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

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望城、沅江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地基本特征

望城区和沅江市地理位置优越,面积较大,人口集中,农业基础雄厚。近年来,两地大力发展地区特色农业,不断加大农业投入,推广实用新型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水平迅速提高,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已发挥积极作用。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地区调查,基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科技支撑体系发展状况的综合考虑,兼顾了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科技支撑农业的状况,有利于全面研究农民利用新技术发展农业的情况。1.农村空心化显现根据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发现35.4%的农民在50岁以上,而30岁以下的仅占19.8%,可见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趋势。农村空心化导致农村“三留人口”比例过大、务农农民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耕地抛荒、宅基地废弃等问题。所产生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谁来种地”的困惑,二是村庄处于半荒弃状态。2.农户可支配收入较低调查显示,这368位农户平均耕种面积(含自有承包地和从他人处转包地)较小且分散,无法利用机械设备进行大规模耕种,无法形成规模经营,以致农户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很低。湖南多山地丘陵,地理环境恶劣,人多地少,很大程度上属于小农经济,不利于大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集约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率低。过多的农业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通过座谈会笔者发现,农民的年现金纯收入与消费大都相抵,无存款。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投入大、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低,所以生产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二)样本基本特征

从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等情况(见表1)看,呈现的特点有,第一,男女比例不协调——在调查的368位农民中,315位为男性,只有53名女性;第二,年龄分布差异大——调查对象的年龄35.4%集中在50岁以上,25%集中40~50岁,30~40岁的调查对象占据19.8%,而30岁以下的仅占19.8%;第三,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调查地农民的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被调查的368位农民中,未接受过教育的为1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5人,仅占6.8%;第四,信息化程度不高——每户平均拥有3部移动电话,但只有29户拥有电脑,信息交流不便,不利于新农村远程教育的开展,使得高速便利的信息技术得不到广泛使用;第五,经营规模小——368户农户平均耕种面积(含自有承包地和从他人处转包地)为4.3亩,规模较小且分散。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对于阻碍农民采取新技术的原因,如表2所示,有51.4%的农民认为是政府投入资金不足,不能支持农民自主实施新技术。有14.9%的认为技术指导不到位也是阻碍采用新技术的重要因素,而部分农民根本就不知道有什么新技术。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优良品种选取、机械设备的购买等都需要政府资金大力支持。但事实上,政府的补贴非常有限。自古以来,农业就是弱势产业,对政府的依赖程度高,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使得农户在心理上对政府的依赖更强,他们需要政府的政策措施及补贴来刺激其生产积极性。政府采取的补贴政策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等。虽然政府不断加强对推广农业新技术补贴的重视,但其补贴力度远远达不到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二)供求体系不健全

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体系自身存在断层,中央与地方的农业科研机构并不存在隶属关系。湖南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主要在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湖南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和企业三大系统中进行,但长期的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使三大系统在技术投入、人员配置等问题上难以协调,在技术成果推广等环节上相互推诿,制约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并且,科研机构研发的时效性和自发性较差,新技术对市场的敏感程度低,与市场的需求不能对口,导致半数科研成果无人问津。通过调查可知,新技术的推广渠道受限制。如图1所示,农民采用新生产技术的主要来源渠道有邻居的传授、农业技术部门的推广以及电视广播。显然,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主要来源局限在某几种方式,而缺乏多元化的畅通渠道,使得新技术的推广受到束缚,遏制了农户对其认知的加深。特别是网络使用的较少,忽视了当前信息技术的高效便利。对于新技术的推广,还缺乏完善的宣传体系,广大农民无法及时有效地接受新技术,使得大量有效资源未能效用最大化。技术创新机构与农户之间无利益联系,对于物化的技术成果,成果生产者和使用者大多数能取得一定利益回报,但许多具有公共性的农业技术成果却因无利益回报而得不到推广应用。可见,作为供给方的科研机构与推广部门脱节,作为中介方的推广部门又与需求方农户脱节,权责不明晰使得体系内的交易成本增加。

