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态环境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探微范文

生态环境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探微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生态环境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探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探微

1发展现代农业的生态资源优势与生态环境劣势

1.1生态资源优势

1.1.1土地资源由于喀斯特山区地貌特殊,形成了多种土地类型和多样性土壤资源。贵州喀斯特山区有耕地330.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8%;林地153.45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8%;宜林山地733.3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6.26%;宜牧草山坡375.3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3.68%[5]。尽管大部分土地坡度大、土层薄,但是,由于气候温湿,四季常青,已成为喀斯特山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由于人多地少、山多田少,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不能以数量扩张和大规模经营获得现代农业效益,也不能在全国农业发展中产生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独有性和差异性生产品质和效益好的农产品取得竞争优势,是贵州喀斯特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1.1.2气候资源贵州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无霜期250~300d;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4~6℃,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0~23℃,年均气温在14~18℃,为典型夏凉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属丰产型气候,是国内降水最稳定的地区,一般年降水1000~1300mm,且雨日多降水强度小,水分有效性高,日照时数1200~1600h,是全国低日照区,春秋夏半年热量多,降水丰沛,7-8月辐射丰富,对大秋作物生长有利,秋冬春半年日照和辐射相对少。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热量丰富、雨热同季,具有立体气候特点。贵州生态环境良好,山色葱茏,满目苍翠,空气清新,被誉为“天然氧吧”,不仅有利于各种生物繁衍生长,而且适宜人居住,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和避暑胜地。

1.1.3生物资源贵州多类型的土地资源与光、热和水等条件结合,繁衍出丰富的生物资源。全省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全省有维管束植物9982种(包括亚种、变种,下同)。其中,可食用植物700多种,绿化、美化以及抗污染和改善环境植物2000多种,列入国家Ⅰ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梵净山冷杉、银杉、珙桐、贵州苏铁等16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1053种,其中兽类141种,鸟类509种,爬行类104种,两栖类74种,鱼类225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5种。贵州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有药用植物4419种、药用动物301种,享誉国内外的道地药材有50种,已开发利用的中草药资源有350余种,天麻、杜仲、黄连、吴萸和石斛是贵州五大名药[6]。这些生物资源是贵州喀斯特山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1.1.4矿产资源贵州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已发现矿种(含亚矿种)127种,发现矿床、矿点3000余处。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74种,矿区3233处,其中能源矿产772处,金属矿产924处,非金属矿产1537处,有49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全国前10位。煤、磷、铝土、锑、金、锰、重晶石、稀土、水泥原料、砖瓦原料以及各种用途的石灰岩、砂岩和白云岩等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其中,磷矿资源储量30.45亿t,居第3位;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5.97亿t,居全国第4位,铝土矿中伴生的可供回收利用的镓资源储量3.54万t,居全国第3位;稀土矿资源储量92.09万t,居全国第2位;锰矿保有资源储量1.12亿t,居全国第3位;锑矿保有资源储量24.63万t,居全国第4位;重晶石保有资源储量0.92亿t,居全国第1位,是中国重晶石生产、出口的重要基地和重要的钡业生产基地。贵州是黄金资源大省,保有储量260.02t,占全国总量的3.78%。目前,矿业经济占工业经济的64%,成为全省的经济支柱[6]。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贵州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1.1.5能源一是水力资源,贵州河网密度高,自然落差大,全省水资源总量达680.4亿m3,水力资源蕴藏量18745MW,居全国第6位,可开发量为1683万kW。二是煤炭资源,贵州煤炭资源储量达488.64亿t,居全国第5位,超过南方12个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被誉为“江南煤海”。贵州是中国新型洁净能源煤层气的主要产区,煤层中蕴藏有丰富的煤层气,埋深小于2000m的资源量达3.15万亿m3,仅次于山西,列全国第2位。三是风能资源。据监测数据显示,贵州风能资源开发潜力超过300万kW。四是生物能源。由于贵州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生物质能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1.1.6生态旅游贵州有“公园省”之美誉,岩溶地貌区占73%,具有优美的喀斯特风光和茂密的森林,有丰富的民族风情和古朴的农耕文化,六盘水市有中国凉都之称。全国第一批7个绿化先进城市,贵州就有2个(贵阳市和遵义市)。贵州有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11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全省建成风景名胜区53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40个,已建成森林公园47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5个,省级森林公园21个,县级森林公园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87.96万hm2,风景名胜区面积88.34万hm2,森林公园17.35万hm2,3项面积总计193.65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10.99%[7]。

1.2生态环境劣势

1.2.1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喀斯特岩溶地质成土缓慢、土层浅薄和生态脆弱,且山多地少,山体极易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据贵州省2000年第2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73179.0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1.54%。水土流失的发生使得地表土壤大量流失,基岩逐渐裸露,最终导致土地石漠化。据2000年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现状遥感调查,全省石漠化面积3592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39%。加上非农业占地逐年增加,相应耕地逐年减少,导致土地资源匮乏,成为喀斯特山区发展现代农业重要的制约因素。

