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红碱淖水生态危害的建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红碱淖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
1.1红碱淖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大威胁
红碱淖生态环境危机是前所未有的缺水干涸;而缺水干涸又引发了湖泊水质恶化,湖水中pH值明显碱化,水体氮、磷营养,盐、总碱度、总硬度含量大增;又受水质恶化的影响,直接产生了鱼类资源枯竭、自然湖滨带破坏,挺水植被大量消失,威胁鸟类、两栖、爬行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生存等恶性循环。
1.2湖水天然自净能力几乎丧失,恶化水质超出鱼类生存极限
红碱淖湖库容萎缩、水质持续碱化,鱼类而绝迹,湖水天然自净能力几乎丧失。湖水的盐碱化是直接导致红碱淖全部鱼类绝迹的原因,17种野生鱼类早在2a前已基本绝迹。2012年初夏陕北的降雨量高于往年一倍,而在7月进行水质监测时,湖水的pH值仍高达9.2,属于重度碱性。而pH值由1996年的7.4~7.8上升到9.6(正常范围6.5~8.5),远远超出了鱼类的生存极限。历史资料显示,1990年前,红碱淖pH值一直稳定在7左右,处于酸碱平衡状态,1990~2006年,湖水pH值约为8.2,呈弱碱性状态。而2006年后的短短6a间,湖水碱化程度超过以往40a的总和。红碱淖的净化功能十分脆弱,要靠鱼类净化湖水。而如今,水质更一天不如一天,鱼类基本绝迹。靠鱼为生的水鸟们失去了食物来源,数量骤减。2007年红碱淖聚集了3万多只遗鸥,成为全球遗鸥数量最多的区域;而5a后,红碱淖遗鸥数量已下降至1万多只。没有了鱼类作为食物,不知以何为食,何处栖息。
2红碱淖水生态危机的产生原因
2.1煤气资源争夺引发红碱淖水生态危机
陕蒙接壤的红碱淖地区,自探测出埋藏着储量丰富的世界大煤田后,采煤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毁掉了原有的湖泊生态系统,造成湖水面积逐年萎缩,红碱淖就在短短10a内面积缩小了1/3。根据勘探资料,红碱淖流域95%以上的地下蕴藏着煤炭,每1km2储量可达2000万t以上。已探明327km2的含气面积,天然气储量高达670亿m3。如果红碱淖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后,将会政策性的“冻结”周边超过300km2区域的开采,横跨湖区的上千亿元煤气财富就处于沉睡之中。因此,在此之前,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将红碱淖“吃干榨尽”,成为蒙陕两省区一些沿湖煤企追求的目标。
2.2红碱淖成为水资源大战的牺牲目标
陕蒙两省区为红碱淖地区的划界、资源而发生矛盾,使得红碱淖湖泊失去近60%的水源,极大的加深了红碱淖湖泊的水生态环境危机。截断入湖水流是红碱淖生态危机致命的硬伤。红碱淖水源主要支流有7条,即内蒙境内的营盘河、拖河、蟒盖兔河和陕西的尔林兔河、木独石犁河、壕赖河、七卜素河。而红碱淖最主要补充水源的营盘河、蟒盖兔河两条支流都在内蒙古境内。正是省界上的分割,引发了红碱淖的生态水环境危机。2005年,内蒙古在距离红碱淖6km处的内蒙伊旗境内建设的扎萨克水库大坝,彻底阻断了红碱淖最为重要的补给水源——营盘河,致使红碱淖每天减少进水5万m3,直接影响红碱淖湖面每年下降60cm。2009年,内蒙方面又将蟒盖兔河截流并建造地下水库,这样就直接拦截了红碱淖的两条主要补水河流,使之断流无水补充红碱淖。
2.3环湖混凝土道路阻隔雨水流入,加剧补给水源危机
过去,公路路网不发达,只有109国道和210国道从红碱淖周围经过,对红碱淖地表水系入湖影响不大,周围的雨水都能汇集到湖里。在争夺权属的背景下,神木县于2003年沿湖边修建了一条高于地面30~50cm的环湖水泥公路,这就像建起阻水坝,给红碱淖套上了一个“紧箍咒”。虽有涵洞等设计,但阻隔了大量的雨水汇集与流入,加剧了红碱淖补给水源危机。
2.4地下水抽采导致水位下降,汇集到红碱淖的水流量减少
地下水抽采是沿湖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方式。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汇集到红碱淖的水流量减小。红碱淖地处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农田灌溉综合需水量大,加上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的疏干,大量水资源蒸发损耗,加剧了红碱淖水位降低。资料显示,1995年以来,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6~20cm,部分年份高达40~50cm,直接造成部分地段潜水位下降,浅层地下水溢出量减少,汇集到红碱淖的水流量减少。
2.5降雨量减少,蒸发量与补给量严重失衡
