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财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钱袋子”的财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文章在分析乡村振兴战略意义与财政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提出了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财政;战略;农业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水平是关系到整个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习在党的报告中首度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将其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进入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财政作为国家“钱袋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职责,在资金上优先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一、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十分关注“三农问题”。2016年及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重视农业的结构性矛盾,深化农业改革,激发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报告中提出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一决定更加彰显了中央坚定保护农民土地的决心,给予了农户土地转入与转出的保障,让他们可以安心从事生产。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最大的挑战依旧是缺乏资本基础与资金投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将农村的固有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加说明了农村发展的潜力,越来越多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在新时期政策的鼓励下选择回乡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总之,新形势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进一步释放了土地、劳动力、技术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增强了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性,从而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主要表现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上未实现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乡村振兴战略,以人民为中心,重点发展农业产业,搞好农村建设,提高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业农村快速发展,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做出重要贡献。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国农业农村新发展、农民教育科技新进步、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一定成就,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开始重视教育科技的进步,农业现代化也有了重大进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利条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加呼应了新时代下农业发展的潮流、顺应了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科技进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期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利用现代生产要素和科技手段,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充分利用技术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支持农村产业升级,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改进教育文化水平,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收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尽快实现。
二、财政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性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部署,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政治、经济与社会三大系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财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资金支持,财政农业支出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财政为农业各项支出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制定预算收支合理规划农业各个项目的利益关系,通过运用财政直接支出、政府购买、税收、补贴等政策手段,来保证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的发展,财政农业支出的不断增加的同时,还需要不断调整涉农资金的投入结构和收支规模,构建良好的财政运行机制,灵活运用财税手段和相关政策,提高涉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财政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立足国情农情,举全党全国之力,全面发展农业。财政作为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应积极把握机遇,支持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完善财政制度建设,创新其体制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构建合理化、制度化的分配机制,形成效率驱动可持续发展的体制环境,科学推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创新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制度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农村发展的标准,缩小城乡差距,切实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公平化。
3.财政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柱。财政是乡村治理各要素运行的重要保障,财政支持、保障和协调乡村治理主体、乡村治理规则、治理机制的形成。当前面临经济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转换,各种利益分化,财政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是资金保障的作用,更是反映社会基本价值、推动体制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财政支农要涉及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融合等领域,缩小农村在社会治理方面与城市的差距,促进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构建多元共治乡村治理新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二十个字”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呼应了时代的新发展,顺应了农民的新期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财政资金是有限的,必须要聚焦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以“二十个字”总要求为工作的着力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1.围绕“产业兴旺”,全力支持农村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要立足于自身的资源优势、地理位置,确定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类型的主导产业与产业结构,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优秀特色产业,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财政在此基础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调整农业补贴方式,提高补贴的精准性与指向性,增强财政补贴的效能。同时财政应该加大对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产品加工与乡村新兴服务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支撑。此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要创造条件激励社会资本,将与农村发展有关的产业、技术、项目引进到农村,鼓励企业与农村建立对接机制,从而提高农村的产业兴旺程度、技术水平与农村现代化程度,最终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程度。同时,应积极加大对于农业技术科研方面的投入,支持提升农业技术,以技术带动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利用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2.围绕“生态宜居”,着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是乡村振兴的前提,生态宜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向往,乡村要想实现振兴,必须要改善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放在首位,农业与自然息息相关,要时刻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牢记“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理念,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保护农村发展的生态平衡,增加绿色植被,适度开发绿色产业,让农民生活环境“绿”起来,“美”起来。同时我国财政应该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财政资金投入体系,比如说在中小型水利设施、农村交通体系、通信设施、生态环保等方面加大支持倾斜力度,利用财政手段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确保各个项目落到实处,农业生产高效开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在关注农业农村大环境的同时,还要注重农民生活小环境的改善,尤其是整治村容村貌。针对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严重问题,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加大投入力度,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农村街道清理、垃圾运输、保洁车辆等农村环境整治支出,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
