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宋代造园艺术与园林建筑的特征范文

宋代造园艺术与园林建筑的特征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宋代造园艺术与园林建筑的特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宋代造园艺术与园林建筑的特征

一、南宋皇家园林

北宋灭亡后,宋室后裔赵构于应天府(今商丘)继承帝位,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南宋时期皇家园林的修建规模已不复从前,再也没有出现像艮岳这样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尽管如此,南宋的皇家园林仍然很有气势,我们可从南宋李嵩的《宫苑图》一探究竟。南宋画家李嵩所绘《宫苑图》中有一双层重檐歇山顶的大殿(如图4),以连廊为围墙,树木葱郁。宫殿辉煌壮丽,但环境与景致却透露出些许私家园林的清新,这正是南宋皇家园林的鲜明写照。在《宫苑图》中描绘的另外一组建筑仍然采用相同的表现手法(如图5):建筑雄浑壮丽,环境优雅清新。南宋佚名《悬圃春深图》(图6)描绘了宋廷的宫苑景观,在这幅画作中,台楼高耸,殿庑纵横,殿阁、楼廊之瓦顶皆施绿色琉璃,隔扇、门窗皆为红色,表现出一派华美之景。

二、私家园林

宋代兴建园苑的风气从宫廷一直蔓延到民间,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营建了大批具有浓厚文化气息与特色的园林。两宋时期的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北宋的东京汴梁与洛阳,以及南宋都城临安与平江(今苏州)。这四处的园林呈现南北不同的风格,北方以洛阳为代表,南方则以平江最为典型。

