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建构主义对环境科学基础课的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综合相关学科知识,建立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
环境科学基础的一大难点就是该课程涉及到众多相关学科多。它是建立在《生物学》、《生态学》、《分析化学》、《气象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学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生原本掌握知识的激发以及和新知识的相互作用,学生在交互作用中掌握新的知识。课堂教学中,需让学生复习已学习过的知识。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的理解,利于在后续学习中更娴熟地应用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需要串联相关学科知识并提出合理的问题,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交互作用的发生,当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不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而认知冲突的形成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并且也感到已掌握的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决确有帮助。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认知的需要。认知冲突的设置要采取适度的原则。如果冲突设置得太激烈,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根本找不到任何解决问题的希望,也许学生会感到绝望。比如,如果设置的认知冲突是本学科发展前沿的一些难点,很多专家学者都在为此讨论、研究其解决方法,这样就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冲突也不宜过多设置,而是应逐步地呈现出来,否则学生容易望而生畏。因此,只有合适地设置认知冲突才能达到设置冲突的目的。
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提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论,我们在进行教学安排时,要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应善于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例如,在讲到大气污染及空气污染时,可以讲述热点新闻事件,如,在北京,一些搬迁新居不久的家庭中的小孩患上了白血病。此种热点事件,都会引发学生的议论,然后就可以通过讲述空气污染产生的危害等来启发学生寻求该知识点与热点事件的关联,揭开空气污染的神秘面纱。另外,尽可能创造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去应用掌握的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收集相关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环境科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才能充分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否则,教师便会走入“填鸭式”的教学误区。
三、创设教学的情境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善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情境式教学以其教学形式的现场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灵活性和过程的趣味性,可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环境科学基础课程介绍的内容较多,涉及到社会、经济、法律、生活等方面。由于其内容的繁杂及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无趣,使学生理解出现偏差,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备课、授课等环节中,教师可先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收集各种资料,然后将其整理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随后在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要求,选择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的多媒体信息要素,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把抽象的、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加深对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建构新知,协作学习,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情境完备,学习目标明确后,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会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材料自主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因此教师可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该做什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学生们也要对自己及他人进行评价,包括信息的来源与可靠性、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等。协作讨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学生的知识外化和自我反馈;同时协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环境科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随着科学技术与环保技术的迅猛发展,环境科学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因此,教学一线的教师不仅应及时了解学科前沿新知识和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将其吸纳和融合到教学中来,而且为使教学能密切联系工程实践,教师应利用尽可能的机会到工厂去了解工程问题,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离开课堂,到环境保护单位,比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去参观,增强其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充分重视教学的社会性
首先,教师通过深入钻研教材,从中挖掘出有一定价值,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动,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问题,并将其设计成更接近学校之外的社会实际的情景化问题,以诱发学生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进而促进知识的学习,引发科学思维方法形成。环境科学基础是一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紧密相关的科学,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传授课本知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且注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学以致用,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中去。利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联系当地的一些环保组织,组织开展一些学生乐于参加,并且有能力参加的环保活动,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切身的体会,从而调动其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教学是多种变量或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活动,过分注重某一种教学模式与策略将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须不断探索,要善于优化组织知识内容,寻找教学共性的规律,将建构主义与其他互补性的教学策略配合运用,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李博刘合霞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植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