(三)推广机制运行效率较低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农户的经济效益。其效率低主要是因为技术指导不到位和机构不健全。在接受调查的368位农民中,只有139位在近3年里接受过技术指导,229位未接受技术指导。说明在农村还有大部分农民尚未接受过专业的技术推广与指导,农技推广部门工作尚不到位。根据表3,接受过技术指导的农民接受的内容主要是除新品种培育、机械化管理和产后加工技术以外的其他技术,但是,他们更希望接受新品种培育的指导。农技推广人员应积极进行新技术的传播,加强与农民的沟通和交流,强化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同时对农民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农民实际接受的技术指导类型和希望接受的类型对接情况还有待改善。针对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负责人进行的座谈调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人员的学历基本在大专或大专以上,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平均达10年,工作经验较为丰富。他们在近3年平均每年下乡进行技术推广工作约70天,而技术推广的报酬都是政府补贴。但是,所在单位并没有就其所从事的农机推广工作建立网上农技信息化服务系统。由于县乡财力有限,农技推广部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较差,基本没有办公室,也没有现代化条件下农技推广所需要的科技推广设施,包括交通工具、仪器设备、电脑电话等,公益性农技人员无工作经费,缺乏知识密集型的科技推广人才,以致服务手段落后,服务热情不高,效率低下。目前的农业技术体系的运用与推广,已不能适应农业科技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四)农民科技素养有待提高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占大部分,另有部分从未接受过教育,这两部分所占比例高达78%,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5.2%,大专及以上的仅有6.8%。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总人口的39.1%,农村人口小学文化程度者占42.8%,15岁以上文盲率为8.3%。农村中人口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生产的方式还是比较传统,使用现代化机械和技术比较少。在调查过程中,通过与农户面对面的接触,发现大部分农户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科技素质较差,对政府的依赖性强,所以主动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认同感不高,只是一味保守地延用传统耕作技术。目前的农民大多为兼业农民,未达到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农业科技素质有待提升。

三、政策建议

在四化两型背景下,鉴于望城和沅江两地现代农业的建设,通过实地调查了解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外部环境优化和内部机制创新两方面探讨相应的对策(见图2)。

(一)外部环境优化

(1)建立一个以政府投入机制为主导的优化模式,在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主体的博弈中,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明确各个有机组成部分的职责。政府提供的技术推广服务是标准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区别私人产品之处在于其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即人人均可共享,但同时不影响其他人共享的质量,才真正属于公共产品。基于此,政府的有效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扮演监督管理者的角色,加大对科创经费发放到位的监督,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支持可市场化运营,并建立鼓励机制对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农户进行激励。(2)加强现代舆论的有效引导。广大媒体应深入农村基层,利用其广泛宣传与监督作用,对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作出较为实际的报道,对技术推广工作者和农户都有一定的心理激励作用。我国新闻媒体数量多且规模大,有着共同的目标,承担着共同的任务,既有各自特点,又是一个整体。要发挥主流媒体形成舆论、组织舆论、主导舆论的主力军作用,发挥都市类媒体贴近百姓、形式活泼、传播面广的特点,发挥网络媒体信息海量、开放互动、即时传播等优势,适应群众接受习惯,有效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在引导人们关注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监督各部门工作的实效性和调动科技支撑主体的积极性。

(二)内部机制创新

(1)农业科技创新是助推农业发展的一大引擎,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作用,用不断创新的农业科技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首先,优化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强化中央与地方科研机构新技术的层层递接,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这三大技术优化系统在技术创新上的协调发展。其次,增设市场调研部门,加强科研机构与市场的对接,提高有关科研新技术成果的市场应用能力。再次,根据湖南农业自身的特点,重点突出地方性优势,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种子、施肥等技术研究,有层次地推进机械化耕种,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2)农业技术的推广为我国的粮食丰产、农民增收做出巨大贡献。农业技术工作者肩负着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情监测和农业病虫草害的防治,加快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科技承包和科技推广制度,深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轨任务。第一,重点拓宽农技推广渠道,加大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完善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加快“两型”农业技术推广。第二,不断增加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技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转变为生产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第三,逐步建立一个农技推广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调动工作人员走进农民、农村的积极性,并定期从农户处收集对技术推广的反馈信息。(3)强化农民在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农户具有很高的同质性且需求差异较小,重点要培养专业化农民,提高农民科技能力与知识水平,引导农户主动接受新技术,提高科技传播的价值导向行为。首先,重视农民文化素养的提高,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进行定期的基础教育培训。其次,倡导农民转变观念,加快摆脱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主动接受新思想新技术的指导。最后,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作者:刘辉罗恬周路军杨佳杰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