排松、高原龙羊肉、康美清水牛排、燎原奶粉、南山放养虫草鸡、雨润”等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获得著名(驰名)商标的78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57个,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12个,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95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7个。㈤规模养殖基地不断扩大在国家“菜篮子”工程建设和农业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的引导下,猪禽养殖“正大模式”、肉牛养殖“康美模式”、奶牛养殖“庄园模式”、肉羊养殖“中天模式”等一批示范典型应用而生,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快速健康发展,全省规模养殖场(小区)累计发展到6442个,规模养殖户发展到80万户,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1%,其中:牛羊规模化比重达到35%,猪禽规模化比重分别达到66%和75%。创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92个,其中:部级标准化示范场45个、省级118个、市州级173个。㈥产业化带动增收效果明显全省各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加快养殖方式向产业化聚集,有效推动了全省畜牧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全省参与畜牧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80万户,与2008年相比,增加近15万户,规模养殖户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据测算,全省从事畜禽养殖的农户人均畜牧业增收1000元,其中参与畜牧产业化生产的农户人均增收达1600元。全省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47.23万户,增收总额34亿元,比2008年增长12.5%,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

一、面对差距,正视问题

总体看,甘肃省畜牧产业化经营,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势头良好,潜力较大。但与发达省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概括起来主要有6个方面。

㈠龙头企业规模小,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一是甘肃省大部分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规模小,实力弱,整体水平比较低,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产、加、销相对脱节,产业集中度不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市场竞争力脆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是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短,产品加工层次和附加值低。畜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初加工多、精加工少,加工转化和增值率较低,在国内外市场占有较大份额、有重要影响的名、特、优产品更少。绝大部分畜产品以卖“原产品”为主。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率在90%以上,我国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40%~50%,而甘肃省仅为20%~25%。三是企业产能大,基地原料与企业生产能力不配套。全省年屠宰加工肉牛肉羊219万头(只),仅占设计能力的1/3,年加工牛羊肉11.54万吨,占肉类总产的32.8%。与此同时,甘肃省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起步较晚,进程缓慢,水平较低,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尚不健全,标准化技术咨询服务发展滞后,还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畜牧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

㈡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欠佳,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甘肃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起步晚,覆盖面不宽,个体规模小,参合农户数量少,自身力量薄弱,内部运行机制不规范,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自我组织、管理和服务能力较差,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

㈢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产销服务滞后多年来,甘肃省畜产品流通一直存在着产销不衔接、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组织化程度低、信息网络不健全、服务滞后、流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流通渠道模式呈现出“权力不平衡性”“结构不对称性”和“关系不稳定性”的特点;交易过程中质量的“边际双重加价”现象严重,主体间难以从长远利益考虑相互的关系;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特别是在当前物价上涨、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的背景下,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愈加凸显。

㈣科技支撑力度不够,装备水平落后甘肃省为畜牧产业化发展服务的科技支撑体系还不健全,服务起点低,覆盖面不广。特色畜牧业的专业科研团队和研发中心还未完全形成,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亟待加大。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装备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㈤投入不足,资金普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甘肃省畜牧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受金融体制和融资政策的限制,龙头企业普遍反映融资比较困难,约90%以上的企业融资主要靠农发行、农信社的贷款,其他银行的涉农类贷款规模小,融资渠道窄。加之甘肃省畜牧产业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可抵押物少,又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畜产品加工业正常周转所需流动资金数量大,致使资金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制约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㈥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加大,成本高近年来,甘肃省畜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在给农民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面源污染。在养殖业污染治理中,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建场审批把关不严,日常监管不到位,治理成本增加、难度加大,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

二、因势利导,迎接挑战

针对甘肃省畜牧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新时期加快推进甘肃省畜牧产业化经营,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四化同步”战略方针,用工业化的思维、市场化的理念谋划现代畜牧业发展,紧紧围绕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推进畜牧业经营体制创新,全面提升畜牧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建设。

