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林业发展观及其时代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林业发展的地位:大林业思想
“有森林才有水利,有水利才有农田。”②可见,在梁希先生的论述中,显然林业是不包含在农业之内的。梁希先生的论述启发我们反思流行的观点。事实上,林业相对于农业更具基础性地位,是农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的支撑,没有林业,农业、牧业、副业和渔业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反过来,林业倒不需要农业、牧业、副业和渔业支撑。观念不仅仅是观念,它可以转化为一种社会秩序。“大农业思想”生成了一系列不利于林业发展的话语和秩序。这里我们用后现代思想家福柯的观点来分析这个问题。福柯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福柯的这句话是用来揭示现代人如何生成为现代人背后的观念话语背景的,其中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对于我们认识话语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福柯的观点非常深奥难懂,当用其分析一件具体事情时,其中道理就一目了然,并且能够使我们洞察事态背后的复杂关联。在大农业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诸多对林业不利的话语,并且固化成一种社会秩序。比如中央一号文件每年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林业附带其中;林业与旅游业并列,其部分价值转移到旅游业,林业部门栽树旅游部门收钱;林业管理部门级别地位相对低于农业管理部门级别地位。与此同时,还形成了林业学科在知识体系中的不利地位:综合大学很少开设林学,林学在农业院校中相对弱势,学部归属于农学部等。
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些社会秩序的成因完全归结于大农业思想,也要看到其中有社会历史背景和产业之间内在关系的影响,但毫无疑问,大农业思想对于这种秩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当这种秩序形成以后,任何一种在此种秩序中的努力对于林业摆脱现有处境都是非常困难的。因而,我们需要借生态文明建设之机,立意“森林是人类家园”阐释林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地位,重构林业话语,改善固化的秩序,为林业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
二、林业发展的取向:生态林业思想
从前述可见,林业在各种产业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功能自然是多方面的。这里又产生出关于林业发展的第二个重大问题:我们发展林业的目的和取向是什么?即“林业为何”的问题。在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演化的不同阶段林业发展应该有不同取向,林业发展取向问题需要我们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思考并作出合理判断。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林业发展的取向主要是木材生产为主,梁希先生正是生活在那个时代。但即便在当时的认识条件下,梁希先生对林业的发展还是有不同于凡俗的看法(我们称之为“生态林业思想”)。梁希先生的“生态林业思想”在其著述中的体现比比皆是,如“森林不仅是观瞻问题,而且是国民经济问题,并且是国土保安问题”;“造林就是保持水土的最有效而且最经济的办法”;“发展林业,不仅可以满足国家建设和城乡人民生产生活上对木材和林副产品的需要,同时还能减轻自然灾害,保证农业丰收,美化环境,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森林是创造自己环境的树木整体。也可以说,森林是森林本身和它的环境的统一体。正因为森林与它的环境起着相互作用,所以它对于水、旱、风、沙有相当的控制能力”①。即便梁希先生具有“生态林业”的思想,甚至当时有一些学者提出过“林业万能论”,但囿于当时的国情,以生态为取向的林业建设未能实现。因为当时最需要解决的是百姓的温饱问题。1956年,听说林业部门每年给国家上缴利润5亿~6亿元人民币,高兴地说:“林业真是一个大事业,每年给国家创造这么多的财富,你们可得好好办哪!”重视林业的经济功能,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作为第一代国家领导人,他当时需要解决的是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但也可以由此窥见当时发展生态林业之不可能。
我国林业由木材生产为主到生态建设为主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转向过程。黄河水患和长江水灾频发、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等现状,终于引发对林业功能取向的重新思考。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2009年6月23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指出:“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2013年前后,时任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江泽慧主持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提出本世纪上半叶中国林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至此明确了生态林业的战略地位: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占首要地位,林业发展以生态建设为主。生态林业的战略提出了,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我们不妨据此把思考林业发展取向的范围定为:保障生态安全、加强生态建设、扩展生态空间、提供生态文化。配合生态林业建设战略,国家出台了系列措施,包括生态补偿、生态服务价值核算、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等,这对于生态林业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我们林业院校师生应该重点关注的课题。
三、林业发展的动力:全民林业思想
“林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哪里”,这也是林业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与从民生视角看待林业地位相一致,梁希先生认为林业发展需要全民的动员。他提出“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与负责干部的重视”、“干部的具体领导和英模的带头作用”、“群众积极的行动”、“组织群众合作造林”、“军队造林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培养英模”以及“重视妇女儿童力量”①,主张在林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林业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我们称之为“全民林业”思想。调动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有利于林业的发展和繁荣。众所周知,1958年以后的林业产权向着国有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林场收归国有或集体所有。这种运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林业的专业化,但也存在群众积极性不足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集体化运作,集体林业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人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导致林业发展的动力不足。因而到了当代,我国又开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予群众一定的自主性,群众可以从林业经营中获取一定利益,充分调动了社会的活力发展林业,这与梁希先生当年提出的全民林业思想是吻合的。上述为梁希先生林业发展观中的部分观点,难以做到全面系统,只能管中窥豹。即便如此,这些观点仍然透视出梁希先生对林业发展认识的高瞻远瞩。梁希先生的林业发展思想非常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
作者:刘海龙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