(一)洛阳私家园林北宋文学家,爱国女诗人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在其所撰《洛阳名园记》中对洛阳的私家园林多有记载。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记述了当时洛阳较为有名的十九座园林,这些园林大多数是在唐代废址的基础上重建起来的,其中有十八座园林为私家园林。在这十八座私家园林中,富郑公园、苗帅园、湖园、环溪、赵韩王园、大字寺院等六处园林属于宅院性质的园林;董氏西园、董氏东园、独乐园、丛春园、刘氏园、水北胡氏园、东园、松岛、紫金台张氏园、吕文穆园等十处园林属于单独建置的游憩园;归仁园、李氏仁丰园两处园林则属于以培植花卉为主的花园性质的园林。在宅院类私家园林中,以富郑公园景物最胜,据《洛阳名园记》载:“洛阳园池,多因隋唐之旧,独富郑公园最为近辟,而景物最胜。游者自其第,东出探春亭,登四景堂,则一园之景胜可顾览而得。南渡通津桥,上方流亭,望紫筠堂,而还右旋花木中,有百余步,走荫樾亭,赏幽台,抵重波轩,而止。直北走土筠洞,自此入大竹中。凡谓之洞者,皆斩竹丈许,引流穿之,而径其上。横为洞一,曰土筠;纵为洞三:曰水筠,曰石筠,曰榭筠。历四洞之北,有亭五,错列竹中、曰丛玉、曰披风、曰漪岚、曰夹竹、曰兼山。稍南有梅台,又南,有天光台。台出竹木之杪。遵洞之南而东,还有卧云堂。堂与四景堂并南北。左右二山,背压通流。凡坐此,则一园之胜可拥而有也。郑公自还政事归第,一切谢宾客。燕息此园,几二十年,亭台花木,皆出其目营心匠,故逶迤衡直,闿爽深密,皆曲有奥思。”1由上文可知,在富郑公园内共有15处建筑(见表1),其规模和形制在洛阳私家园林中可谓首屈一指。难怪李格非在其《洛阳名园记》从它开始写起,并且毫不吝惜笔墨,给予其最长的篇幅。根据文中的描述,再参考其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尝试着复原富郑公园的建筑平面布局图,如图7所示。在单独建置的游憩园中,北宋名臣司马光的独乐园是众多洛阳游憩园中的较有名者。相对于《洛阳名园记》而言,司马光自撰的《独乐园记》的内容更为翔实:“……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辟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脉,注沼中,状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下,状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周三丈,状若玉块,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径丈,状若棋局,屈其杪,交相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1司马光的独乐园面积约二十亩,属于中小型私家园林,园中的建筑较为朴素、简单。位于园林中部的“读书堂”是整个园林的主体建筑,其后开一大水池,池内堆岛,岛上植竹,取池北横屋为“种竹斋”,读书堂前则是一座内有小水池的水轩,名曰“弄水轩”,池状如虎爪。此外,园内遍种花草,设步廊、药圃、花栏、小亭等建筑,为了观看洛阳周围的美景,司马光还特地在园中筑了高台,使得整个园林高低错落,顺序井然。在两处以培植花卉为主的园林中,《洛阳名园记》对李氏仁丰园的记述内容较多:“李卫公有《平泉花木记》,百余种耳。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他木,与造化争妙,故岁岁益奇且广。桃、李、梅、杏、莲、菊,各数十种,牡丹、芍药,至百余种,而又远方奇卉,如紫兰、茉莉、琼花、山茶之俦,号为难植,独植之洛阳,辄与其土产无异。故洛中园圃,花木有至千种者。甘露院东李氏园,人力甚治,而洛中花木无不有,中有四并、迎翠、濯缨、观清、超然五亭。”2如文可知,洛阳花卉品种繁多,不仅种植土生土长的牡丹、芍药,而且远方移植而来的植物如紫兰、茉莉等也能存活,且与其土产无异,由此可见北宋园艺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二)平江(苏州)私家园林前文已述,南宋及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是平江园林,平江即现在的苏州。今天,苏州园林甲天下的美名已传遍大江南北,而在宋代时其园林建置已极多。据《平江图》载,南宋平江府城内外私家园林多达十余处(见图8)。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沧浪亭。沧浪亭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于庆历年间罢官后,在苏州营建的一处私家花园。这是一座在别墅废址上重建的园林,据说废址是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苏舜钦花了四万贯钱将其买下,但并未大肆改造,而是在保持园子原貌的基础上加以重建,使之保持了古朴、自然的趣味。不过,在此基础上,苏舜钦特意在园子的北边小山上建了一座小亭以观园景,这座小亭就是著名的“沧浪亭”(图9),是整个园林中的点题之作,也是这座私家园林中最为著名的一景。关于这座小亭名字的由来,据说是苏舜钦有感于《楚辞•渔夫》中渔夫开导屈原的《沧浪之歌》中的一段歌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同时他也将整个园子的名字命名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等到沧浪亭完全建好后,苏舜钦邀请其好友欧阳修游览沧浪亭,并与其作诗赞美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即是出自两位文人赞美沧浪亭的佳句。北宋苏舜钦修建沧浪亭之初,可以说其是一个以集宴为主要功能的园林,由于“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3可以说沧浪亭的选址较之隐于市井中的园林而言完全避开了城市的喧嚣,而隐于大自然之中。值得一提的是,苏舜钦所建的这所私家园林,园中建筑物极少,而沧浪亭始建之初也是建在水岸边上的,当时的山水并不阻隔,完全一派自然景象。这是一种避实就虚的造园手法,将园中的“实景”隐匿于大自然“虚景”之中,从而形成虚实相生的自然风格。除了这处历来被人称为沧浪亭园最盛景观的沧浪小亭之外,园内后来还增建有冷风亭、濯缨亭、瑶华境界、翠玲珑、清香馆、翊运堂等各类各色的建筑,以及飞虹桥、连理木等小桥、花木景观。4时至今日,这些后增的建筑,有些尚存,有些则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根据沧浪亭的景观设置情况来看,宋代苏州私家园林与洛阳私家园林相比,少了些花木,多以山石、水池为主,更加倾向于回归自然。

三、宋代园林中的建筑构成

两宋时期的园苑建筑,除了基本的厅堂和楼阁建筑外,常在园中布以亭、台、水榭等建筑,且常常筑池。上文中提到的无论是京都的皇家园林还是民间的私家园林,都包含了或部分包含以上的建筑元素。宋代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定型时期,造园的艺术与技术均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园苑中的相关建筑亦已达到了相当的建筑水平。

