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信息经济发展研究范文

农业信息经济发展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信息经济发展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信息经济发展研究

[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价值在农业发展中的价值逐步被重视。农业领域的信息消费主要包括农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政府部门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消费。本文从信息经济发展角度下,对当前皖西农业信息消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消费;农业;农村;对策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信息价值的利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信息消费在农村、农业发展中正逐步被重视。在信息经济中,特别是在发展初期更加明显,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问题。皖西地区(六安市)作为革命老区,信息消费发展起步晚,如何加快农村信息消费发展,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竞争力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一、信息经济概述

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消费,而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从全球信息产业发展来看,信息消费涵盖生产消费、生活消费、管理消费等领域,覆盖信息服务,如语音通信、互联网数据及接入服务、信息内容和应用服务、软件等多种服务形态,覆盖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多种信息产品,还包括基于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云服务等间接拉动消费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信息消费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涉及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外对于信息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的内容也很全面,信息消费在国民经济的贡献比例较大,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强有力的保证。约翰•杨在《新唯物主义:政策的本质》中谈到发达国家迫切寻求快速降低其物质消费途径的必要性,建议基于物质效益政策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物质经济,并且考察了在刺激经济、产品设计等领域中所发生的必要变化。桑迪•欧肯登在《消费主义及其发展》中要求加拿大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生们重新认识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方式的隐性含义,并且重新认识消费者自身为了生活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所进行改变的动力。彼特和莫尔•丽兹在《虚拟消费者:扩宽了网上商店的范围》中认为发展消费理论必须考虑电子商务的发展。马塔拉米•卡米诺一在《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中研究了大众消费骤热的原因机制,将它的发展过程描述为一系列的工业流程模式。国外对信息消费的研究主要是从信息与消费、消费者的关系入手,联系当前技术环境分析消费行为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在信息消费的具体实践中研究得比较透彻,如网络消费、电视消费、媒体消费等,他们都有具体的分析数字和结论。不足之处在于对信息消费的认识较模糊,界定不够明确,没有把信息消费上升到与传统物质、能源消费同等重视的程度。尽管信息消费形式随处可见,其理论问题及用何种知识加以阐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这说明对信息消费的理论问题研究的必要和急迫性。只有让信息消费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信息消费才可能有更大发展。我国整体对信息消费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于郑英隆的《信息消费论纲》一文,该文给信息消费作了如下定义:指社会各种类型决策者将现有的有关决策的信息进行消化吸收,并通过若干转换加工形成行动方案决策或思想决策的过程。继郑英隆之后,贺修铭为信息消费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1996年第4期《图书情报工作》上发表了《信息消费概念的确立及其理论基础———兼论信息消费学的建设》一文。该文在情报学发展观念的基础上,从促进情报学概念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角度,提出了“信息消费”的概念,论述了将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认知科学作为信息消费理论基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关于信息消费建设的基本思路。