㈠规划引领,综合开发按照“突出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竞争能力”的原则,充分利用甘肃省现有畜牧业特色资源和良好的生产环境优势,研究制定甘肃省畜牧产业化发展中长期规划,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明确产业建设重点、产品结构及任务。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把具有发展潜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纳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开发项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加快畜牧产业化评价体系、畜牧业产业标准化、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的制定,规范畜牧产业化管理与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引导加工向养殖基地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推进养殖、加工、销售三个生产环节紧密结合,提升产业集中度,提升园区整体带动功能,引领现代畜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㈡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技术服务、市场运作、社会融资”的基本思路,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一是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合理、保护耕地、统一标准”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养殖用地。对不占用耕地、不影响生态环境、远离居民区的闲滩空地优先审批养殖用地,引导大场大户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建设,并支持有实力的各类工商企业和合作组织,兴建大规模、高水平、现代化的养殖企业及示范园区,推动畜禽养殖与加工企业向大园区、大产业、标准化集聚。二是统筹调度涉农项目资金,建立以项目为载体、政府扶持资金为引导、农户投资为主体、金融贷款为补充、企业和社会资金为重点的资金扶持机制。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惠的政策与服务和加工企业的生产许可,吸引外来资本和本地民营资本投向畜牧业。四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建立政府参与监督、银信放宽投资、农户联合信用担保、到期还本付息、资金循环流动的信贷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信贷支持。五是鼓励龙头企业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基于订单农业的信贷、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降低养殖基地及龙头企业风险。

㈢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强化竞争实力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等政策叠加及跨越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等方面的作用。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结合实施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鼓励畜牧产业化组织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创造名牌产品。二是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畜牧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行标准化生产。三是推进龙头企业改革,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租赁、转让等形式,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转换经营机制,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四是引导龙头企业明确经营方向,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尽快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创出一批畜产品品牌,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

㈣大力发展专合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引导畜牧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契约或产权联结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利益联结体,带动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生产、进入市场,更好发挥助农增收作用,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利润。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提高畜牧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化程度,转变畜牧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积极引导畜牧专业合作社依法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真正把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自治组织,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重要力量。

㈤加快培育畜牧业市场体系,发挥畜产品品牌建设效应一是加强有形市场的硬件建设,完善市场设施,建设特色专业市场。成立各种专业购销公司,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流通网络。二是拓展市场,促进市场升级。建立产销衔接,内外联系,城乡互通的大流通,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使畜禽产品由产地输出型向中转集散型拓展。重点发展金融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信息市场和期货市场等。三是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公平竞争。四是加快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发展畜禽健康养殖、生态养殖,加强畜产品的品牌升级,提升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突出甘肃特色,进一步加大名牌产品培育开发力度,引导企业本着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大力推进产品深层次、多样化开发,创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市场、有效益的大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康美牛业、庄园乳业、正大饲料、陇原中天、白银雨润、平凉红牛”等现有畜牧品牌,不断完善品牌的宣传和促销手段,加大创名优品牌的工作力度,积极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牧特色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

㈥建立畜牧产业化营运机制,增强畜牧产业化发展活力机制是畜牧产业化的核心,机制问题实际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一是要利用经济手段,让参与畜牧产业化的经济组织和农户都能获得平均利润,推行劳动股、土地股等股份合作制,使农民获得更大利益;推行二次分配办法,企业制定适当的利润指标,超过部分应返还给养殖户;从加工企业利润中提取畜牧生产风险保障金,确保农民既得利益。二是利用法律手段建立约束机制。用法律规定、合同、协议等形式明确企业、养殖户的权益和义务,使二者的利益都得到保障。切实解决产、加、销各环节脱节,与养殖户联体不联心,不联利的矛盾,使之成为统一和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增强畜牧产业经济发展活力。

㈦加快技术创新,促进畜牧产业化跨越发展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最根本的是依靠科技进步。一是加快畜牧产业科技集成研发。围绕现代草食畜牧业示范县建设、生态畜牧业高效循环发展,争取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建立健全现代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突出加强牛羊品种新类群培育,加快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饲料资源高效利用、养殖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技术集成示范与研发,推动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转变。二是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培养。市场竞争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而产品质量的背后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科研单位和院校开展合作,实施引智工程,依托“阳光工程”,以龙头企业、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为重点,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差别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强化知识更新培训和素质提升,为畜牧业产业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㈧加强养殖及加工环境治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和资源“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加快制定甘肃省畜禽养殖及加工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研究和推广养殖场污染防治综合配套技术,同时严格实行建场的有关制度和养殖场、加工企业环境评价审批程序。大力推广“草-畜-沼-果、草-畜-沼-菜、草-畜-沼-粮(草)”的生态养殖模式,加大畜禽粪便集中资源化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作用,努力实现从传统农业“资源-畜产品-废物排放”的生产过程向“资源-畜产品-再资源化”生产过程转变。

作者:赵希智陈励芳曹江虹朱旭鑫单位:甘肃省畜牧业产业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