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古典文献生态农业理念对比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管子》与《齐民要术》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思想
《管子》与《齐民要术》二书虽然都强调农业生产要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要做到“取之有度”、“以时禁发”,但由于二书的性质及其写作时代背景的不同,二书的生态农业思想也各具特色。
(一)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管子》力倡要加强对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管子》认为人皆有趋利的本性,“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形势解》)。如若对民众趋利的行为放任不管,必然会导致对农业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最终将会危及人类自身的需要甚至生存。因而,《管子》主张对人们索取自然资源的活动进行必要的限制。《管子•七臣七主》篇提出了四时之禁的建议:“四禁者何也,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夏无遏水,达名川,塞大谷,动土功,射鸟兽。秋勿赦过释罪缓刑。冬无赋爵赏禄,伤伐五藏”。这“四禁”中有不少具有生态意义,如春天不要砍伐树木、夏天不要射杀鸟兽正是为了使动植物在生长发育期不受损害。《管子•禁藏》篇总结道:“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认为只要遵循天地之则,就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丰收、国家的繁荣昌盛。
《齐民要术》则力倡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农业自然资源积极地进行开发和利用。《齐民要术•耕田》篇引魏文侯语“民春以力耕,夏以强耘,秋以收敛”,强调人们要在遵循天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齐民要术•序》引《仲长子》曰:“……太公封而斥卤播嘉谷,郑、白成而关中无饥年。”意为通过采取积极措施,原本贫瘠的盐碱地可以变为盛产谷物的沃土;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原本干旱缺水的土地可以焕发出更高的农业生产力。更为突出的是,《齐民要术》提出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的不时之需。如《伐木篇》讲到人们在伐取非时之木时可以“水沤一月,或火煏取干,虫皆不生”。这样就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做到尊重自然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协调统一,并最终满足人们自身的需要。
(二)生态系统的维护与利用
《管子》意识到农业生产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上文所述,讲到《管子•七臣七主》篇曾提出“四时之禁”,此篇还提到“四者俱犯,则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大风漂屋折树,火暴焚,地燋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荣,蛰虫不藏……六畜不蕃,民多夭死,国贫法乱,逆气下生”,这“四者俱犯”的后果中虽然有不少荒诞神秘成分的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与消极后果之间关联性的认识还是有一定高度的。因而,《管子》主张君主要重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管子•国准》篇曰:“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有虞之王,枯泽童山。夏后之王,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之利”,认为“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禽兽众也。童山竭泽则者,君智不足也”,把毁坏自然生态系统、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的君主讥为弱智之君。《管子•轻重甲》篇记载管仲之语曰:“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更是把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护提高到君主能否“为天下王”的高度来看。
相比《管子》,《齐民要术》不只强调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要求人们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的关系,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齐民要术》把农业生产置于整个生态系统之内,既关注生物与环境、不同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利的关系,也注意到其相斥相克的关系。《齐民要术》对如何充分利用生物与环境、生物之间互利共生的关系以及避免相斥相克的发生多有研究。例如:《齐民要术•种谷》篇曰:“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良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地宜早,晚必不成实也。)山、泽有异宜。(山田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依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类型的差异,选择不同的种植时机和适宜的农作物品种,这就充分考虑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齐民要术•种桑、柘》篇曰:“岁常绕树一步散芜菁子。收获之后,放猪啖之,其地柔软,有胜耕者。种禾豆,欲得逼树。(不失地利,田又调熟。绕树散芜菁者,不劳逼也。)。”充分利用动植物之间相利关系,一举多得。《齐民要术•种榆、白杨》篇曰“榆性扇地,其阴下五谷不植”,注意到榆树“扇地”的特性对谷物种植的不利影响。此篇还注意到榆树“其于地畔种者,致雀损谷”,地畔种榆树还会召来雀鸟,影响农业收成。因而,《齐民要术》强调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时,必须注意生物之间相克的关系。
(三)生产方式的粗放与集约
《管子》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性,主张对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之人进行奖励。如《山权数》篇提出“民之能明于农事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树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袬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已民疾病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知时,曰岁且厄,曰某谷不登,曰某谷丰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对于“能明晓农事者”、“能蕃育六畜者”、“能树蓺者”、“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袬者”、“民之知时者”,“民之通于蚕桑者”,皆赏赐一斤黄金八旦粮食。之所以要对他们进行赏赐,是因为他们掌握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些农业技术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限于彼时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发展农业生产主要还是要依靠扩大土地种植面积。因而,《管子》一再强调通过加强对土地的开垦来发展农业生产。《管子•权修》篇曰:“地之不辟者,非吾地也”,强调要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垦。甚至认为“地博而国贫者,野不辟也”(《权修》),把拥有广阔土地国家的贫困归因于没能对土地进行充分的开垦。可见,《管子》虽然已经意识到农业生产中先进技术的重要作用,但限于彼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仍认为大面积开垦荒地才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最重要手段。
《齐民要术》则重在强调通过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来提高单产。《种谷》篇引谚语曰:“顷不比亩善”,并指出其含义“谓多恶不如少善也”。也就是说,《齐民要术》倡导的是集约经营。集约经营是对粗放式经营的一种反动:粗放式经营一味地追求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农业生产,为此,大面积的森林被过度砍伐、广阔的草地被过度垦殖。短时间内,这种做法确实起到增加农业收获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不但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更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想提高单产,首先必须采取措施来提高土壤的性状和肥力。《齐民要术》认为人们可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生产活动来改良土壤性状,从而达到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目的。如《种谷》篇指出:“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以无草而暂停。(锄者非止除草,乃地熟而实多,糠薄米息。锄得十遍,便得“八米”也。)”,指出“锄地”不仅仅只是除草,而是可以通过这种做法使生土变熟土,从而提高谷物的产量和品质。此外,《齐民要术》还列举“地薄者粪之”(《齐民要术•种麻》)等诸多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为了充分而合理的利用既有的耕地,《齐民要术》还提出了轮作、复种、间作、种植绿肥作物等诸多生产方法。《齐民要术》明确指出谷子、水稻不宜连作,连作则杂草、稗子猖獗;大麻不宜连作,连作会有茎叶夭折的病害。《齐民要术》中还提到了多种种植绿肥的方法。如《齐民要术•耕田》篇提出“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种,七月、八月犁掩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这些做法,不但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还起到了生态保护的作用。
二、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管子》、《齐民要术》都主张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二书都强调农业生产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对农业自然资源要做到“取之有度”,“以时禁发”。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二书也的生态农业思想也各具特色。《管子》的生态农业思想重在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而《齐民要术》则重在强调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而合理的开发利用;《管子》虽然意识到农业生产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却还未能掌握如何利用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来服务于农业生产。《齐民要术》则意识到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相生相利、相斥相克的关系,并对其加以充分利用,使农业生产在不破坏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满足人们的需要;《管子》虽然也意识到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但限于彼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扩大土地开垦面积仍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齐民要术》时代,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故而其所倡导的主要是依靠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来提高农业单产的集约型农业。
作者:康传勇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