二、皖西农业信息消费现状

农业领域的信息消费主要包括农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政府部门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消费。对信息产品的消费主要包括手机、电脑、农村信息服务终端、各类农业物联网终端设备等;对信息服务的消费主要包括对语音通信、网络接入及数据传输、涉农信息内容、涉农软件、涉农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等相关服务的消费。世界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在农业信息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有美国、德国、日本等。美国以政府为主体,五大信息机构为主线,形成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同时构建了庞大、完整、规范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形成了完整、健全、规范的信息体系和信息制度。日本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每个县都设有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德国作为欧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典型,其农业信息技术不断推广普及,农业信息网络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科研、教学领域大多数操作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我国对信息消费的研究时间不长,但在与信息消费相关的理论和信息消费行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宏观上,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加速进程中,政府和相关专家对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投入更大的关注。现代信息技术是产业潜力提升的加速器,信息消费也是提升产业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通过信息消费提升农业经济整体发展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农业信息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980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农业科技情报工作会议。随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农业情报信息机构都强化了信息咨询工作,不少单位成立了咨询部,开始走向有偿信息服务。主要服务项目有信息咨询、定题服务、声像制品、二三次文献、翻译等,这些项目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市场的起点,导致了农业信息市场的产生;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出现了游离于原单位的信息经济实体和有固定场所的信息市场,其经营服务项目增加了项目论证、专题调研、信息、项目查新、信息中介等内容,信息市场从简单的信息服务发展到了信息深加工服务;第三阶段:进入90年代后,国务院做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策,并把信息产业列入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农业信息市场开始走向规划、构建体系,大规模投资引进和使用计算机、远程通讯、数据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可能经历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随着农业生产、消费等各环节纳入物联网技术,农业现代化程度将大幅度提升,农业信息消费水平将显著提高。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皖西地区作为革命老区,整体农业信息化发展程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们信息消费意识不高,信息消费发展形式初级、单一,农业信息市场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特别是面对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民更需要农业信息指导。结合课题资料的分析,皖西农业信息市场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对信息消费的主观愿望不强。皖西地区农业占主要地位,发展历史悠久,农民习惯了传统的农耕方式,自给自足的生产观点根深蒂固,农业生产创新性不足。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农业发展在规模、产量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对于农业倍增器的作用也远没有体现。2、信息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但信息产品发展仍然滞后。我国整体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信息系统、信息市场建设,基本信息传播体系初步建立。皖西地区地处大别山区,地理优势不明显,交通落后,整体发展相对滞后。市场上信息产品相对于信息市场体系的发展更加落后,缺乏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产品,信息产品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没有很好的对接起来。3、信息市场主体能动性得不到激发,缺乏能动性。由于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落后,信息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上不论是消费者的农民,还是信息生成者的企业、政府等机构的能动性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调动,信息消费市场的活力远不及传统市场活跃。综合来看,一方面农业信息生产者难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业信息产品;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业技术指导、农产品市场销售很难得到及时、有效、准确的农业信息的支持。同时,一方面政府大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另一方面农民却发出“谁能告诉我种什么”的呼声。我国的农业市场信息不对称明显,远远没有激发需求,远远没有满足需求,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提升皖西农业信息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现代农村居民素质,提升农民信息消费意识。201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1.2万亿元,国家进一步明确了通过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政府对于经济的发展已经认识到信息消费的加速器的作用,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信息消费的提升。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信息消费水平的高低有赖于于农村居民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的提升。信息消费包括有形消费和无形消费,更重要的是无形消费。农村居民整体消费观念保守,不敢消费,不肯消费,消费主要点在于传统的房子、吃、穿等温饱消费上,整体消费水平低,结构不合理。对于信息消费这种高附加值的消费,农村居民更是想都很少想。如果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意识得不到提升,无法利用农业相关信息的巨大价值,信息消费对于农业经济的倍增器的作用就无法显现。

(二)加强农业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研发,鼓励农民及农业企业信息消费。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意识被调动起来后,信息产品的供给成为另一个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个信息市场的繁荣程度,除了要有信息产品的需求者,还要有充足的信息产品的提供者,双方主体能够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良性的发展。目前,皖西地区信息市场,传统的信息技术硬件产品得到快速发展,信息产品主要以大众化的手机、电视、电脑、网络等产品为主,但信息市场的与之配套的软产品,比如农业信息网络推送、农业产品信息等相对匮乏,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为相关信息服务企业创造宽松的市场发展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农业相关信息产品形式,多向市场提供形式多样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三)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服务终端研发,完善农业信息消费途径。我国整体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从政府层面已经重视,基本信息服务体系也已初步建立,比如覆盖各地的超市、卖场的物价信息网络,各级政府部门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等。现有的信息服务网络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但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农村居民无法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不通畅,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农民目前接受信息服务形式主要以家中的手机、电视为主要终端形式。而电视、手机终端获取的农业信息资源还较少,没有形成完善农业信息获取网络,无法满足农业生产服务的要求,信息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倍增作用得不到体现。因此,政府部门应当继续完善信息服务网络,特别是服务终端建设,服务软件建设,进一步通畅信息发送、获取途径,打通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售后的信息通道,提升农业生产的发展质量。

(四)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信息化水平。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发展的产物,物联网让人们能够感知一切,对于农业生产、农村信息消费,物联网技术发展前途更是广阔。农业产品从农民手中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要经过自然环境生长、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等过程,通过物流网技术能够让消费者知道自己消费产品生产流通的整个过程,对于生产者能够了解消费、流通的每个环节。特别是当下,部分农产品质量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频发的情况下,运营物联网能够对整个过程进行跟踪,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农村信息消费水平的高低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加快农村信息市场建设,提高农村信息消费水平能够激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农产品物流服务。要使信息消费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倍增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需要政府部门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提升信息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营造良好的涉农领域的信息消费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兵云.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差异性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1.

[2]沈小玲.影响信息消费的主体因素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6.

[3]金燕.信息消费质量:含义、评估及提高[J].情报资料工作,2002.1.

[4]侯延香,房玉琦.信息消费障碍及对策分析[J].情报杂志,2003.7.

[5]胡琪君.信息消费力的制约因素和指标体系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2.

[6]黎婷,刘勇.信息消费界定评述与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

[7]卢小宾.信息消费动力及其行为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2.3.

作者:刘猛 单位: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