(一)亭唐朝园林中,亭已是一种常见的建筑,例如杨贵妃所倚的沉香亭。入宋后,亭开始大量使用于园苑之中。《营造法式》也对亭的做法有了明确的规定,且有图可依,书中将屋顶形制、尺寸及材料等级与屋顶装饰材料直接挂钩:“亭榭厦两头者(四角,八角撮夫亭子同样),如用8寸<甬瓦>瓦套兽长、高各6寸,殡伽高8寸,蹲兽四枚各高6寸,滴当火珠高4寸。若用6寸<甬瓦>瓦,套兽长、高各4寸,殡伽高6寸,蹲兽四枚各高4寸。(如抖口跳或四铺作蹲兽只用两枚)滴当火珠高3寸。”1两宋时期亭子的具体造型,可以通过两宋界画中找到答案。两宋时期界画中的亭子造型多为四方亭,也有六方亭及圆形亭,就屋顶形制而言,以攒尖顶居多,单檐歇山顶、重檐歇山顶亦有几例。据相关学者考证,重檐歇山顶亭只在传为北宋张先所作《十咏图》(图10)中出现过。这是一座重檐四角方亭,戗脊上有两个蹲兽,嫔伽较低,斗拱为四铺作,符合《营造法式》的规定。旧传北宋郭忠恕所作《明皇避暑宫图》(如图11)有一四角重檐攒尖顶亭,此亭尽管只有一开间一进深,但在檐口下设有擎檐柱,檐柱之间并未设置栏杆及美人靠,却在擎檐柱之间设置栏杆,目的是扩大亭子的使用空间。与《明皇避暑宫图》中带蹲兽与嫔伽的四角重檐攒尖顶亭相比,宋画中还有表现了很多较为朴素的亭子,例如北宋燕文贵的《江山楼观图》中的亭子在垂脊上就没有蹲兽与嫔伽。还有北宋郭熙《早春图》(图12)、南宋佚名《秋山红树图》、南宋佚名《携琴闲步图》中的亭子也很朴素,且多为茅草顶。传为卫贤所作《闸口盘车图》图中的两座望亭也是四角攒尖顶亭,也是茅草顶,不同的是,在亭顶上铺设了瓦片,起到防水的效果。南宋佚名《水阁纳凉图》与旧传北宋李公麟《会昌九老图》(图13)中虽然也是茅草顶的四角攒尖顶亭,但施瓦于垂脊,且在檐口处设有较为景致的引檐。另外一幅南宋佚名作品《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图14)中亭子的引檐并未与檐口相连,而是设在斗拱的下方。等级较高的亭子除了在《明皇避暑宫图》中出现外,南宋马和之《孝经图》中的亭子等级也较高,图中亭子顶部有宝顶火珠,垂脊上有四个蹲兽。南宋佚名《苑图卷》中的亭子也有宝顶火珠,与《孝经图》中的亭子相比而言,更加富丽堂皇,屋面尽施金黄琉璃瓦,宝顶火珠也是金黄色。与一般的四角方亭的结构不同,南宋佚名《江天楼阁图》(图15)中的亭子采用了干阑式构造的单檐歇山顶结构,图中的亭子依山势而建,屋面平缓,正脊有所升起。在设色的宋代传世画作中,笔者所见旧传南宋刘宗古《瑶台步月图》(图16)中的方亭采用了蓝色琉璃瓦,且宝顶火珠也为蓝色,这在其他宋画中是不多见的。我们在研究传世宋画中还发现,南宋马麟的《楼台夜月图页》中的亭子屋面坡度较高,目测其坡度可达60度甚至更高。这很有可能是南宋时期江南地区亭子的建筑特色之一,这种特色与南方多雨的自然环境定有密切关系。据有关学者的考证,直至明清时期,与北方园林相比江南园林中的亭子坡度依然陡峻。

