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青少年环境科学素养探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研究方法
选择不同年龄段的2所学校开展青少年环境科学素质提升试点研究,总结提炼青少年环境科学素质提升的模式和活动方案。在环保行为养成方面,促进其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形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健康生活习惯。在环保意识与价值观念方面,关心时事热点以及新闻中的环境问题与环保工作,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善待环境的环境科学意识。主要包括确定学科特色。在试点学校创建环保科技活动创新操作室,搭建供学生进行环保科学探究的实验环境,开展自主探究和行动研究的方式,有效提升青少年环境科学素质。
1青少年环境科学素质提升需求调查与数据分析
2012年2月,面向天津市16家学校发放了2000份《青少年环境科学素质提升需求调查问卷》,围绕时事热点议题、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科学意识、环境科学行为等内容,获取了年龄在13~18周岁之间青少年在环境科学素质方面的薄弱环节与需求。48%的青少年在媒体播报重大环境类新闻的时候会和家人谈论环境问题,只有19%的青少年从不关心环境问题。85%的青少年了解诸如“PM2.5”、“重金属污染”等热门环境保护问题,但仍然有72%的青少年认为电子游戏产品的最新成果要远远比“气候变化”更加吸引自己的注意力。在行为上,有73%的青少年购物时意识到应该自己携带购物袋以减少塑料垃圾,但是他们会因为怕麻烦、忘记带等原因不能付诸实际行动。23%的青少年会因学校附近修建造纸厂而进行阻止,13%的同学会要求进行环境和专家论证。当问及是否对环境类校本课程感兴趣时,18%的同学会选修,43%的同学要视其内容和形式是否吸引人再作决定。受访青少年基本上掌握与其年龄相符的环境科学知识,大多数愿意通过媒体或家人了解重大环境、环境保护问题的信息与资讯,但缺乏动力将其付诸行动,并对校本环境类科普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有很高的要求和期望。
2提升青少年环境科学素质方案设计
针对调查问卷结果,对青少年按年龄进行了分类,提出以下设计方案:6~12岁青少年的环境科学行为能力需要具备:体验人类以外动物、植物的生存需求;体验乐声的美好;尝试保护生态环境,如不乱扔垃圾、保护小动物、保护植物、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煤气等;参加环保活动,分享环保心得;尝试建议家人购买并使用再生产品、可重复利用产品、清洁能源产品、低耗能产品等;乡村青少年尝试建议家人进行农业清洁生产,城市青少年尝试建议家人选择安全的农产品并安全食用;尝试理性应对公共污染事件,及时寻求成人的帮助。13~15岁青少年的环境科学行为能力需要具备:探索人类以外动物、植物的生存需求;尝试保护生态环境,如不乱扔垃圾、保护小动物、保护植物、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煤气等;积极参加环保公益活动;积极建议家人践行“低碳生活”,并以身作则、带头响应;探索设计制作小发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环保问题;尝试理性应对公共污染事件,及时寻求成人的帮助;通过正规渠道举报身边可见的物理性污染事件。16~18岁青少年的环境科学行为能力需要具备:研究身边的环境现象与环境问题,尝试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探索设计制作小发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环保问题;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参观所在地区环境保护单位、环境质量监测单位;能够独立探究某一项环境污染问题,与他人合作设计自身行为调整对其影响的社会调查项目,搜集资料、分析数据、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理性应对污染事件,及时寻求成人的帮助;主动关注并尝试参与环境问题的公共议题与社会决策。
二、对策研究
1面向青少年开设环保校本课程
在中小学校内,校本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授课时间、授课教师、教课地点等多重制度保障,学校具有校本课程内容方向的自主选择权,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效果可评、可考。环保校本课程的设计,应从实际出发,使之既能照顾到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兴趣和需求,又能因地制宜,反映出不同地域的环境特色,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呈现出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与行为控制等多种价值取向。
2面向青少年开展环保科技竞赛
围绕环境主题,开展各种以科技制作、发明、设计为内容的比赛活动。通过制作与操作,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让青少年在竞赛中能发挥自己创造性才能,并检测自己的动手动脑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竞赛的一般流程为策划竞赛活动方案、选择参加对象、设定参与范围、制定竞赛规程、选拔评比等。面向青少年组织各类环保活动以活动的形式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将学习环境科学知识、掌握环境科学方法、提升环境行为能力融为一体,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以及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改变单一的知识教授—接受的基本方式,强调在实践过程中的亲历和体验。活动中的一般流程是教师提出活动目的,组织系列活动,引导表达活动成果;学生理解领会活动目的,开展系列活动,展示活动成果,师生共同反思活动过程。
作者:刘梅李娜李婧单位: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