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利川市着重围绕“推进三大战略,发展‘三特’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三特经济”是指发展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利川市坚持以城市经济发展引领农村经济发展,以旅游业带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突出特色农业、新型农业、生态农业的优势,着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
二、利川市发展生态农业取得的成绩
1.农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以前,当地年人均年收入水平只有1000元左右,2012年提升到3000元左右。2003年,齐岳山偏僻地区的农民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经过几年的农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特色旅游,特色养殖业,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现在大部分都盖上了小楼房,生活状况大有改观。
2.农民收入渠道多样化。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各乡镇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多种生态农业产业,比如旗杆村,龙船水乡、老场村的春季养鱼,销售到恩施、重庆、万县、武汉等地;农民在秋收后,还发展养殖业,诸如柏杨镇,南坪乡,长乐等地区养殖鸡鸭等,形成了多收入渠道,使农民走向了致富的道路。
3.开展农村职业培训,农民素质逐步提高,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条件。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技术来源。农民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态农业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利川市适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比如种植业烤烟,每年春节后,市政府,乡政府,烟草站负责发展烟叶部门亲自打电话慰问农民群众,嘘寒问暖,主要是询问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需要政府提供哪些现实条件,以及指导他们如何进行科学的种植,从育苗,大田栽培管理,采收,烘烤等进行专门技术指导。同时村支两委每年也会组织农民培训,传授他们如何走向致富的道路,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发展本地农业,提高收入水平;每个乡镇都会举办一些职业技能培训,如柏杨坝乡政府对妇女进行缝纫机技术培训等;凉务乡对部分农民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毛坝乡对当地农民进行采茶技术培训等。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利川市最大限度地培养造就了一批批新型农民,成功地把农村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了持续推动建设生态农业的力量源泉。
4.农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生态农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从2007年开始,地方各部门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一是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改善耕地质量,全面提升地力。二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通公路。三是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四是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灶。
5.农产品发展多元化。以往是单一的农产品结构,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后形成农林牧副渔竞相发展的局面,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实惠。近年来,利川市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先后建起优质农业基地15万余亩,其中山药、黄连和莼菜3个产品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由此产生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家,年收购额近2亿元。
6.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利川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产品开发和技术升级,全力实施“名牌工程”,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增强地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结合市内自然资源优势,重点对黄连、烟叶、莼菜等一批质量好、知名度高的产品“开小灶”,推动产品提档升级。例如莼菜的生产,2004年12月,利川莼菜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域保护,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品牌效应。天佛莼菜获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被授予“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湖北名牌产品”、“省消费者满意产品”。作为莼菜产业,其销售量占全国60%的市场份额,产销量占全国第一,其产品主要出口日本和韩国,国内销量只占20%,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利川市蔬菜种植年产值达到5.2亿元,为农民增收近1500万。
7.不断深化特色农产品经营模式,实行生态农业的一体化经营,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了一批专业村、专业户。据统计,该市现有蔬菜种植大户277户、药材种植大户65户、烟叶种植大户2169户、果树种植大户58户、茶叶种植大户168户、生猪养殖大户800余户。扶持天佛莼菜、奥龙生化、飞强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深加工、科技型转变,培育特色农产品销售、运输、冷藏、加工等方面的服务组织,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5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20个。
三、利川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劳动力严重缺乏,影响农村生产发展。其原因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很多年轻人、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外出务工,致使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劳动力。家里剩下的全是老弱病残幼等,这对未来利川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挑战。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夏收期间一些劳动力不能返回,致使一些老弱病残和生活困难农户因缺乏劳动力而不能完成夏收工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夏收工作。
2.农村水利取得一定进展,但只是点与点,还没有形成面与面,这也是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凉务的山岔村、车罗村、南坪和谋道的齐岳山部分村落,文斗忠路村落这些地方要种植烤烟,但却受到水资源缺乏的制约。
3.农产品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这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农产品不具特色性,导致产品销售利润率低下,因此生产积极性不够高,最后只能另谋他路。如果农产品附加值较高,那么也可以有效地稳定农村劳动力。
4.农村资源开发不够。利川市煤铁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林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等都很丰富,但是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仍存在一些难度。农村生态旅游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之一,恩施州利川市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该区域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目前开发相对滞后。
5.科教相对落后。利川资源虽然丰富,可是长期存在科技落后,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人才流失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政府不够重视人才,没有完善的人才奖励机制。另一方面源于当地经济发展实在落后,个人经济收入不能收回教育投入的成本,导致那些有专长的农民都到外地谋生,大学生到外地就业,从而导致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或者是停滞不前。
四、利川市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1.建立多元、长效的现代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市政府应该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努力做到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建立政府资金引导,企业金融等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解决现代农业所需要的资金。
2.打造集研发、推广、农民科技培训于一体的科技支撑平台。现代农业是一种科技型产业,要求有现代化的工具,科学化的手段和知识化的农民。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优良品种大农户推广网络。高度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加大对农民以及农业科技人员推广的力度,为现代农业建设打下较好的人才基础。
3.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夯实现代生态农业基础。一是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清江、重点中小河流防洪能力达到国家标准。完成山洪灾害易发区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和重点山洪沟治理。城区和临河乡镇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高,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二是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年用水总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国家要求的控制标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村通”,完成利中盆地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新增、恢复、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三是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河流及水库水生态明显改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5%以上,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4.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利川虽然是一个县级市,但是各乡镇有很多特色产业。白杨的特产豆干,其特色在于水源硬度较大,因此豆干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忠路文斗的柑橘;毛坝的生漆、茶叶;南坪的水产黄鳝;沙溪大米等。同时还要注意到农村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也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谋道万年古松、大水井古建筑群、腾龙洞、龙船水乡、水莲洞等。这些都可以充分开发出来,成为拉动经济循环增长的链条。
5.加强区域合作。现代农业是开放的农业,生态农业更加需要区域合作。要想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竞争力,必须加强合作,促进区域合作与交流,实现资金、技术、市场等领域的资源共享。利川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交通便利,农产品进出方便,与万州、重庆巫山、恩施等毗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具备很好的条件。
6.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早在2005年时,利川凉雾乡双井村发展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如种植牧草-养羊-喂鱼(沼气)。这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雏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7.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支撑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目前利川市农业发展信息几乎为空白。这里面应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总之,生态农业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探求其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农村环境优美、农民幸福安康、农业稳步发展为目标,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让农民积极投入建设美好家园,实现民族复兴的美丽中国梦。
本文作者:李军、李忠斌、向铧平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