(二)台春秋战国时期,以夯土筑高台,再于台上建楼阁殿堂,与宋代的“台”相比,功能与建筑形制皆为复杂。宋代以来,根据两宋界画中的反应,台已不再是高台建筑的形制,而是主要用于登高远眺,观赏风景之用的平台。“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1这段文字清楚的向我们解释了园林中筑台的原因。两宋时期界画中的台多位于公私建筑中的庭院或屋前屋后空旷之处,一般供宾主饮酒赏月、登高望远之用,且多与殿堂、楼阁、亭、榭等建筑组合在一起。根据对两宋界画的研究,我们发现,画面中所反映的台主要有三种制作形制,第一种是以土夯或石材筑成,例如南宋佚名《杨柳溪塘图》、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图17)、南宋佚名《荷塘按乐图》等;第二种是干阑式结构,如南宋佚名《江天楼阁图》(图15);最后一种是见于南宋佚名《寒林楼观图》与旧传北宋郭忠恕所作《明皇避暑宫图》(图18)中的台,这是一种将砌筑式与干阑式结构相结合的造台方式。在两宋界画表现有台的作品中,临水所建之台往往与其他建筑如亭、榭、岸堤及桥相结合。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夏景(图17)中的台与水榭之间以桥相连,秋景与冬景中的台与门前小桥共同构筑起了一处区别住宅内外的过渡空间。旧传北宋张先《十咏图》(图10)中的台直接将水榭与亭相连成一个整体。在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夏景(图17)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台上安放的太湖石,南宋马和之《孝经图》、南宋苏汉臣《妆靓仕女图》(图19)中的台上也置有太湖石,由此点明了图中所画之台应为园苑中的台。在反映两宋皇家园林的界画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皇家园林中的台不仅具备观赏风景、登高远眺的作用,同时还具备举行典礼仪式的作用。例如旧传北宋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图3)中的台,南宋佚名《宫苑图卷》中的台,南宋刘松年《瑶池献寿图》(图20)中的台等。

(三)水榭榭最早是和台共同出现的,《尔雅》:“无室曰榭”,又:“观四方而高曰台,有木曰榭”。中国古代夯土筑高墩称之为台,在台上建造的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台榭。秋至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宫室、宗庙中常用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1两宋时期园林中的榭常以水榭的形式出现,这在两宋界画中多有反映,多为干阑式结构。《营造法式》中对榭的屋顶形制、尺寸及材料等级与使用规范均有明确规定,与亭相同:“亭榭厦两头者(四角,八角撮夫亭子同样),如用8寸<甬瓦>瓦套兽长、高各6寸,殡伽高8寸,蹲兽四枚各高6寸,滴当火珠高4寸。若用6寸<甬瓦>瓦,套兽长、高各4寸,殡伽高6寸,蹲兽四枚各高4寸。(如抖口跳或四铺作蹲兽只用两枚)滴当火珠高3寸。”2卧棂造木勾阑是两宋界画中的水榭常用的做法,例如旧传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南宋佚名《荷亭消夏图》(图21)、南宋佚名《玉楼春思图》、南宋夏圭《观瀑图》(册页)、南宋佚名《荷亭对弈图》(图22)中的水榭均采用“美人靠”式木勾阑。特别是《荷亭对弈图》中的“美人靠”木勾阑,作者描绘的十分精致。两宋界画中的水榭也常将木勾阑与擎檐柱组合在一起,例如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图17)、南宋佚名《荷亭儿戏图》、南宋佚名《水阁纳凉图》(图23)等,这些宋画中的水榭多在擎檐柱上方加装方格眼横陂。此外,部分水榭在擎檐柱间加装了落地方格窗,将木勾阑围合在室内,如《水阁纳凉图》、《四景山水图》中的水榭;还有部分水榭不做擎檐柱,而是在柱子之间加装落地方格窗,例如南宋佚名《木末孤亭图》中的亭子,但并未满装此类落地方格窗,而是在柱子两侧各加装一扇方格窗。南宋佚名《水阁泉声图》(图24)中的单檐歇山顶水榭、以及南宋夏圭《雪堂客话图》(图25)中的悬山顶水榭采用了内为落地方格窗、外为支撑窗的两层门窗结构,采用此类双层门窗应是出于冬季保暖的需要。在两宋界画所绘水榭作品中,也有不少水榭的擎檐柱并未与木勾阑相连,例如旧传北宋李公麟《会昌九老图》(图26)中的水榭,该图水榭铺作层下用引檐,擎檐柱与木勾阑并未组合在一起。还有不少作品中的水榭不采用擎檐柱,且无任何支撑物,与《会昌九老图》同一题材作品南宋佚名《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旧传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中的水榭即为此类。