3.围绕“乡风文明”,注重改善农村精神面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象征,乡村要实现振兴关键是改善乡村的精神面貌,乡村教育、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文化等各方面齐头并进,改善农村的生活氛围。首先,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是乡村公共产品提供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其发展与乡村财政有很大的关系。目前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薄弱环节,当前应加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总量,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强化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扶贫教育基金,帮助农村贫困学生解决教育难的问题。其次,应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合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综合衡量当地财政收入与公共产品提供责任,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在财政支出的比例,推进公共产品提供体系均等化,使农民享有与市民一样的公共产品,使乡村各项服务更完善、乡村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使农民在此安居乐业。最后,加大农村文化建设财政投入,明确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方向,建立民间文化保护专项资金,提高农村文化事业费支出,支持建设农村书屋、乡村文化广场、历史名镇建设等,满足农村居民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乡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作。
4.围绕“治理有效”,科学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治理水平的提高。要通过财政引导构建多元共治乡村治理新体系,财政将自治、德治与法治三者融合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人才队伍的带头与领路,要建设好乡村党支部,搭好建设乡村的班子,为乡村良好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入乡村领域,建立村级财政体制机制,增强村委会作为乡村治理主体的独立性,通过财政奖补等方式,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和理性观念,鼓励村民也参与到村庄公共事业中。农业财政政策要培育新型农民,扶持农户,增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社会化服务。同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要投向农村发展短板区域,比如说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民生领域。最后财政要协调乡村治理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共、组织与个人的利益,整合多方需求,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围绕“生活富裕”,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乡村振兴是否实现,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农民生活是否富裕。农民是乡村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必须要充分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与动力。国家不断深农业改革,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投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采取一系列的惠民措施。实现乡村振兴还应持续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做好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与机制融合,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利用财政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有力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大多贫困人口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交通不便,住房条件简陋,要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财政拨款推进改造危房工程和异地扶贫搬迁项目,让区域贫困人口早日脱贫、有房可住、住的安心。优化收入分配结构,通过税收、补贴等政策手段,缩小区域和城乡收入差距,加强对农民、贫困人口的支持和保护。此外,发挥科技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力度,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活力,从而迅速提高乡村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四、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不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财政发挥优先保障的作用,更需要尽快落实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措施。
1.完善财政支农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三农”投入力度。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于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以及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以科学化、专业化的财政支持手段,加大财政资金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增加总量,优化结构,完善配套和保障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投入保障机制,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农民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补贴和扶持力度,增加对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的转移支付,充分发挥农业支出的作用,给予乡村振兴最大的财力保障。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不断扩大保障覆盖面,同时保证相关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此外,在经济新常态和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财政要合理安排支出,适时调整支出结构,把握好尺度,防止出现债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2.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目前,乡村建设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缺口大,地方财政已经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这就需要财政部积极推进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资金统筹配合,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优化财政供给结构,提高涉农资金供给的效率。从源头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的指向性与精准性,积极推动建立乡村振兴发展的专项发展资金,提高涉农资金使用绩效,保证涉农资金用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财政的撬动作用,完善“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机制,因地制宜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打通堵点,吸引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资源来源,弥补其发展资金缺口。进一步深化改革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扩宽资金投入渠道,保证形成“多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财政投入新格局。财政可以探索财政金融互动模式,可以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以便于保障乡村振兴的资金来源。此外,财政部门还可以将对乡村振兴战略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民生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将社会资本引入到农业农村,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3.健全财政资金监管体制,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率。现阶段,在我国各级人民政府中,涉及到农业管理的部门较多,因此,对于农业财政支出的管理是分块管理,也就是多部分共同管理与利用,这种管理职能的交叉与冲突,会导致财政农业资金协调不足或者重复性投入,甚至在使用的过程中滋生腐败,财政涉农资金没有用在“刀刃”上,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应该统一管理财政农业资金,摒弃分块式管理,提高农业支出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一,建立健全规范、透明的支农资金预算制度,以绩效管理为抓手,推进涉农资金绩效管理全覆盖,完善财政绩效的考核功能,支农资金分配以评价结果为导向,同时适时开展政策评估,调整完善现有支出政策。第二,完善财政资金监管机制,尤其是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资金使用监管,应进行常态化实施监管,并联合审计等相关部门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问题,确保资金真正落实到实处,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第三,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筹集乡村振兴资金的行为,地方政府在筹集资金过程中,一定要警惕融资风险,加强风险排查、管理和控制,避免借乡村振兴的名义变相举债。
参考文献:
[1]陈卫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制度约束与政策建议———基于47位常规生产农户的深度访谈[J].探索,2018,(3):136-145.
[2]陈秧分,王国刚,孙炜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地位与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8,(1):20-26.
[3]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5-73.
[4]温铁军.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1-10.
[5]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10.
[6]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32(1):6-11.
[7]郑有贵.由脱贫向振兴转变的实现路径及制度选择[J].宁夏社会科学,2018,(1):87-91.
[8]周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及发展展望[J].宏观经济管理,2018,(3):37-47.
作者: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