1.2.2地质灾害多,缺水严重贵州喀斯特山区虽有良好的水、热条件,但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质量差异甚大,土层较薄,植被结构相对较简单,一旦遭受破坏,即使环境恶化,恢复困难,重新整治恢复耗资费力,周期甚长。且由于裂隙、暗河、漏斗和落水坑等较多,致使岩溶皱褶区地层易漏水、保水力差。在雨季时,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若长期不下雨,又容易形成旱灾,加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常出现农业生产性缺水,严重影响喀斯特山区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1.2.3环境承载能力低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山多地少,土壤瘠薄,单位面积产量低,环境可提供的食物少,部分山区一个山头几户人家,有的甚至几个山头1户人家。且喀斯特山区山峦叠嶂、连绵起伏,山谷深邃、沟壑纵横,峡谷众多。因此,在该地区修建公路、铁路、水利和农业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难度大、代价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城相对缓慢、滞后。

2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贵州喀斯特山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立足喀斯特山区的生态实际,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角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喀斯特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1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是贵州喀斯特山区具有的比较优势。90%以上的名特优农产品产自贵州国土面积40%的地区,10%的名特优农产品产自60%的碳酸盐岩地质环境背景区。加快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物质基础的特色产业,是喀斯特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必然要求,把特色农产品作为主导优势产业,按照“要素聚集、力量集中、节约资源、规模发展”的思路,在易于形成产业规模的区域,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具有扶贫特色的产业园区和产业示范园区,培育生产高端特色农产品。建立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和农科教一体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把特色农产品向深加工延伸,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战略把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走出一条具有喀斯特山区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2.2立体农业立体农业是指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按照“多功能农业、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和循环利用”的原则[9],建立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立体农业,就是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资源,同时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山里山外、山上山下、田间水库通过合理组装,粗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和多途径的高产优质生产系统,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生态建设与保护,可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森林及旅游资源,是喀斯特山区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客观要求。

2.3观光农业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的观光农业,是喀斯特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是以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包括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旅游,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在喀斯特山区分布着众多少数民族自然村寨,由于地处偏远、山水相隔,信息交通闭塞,使其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得以保留,成为贵州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区域。在这些民族村寨中,原生状态的文化遗产与乡村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在这些区域开展特色乡村旅游活动,可以为游客提供内容丰富的高品质乡村旅游产品,既可带给游客对原始广阔、尚未城镇化的乡村生活体验,还可欣赏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又可满足部分游客对民族文化探秘的需求。

2.4城郊型农业城郊型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丰富城市居民“菜篮子”为主要目标,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建设集生态、循环、精品和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根据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要求,一要大力开发周期短、产品质量好的绿色农产品。二要探索发展具有稀缺性(产量小)、独有性(喀斯特山区生长)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如山区野菜类、六盘水的红心猕猴桃、优质名贵药材(天麻、杜仲)、优质茶叶、从江香猪、侗家小香乌鸡、平坝灰鹅和三穗鸭等,以满足城市不同消费层次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要使之成为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途径。

2.5循环农业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农业资源稀缺,耕地破碎,中低产田土比重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人均有效灌溉农田仅0.034hm2(0.51亩);自然灾害频繁,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发展循环农业是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客观要求。发展循环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对策建议

3.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贵州的自然生态特征,重点保护岩溶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大石漠化的治理力度,提高减灾抗灾的能力;加强中低产田土的改造,增强保土保肥、抗旱排涝能力,提高耕地质量;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条件,建立以发展林、牧产品为主,农、林、牧、工结合的新型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建立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推进“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增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生态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喀斯特山区尽管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当或过度开发资源,极易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生态退化。因此,要处理好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保障。一要围绕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围绕生态建设,发展林果、畜禽和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传统农业向生态高效农业的转变,培育发展适合贵州喀斯特山区的产业,开发相应的绿色产品。二要制定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夯实发展现代农业的生态基础。

3.3加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围绕喀斯特山区生态特色和比较优势,培育园区重点产业,优化品种、提高品质、打造品牌,丰富产业内容,延长产业链条,扩大园区产业规模。一要积极引导农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参与园区建设,推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配置。二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保障道路、灌溉、用电和信息畅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要重视园区农产品市场开拓,运用传统和现代流通方式,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4转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走经济生态化道路根据贵州喀斯特地貌资源、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特点,选择适合地区发展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如,小流域综合治理、复合型立体农林、节水农业和生态农庄等。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和环境优美”的思路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把贵州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走经济生态化的道路。牢固树立生产与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

3.5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发展战略喀斯特山区技术人才缺乏,人口素质低,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机械应用的瓶颈。因此,必须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转变创新管理职能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推进喀斯特山区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增强喀斯特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伍应德单位:六盘水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