(四)方池有人认为园林中筑造方池的现象流行于明代,但通过我们对两宋遗存的文献典籍以及传世绘画作品的研究发现,两宋园林中水池已普遍采用方池的形制。方池在两宋皇家园林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如北宋东京的四大园苑,相关文献中均有方池的记载,特别是瑞圣园与金明池两处园苑,更是以方池为中心,围绕方池建设园苑的皇家园林。在南宋的皇室园林中,2001年发现了杨皇后宅院遗址中有方池与假山组合,而文献记录中的吴皇后宅吴府园林中也有假山中流水注方池的记载。1北宋皇家园林金明池是两宋皇家园林中唯一留有逼真图形与文字资料的园林,由于金明池是一座开放式的皇家园林,达官贵人、黎民百姓皆可赏玩,在北宋末年,它已经成为东京市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劲韬指出,北宋皇家园林金明池“这种普天同庆的情形几乎将儒家所提倡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2《金明池争标图》(图3)是从视觉形象上了解金明池的最好资料,画中的金明池以大方形水池为核心,石砌岸堤,呈直线形。宋人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一文中,点出了金明池的方位与尺度:“池在顺天门街北,周围约九里三十步,池西直径七里许。”3根据丘刚、李合群等人对金明池遗址的勘探,池的方位、尺度与深度均已被测出。根据他们的实测,金明池水岸距外城西墙近300米,池为南北向,呈近方形,东西长约1240米,南北宽约1230米,周长约4940米,与史载的“方圆九里三十步”大致吻合,池底污泥距今地表深约12.5~13.5米,厚度约0.4~0.7米。池底低于当时池岸约3.4米。1与金明池毗邻的琼林苑虽以地面景物为主,但是仍然设有方形水池,《东京梦华录》中载其有方池两处,一处是“苑之东南隅,……上有横观层楼,金碧相射,下有锦石缠道,宝彻池塘,柳锁虹桥”2;而另一处方池是“南过画桥,水心有大撮焦亭子,方池柳步围绕,谓之虾蟆亭”3。作为北宋东京“四园苑”之一的瑞圣园,在其景观设置中,也有方池的踪影,北宋政治家、散文家曾巩曾作诗云:“方塘渰渰春光渌,密竹娟娟午更寒。4”可见其中设有方形水池。作为北宋皇家园林的范——艮岳,其中亦设有方池,据宋徽宗《艮岳记》载:“出关下有平地,有大方沼,中有两洲,东为芦渚亭曰浮阳,西为梅渚亭曰云浪。沼水西流为凤池,东出为研池。”5南宋皇家园林基本上沿用了北宋皇家园林的布局模式,多在园林中设方池。从部分传世的南宋宫苑绘画中可以看到,画中水池岸线多为直线形,如南宋李嵩《汉宫乞巧图》(图27),可以明显的看出,石砌水岸在画面右下角呈直角型。另外一幅反映南宋宫苑形象的南宋佚名画作《荷塘按乐图》(图28)描绘的也是宫苑中大水池两条笔直的水岸相交的一角。在南宋的皇室园林中,2001年发现了杨皇后宅院遗址中有方池与假山组合,而文献记录中的吴皇后宅吴府园林中也有假山中流水注方池的记载。6可见方池在南宋皇家园林中也是十分流行的。除了皇家园林喜用方池外,两宋私家园林中也多有采用。两宋文献典籍有明确方形水池的记载,除了称之为“方池”以外,还有“方沼”“方塘”“墨池”等类型,显然这些不同类型的欣赏文化对于方池的流行有重要的作用。7北宋洛阳司马光的私家园林独乐园中:“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脉,注沼中,状若虎爪。”8可见其形制为方,且名曰方沼。方沼不仅出现在名人的私家园林中,也多见于宋词之中,例如北宋周锷的《题清斯堂》:“万物本空寂,浮生方沼中;鸥轻时出没,萍散只西东”;9又如南宋卢炳的《念奴娇》描绘了想象中的园林:“凿开方沼,问何人种玉、工夫奇绝。幻出瀛州有……,十万水仙罗列……不知尘世,晃然身在瑶阙”。10墨池的名称由来,与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由于他不断的洗笔练字,最后竟然把清澈的池水染成了墨色,墨池之名由此而来。南宋著名的私家园林盘洲园便依据王羲之的故事建造了方池与曲水流觞组合的园林布局模式:“绝水问农……规山阴遗迹,般涧水,剔九曲,荫以并闾之屋,垒石象山,杯出岩下,九突离坐,杯来前而遇坎者,浮罚爵。方其左为‘鹅池’,员其右为‘墨沼’‘一咏亭’临其中。水由员沼循池而西,汇于方池。”11两宋时期皇家与民间缔造的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史上的巅峰之作,对宋代园林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两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及其人文志趣,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与造园精神,更有助于当代设计师对于现代园林的塑造。

作者:许江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