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种植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文章分析了安徽省桐城市种植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情况、种植业农技推广机构现状及农技推广工作开展情况,总结了种植业农技推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发展农技推广工作方面提出了有效对策,为桐城市农业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种植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问题;对策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全市国土面积1546km2,辖12个镇、3个街道、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有山区、丘陵、圩畈三种地形地貌类型,为中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明显。农业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品种资源丰富,水稻是传统优势产业。总人口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万人,农户数17.6万户。耕地面积4.4万hm2,其中水田面积3.7万hm2。2017年粮食总种植面积65万亩,粮食总产42.5万t;棉花播种面积3.0万亩,平均亩产皮棉50.0kg,总产0.15万t;油菜夏收面积12.0万亩,平均亩产155.6kg,总产1.87万t。
1桐城市种植业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
1.1种植业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情况
2008年桐城市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通过改革,建立起“三权在市”的管理体制,形成和完善了以市种植业管理局为中心,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2011年成立种子管理局,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改革过程中,组建了新的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市种植业管理局和种子管理局隶属市农委,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作为市种植业管理局的派出机构,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充分听取所在服务区域政府的意见。该管理体制运作以来,桐城市各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都得到了及时、有效、有序实施。以前在编不在岗的人员全部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农技推广工作也回到了“围着农田转,围着农民转”的正确轨道上。
1.2农技推广机构现状
种植业农技推广体系由市级种植业管理局、种子管理局和14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构成。市种植业管理局内设植保站、经作站、粮油站、土肥站、生态环保站、蔬菜站、三新技术服务站、科技培训部和办公室;乡镇农技站实行作为市种植业管理局的派出机构管理体制。共有国家编制143个,其中种子管理局编制19个,实有人员17人,缺编2人;种植业管理局编制39个,实有人员47人,超编8人;乡镇农业站编制85个,实有人员137人,超编52人。
1.3农技推广人员现状
1.3.1年龄构成50周岁以上人员32人,占实有人员的16%;36~49周岁人员160人,占实有人员的80%;35周岁以下人员9人,占实有人员的4%。
1.3.2职称构成研究员1人,占专业技术岗位的0.5%;高级职称41人,占专业技术岗位的20%;中级职称114人,占专业技术岗位的57%;初级职称45人,占专业技术岗位的23%;无初级以下职称人员。取得中级职称资格未聘用5人,最早取得时间为2010年。
1.3.3学历构成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97人,占实有人员的48%;大专学历69人,占实有人员的34%;中专学历35人,占实有人员的18%;无中专以下学历人员。几年来,参加学历提升计划人员48人,占实有人员的24%,其中取得研究生学历3人、大学本科学历43人、大专学历2人。
1.4经费情况
桐城市14个乡镇农业站和2个市局均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各级财政2017年工作经费保障总额71万元,人均0.35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支持的工作经费共63万元,占总数的89%;县级财政支持的工作经费共8万元,占总数的11%;中央和市级财政无工作经费支持。
1.5工作开展情况
1.5.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兴未艾,土地流转面积达4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9%,30亩以上种粮大户900余户。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在桐城市有较快发展,已申报审批的种植业家庭农场160家。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种植业合作组织达到15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日益壮大,龙头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建立自己的原材料基地。
1.5.2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农业技术2017年桐城市主要承担水稻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环保等项目的实施,项目资金298万元。以项目为载体带动农业技术应用于全市20万亩粮油生产上,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平均亩增收20元,共计增收600余万元。
1.5.3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桐城市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共设有试验示范基地33个,基地总面积12750亩,试验示范总面积约4000亩,全年开展各种试验示范59项。
1.5.4技术服务形式多样桐城市农业技术人员技术包村206个,共7500个农户,指导科技示范户2410户,指导各类经营组织280个。
1.5.5以开展农民培训为基础推广农业技术农民是农技推广的对象,是农业技术的接受者和运用者。2017年主要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科技示范户等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69次,有6000余名农民接受了种植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水稻专业新型职业农民400人。
1.5.6农技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手段逐步提高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条件建设平台,推动了除黄甲农业站外的其余13个乡镇农技站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服务手段的提高。2013年以来,通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星级服务创建工作试点,完善服务设施,改善办公条件,统一标识标志,大力创新推广服务方式方法,单位面貌焕然一新,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