榆林市气象部门统计,临近红碱淖的神木尔林兔镇年降水量由1990年代的400mm下降到2012年的350mm。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10年,温度持续偏高,升温幅度较大,而年蒸发量却由1750mm左右上升到2000mm左右。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与补给量严重失衡是造成红碱淖“缩水”有直接影响的自然原因。从降水量多年平均来看,20世纪60年代,红碱淖的降水量偏多,70年代至90年代前期,降水量缓慢减少;90年代后期至2010年,降水量偏少趋势明显。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红碱淖流域进入了一个干旱气候态,气候变化是红碱淖水面面积萎缩、水生态退化的主要自然原因。因此,建立红碱淖水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机制,实施强力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遏制其缩水干涸,保护这片珍贵的沙漠湖泊,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生态危机问题。
3缓解红碱淖水生态环境危机途径与保护措施的建议
3.1现有缓解红碱淖水生态危机的措施
环保、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作了大量的抢救性保护工作。2006年开始,红碱淖实施了环湖绿化生态环境改善工程,造林约1334万m2,使湖区周边的绿化面积从20%提升到了45%。2010年10月,《红碱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通过了水利部审查。提出了红碱淖流域水资源现况和存在问题,水资源配置和湖泊水资源补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保障流域自身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开展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工作。2012年红碱淖被列入全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获得了环保部和财政部的支持。中央财政陕西省各出资3亿元,用于生态安全评估、水源地建设、生态修复工程、污染源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等生态保护工程,以减缓红碱淖因水生态危机濒临干涸的进程。
3.2缓解红碱淖水生态危机的建议
为避免红碱淖成为第2个罗布泊,多年来,许多水资源、湖泊生态保护的专家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声呼吁:已到了刻不容缓化解红碱淖水域日益加重的生态恶化困境时刻!陕蒙两省区要联手进行保护管理,让红碱淖免于干涸死亡。鉴于陕蒙两省区在红碱淖地区的划界矛盾的历史原因及特殊性,管辖权的分割式管理模式体制,割裂了红碱淖生态系统管理上的综合性,造成保护与水利设施建设、地下水开采、水资源调配、矿产资源开发等诸多冲突。而由陕西组织协调的职责难以落实,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建议组成国家和陕蒙省区高级别的领导层解决、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因两省划界、资源产生的红碱淖水生态危机问题,实施国家层面的生态保护与水资源管理机制,实施入湖水资源统一管理、保护和规划的长效的保护机制。制定有关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法规、完善配套法规和管理细则;设立保护区和统一管理水资源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保护与修复的投入,强化科技保护与修复力度。
细化红碱淖水资源及生态保护目标供需水研究,确定合理的湖泊保护规模、保障程度,平衡核算各方需水量的适宜入湖水量。在提高节约用水及重复循环利用水资源中,减少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采利用,以保障红碱淖入湖水量。多方补水措施减缓湖水水位的持续下降。要协商开放已被截流的河流,并付与另一方资源补偿费,确保地表水的正常补给;利用本地区的云层丰富、云水资源大的特点,在红碱淖及周边地区常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量。人工增雨又是现实唯一增加红碱淖补充水的工程措施。红碱淖流域区要实施节水农牧业项目,调整湖区周边大水漫灌的粗犷农牧业生产,发展精耕细作的滴灌技术和节水产业,退耕种草,减少耕作面积,减少农牧业生产对水资源的过渡消耗。湖区要逐步进行环湖1km区域的退耕还湖,修建保护带。
红碱淖流域的农业与矿产能源开发、大型耗水项目,要严密论证和评价地区水源的承受能力。疏通入湖河道,硬化河床减少渗漏,把分散的水源集少成多的输入湖内。2006年,神木县疏通了柒卜素河后,如今只有此河长年给红碱淖少量输水。闭距湖面仅3.5km的马泰壕煤矿,防止发生煤矿透水而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和可能导致的湖水瞬间消失事件;停止审批建设流域内新的煤矿项目,迁移红碱淖流域内的工矿企业,消除对湖水的污染,保障水生动物和鸟类的生存环境。借鉴国内外湖泊生态保护和示范工程的建设经验,规划实施引黄河水入红碱淖湖工程。由国家和陕蒙两省区共同出资兴建引水入湖枢纽工程,通过调引水等工程措施,增大红碱淖的补给水源,彻底解决红碱淖水体面积萎缩现状。
作者:张保利杨林葛鸿董雯单位: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陕西中圣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