2桐城市种植业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农技人员年龄结构偏大,老龄化严重,缺乏推广活力
在桐城市201名种植业农技推广人员中,35周岁以下人员9人,占实有人员的4%;50周岁以上人员32人,占实有人员的16%。现有50岁以上人员将陆续退休,因目前还超编制52人,年轻人得不到有效补充,自2000年后无新进人员,按现行政策今后几年还不会有新人补充,出现了人才断层现象,农技推广队伍以老带新的局面无法形成,将严重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后续开展。
2.2人员职称结构“头重脚轻”,现行职称聘用政策不尽合理
合理的职称结构应该是高级、中级、初级呈现金字塔型排列。目前201名农技人员中高级、中级、初级比例分别为20%、57%、23%,呈现的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排列现象,这与农技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有关。现行实施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人员聘用政策阻碍了职称的取得及聘用。目前,按照职称申报条件有40余人能够申报上一级职称,但由于岗位设置政策限制不能够申报。高年龄人员在高职称岗位拿着高工资,工作量却较少。具体工作都由年轻人做,职称上升无望,工资收入少。这些都不利于农技推广服务人员作用的发挥,不利于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少年轻人因为晋升之路漫长,前途渺茫,不愿意努力工作,想法设法赚取外快,直接影响了农业事业的发展和农业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
2.3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除了人员工资和有限的人头经费外,县级财政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技推广之中。经费紧张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使得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强度大、效率低,加之农技推广人员基本上没有相应的福利待遇,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窘境,导致农技人员责任感减弱,制约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
2.4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单一,服务深度不足
多年以来,桐城市农技推广都是以试验示范和宣传为主,全国补助项目以走访与培训相结合的推广方式实施,这几种推广方式也仅局限于三新技术推广,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技能不全面,参加的专业技术培训较少且内容不一定适于农业生产,多数农技人员的技术服务只是“鹦鹉学舌”式的现学现卖。对农民特别是种植大户的信息需求、产业发展需求等方面帮助不大。在农技人员学历上,大学本科及以上占48%;大专占34%;中专占18%。单从比例上看,学历和业务技能理论水平都较高,但是知识不够全面深入,与生产实际或多或少有些脱钩。农业生产方式在发生重大转变,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国家提倡、鼓励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农技推广服务深度的不足影响着农技推广体系队伍的建设。
3发展种植业农技推广体系的主要做法及对策
3.1拓展投入渠道
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并且所面临的推广任务越来越重,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桐城市想方设法,通过争取政府财政支持,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引导涉农企业投资,农技人员进驻种植大户获取补贴,产权置换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用于乡镇农技站建设和弥补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足。乡镇站条件建设资金非常有限,桐城市不等不靠,积极探索建设经验,孔城农技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占据在商业黄金地段的旧站房置换到区位一般的地段,建成了比原来面积大几倍的新站房。成功争取吕亭镇、大关镇党委政府在各镇政务区安排地段,满足了站房建设所需土地。
3.2大力扶持种植大户,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技推广新模式
目前,桐城流转土地总面积为42.17万亩,流转率为72.5%,高出全国约50个百分点。现有种植大户900余户,其中百亩以下的104户,占流转总户的12.2%,流转面积占总流转面积的1.1%;100~500亩的524户,占流转总户的61.64%,占总流转面积的27.8%;500~1000亩的124户,占流转总户的14.5%,占总流转面积的19.46%;1000~5000亩的95户,占流转总户的11.2%,占总流转面积的41.3%;1万亩以上的3户,占流转总户的0.3%,占总流转面积的10%,水稻种植大户中普通农民占85.5%。各镇农技站安排专人对20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进行产前市场分析引导,产中开展技术服务指导,产后帮助其销售产品,并且在补贴资金上给予倾斜。主要做法:一是积极鼓励基层农技人员驻点涉农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二是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三是建立涉农企业合作推广模式。扶持种植大户,培育职业农民已是保障粮食稳定增产的重中之重。
3.3建立典型示范基地,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推广模式
农民都是凭直观感觉接受新技术,因此必须建立典型示范基地,以此吸引农民照着学,跟着做,使农业高新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2017年桐城市各基层农业站共建立试验示范基地33个,面积达4000余亩。基地的建设主要立足于当地产业特点,支撑和服务于当地优势产业,如唐湾的茶叶、黄甲的山野菜、金神的香米等都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
3.4激发农技推广人员的活力
一是全面建立农技人员工作考评制度。分为农技人员年度考核和补助项目指导员考核,坚持客观公正、重在激励的原则,建立农技人员和主管单位共同参与的考核机制,科学确定考核权重,对基层农技人员履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建立农技人员奖惩制度。将农技人员的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兑现、职称晋升和聘任、续签聘任合同、技术指导员补助、学历提升、知识更新培训和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三是以基层农业站星级服务创建为抓手,做好站所及工作制度的建设。星级创建自2013年试点以来,完善了服务设施,改善了办公条件,统一了标识标志,单位面貌焕然一新,农技人员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积极性不断提高。组织有条件的农业站积极申报全国五星级农业站的认定,到2018年已有三个基层站通过认定,成为全国五星级农业站。
作者:姚晨红;程红雨 单位:安徽省桐城市种植业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