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机化发展不平衡性探求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2011年各市州农机化水平甘肃省东西长达1655公里,具有典型的狭长区域特征。区域分布由东向西分为东部地区(包括庆阳、平凉、天水、陇南四市),中部地区(包括兰州、白银、定西、临夏、甘南五市州),河西地区(包括武威、张掖、金昌、酒泉、嘉峪关五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因狭长区域而呈不平衡性状态。表现为2011年全省已有6个市农机化水平超过40%;全省还有8个市州农机化水平小于40%。全省农机化水平前三名为金昌市77.48%、酒泉市76.6%、张掖市65.86%;倒数三名为陇南市12.1%、甘南州18.92%、定西市19.2%,第一名与倒数第一名相差65.38个百分点。
2.2011年区域农机化水平由于甘肃省地域辽阔,各市州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区域农机化差异也大,处于不平衡性状态。2011年,甘肃省区域农机化水平排序为河西地区68.25%、东部地区27.56%、中部地区27.13%,中、东部与河西分别相差41.12个百分点、40.69个百分点。河西地区农机化在甘肃省属于强势区域,目前处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跨越期。中部地区农机化在甘肃省属于弱势区域,发展速度缓慢,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东部地区农机化发展速度同中部地区相近,目前也处于初级阶段。以甘肃省2011年农机化水平达到37%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中、东部地区与指标分别相差9.8个百分点、9.44个百分点,是甘肃省农机化发展缓慢的两个地区,也是甘肃省农机化发展不平衡性的主要症结与滞后根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同全国相比甘肃省农机化水平滞后目前,甘肃省即将跨入农机化中级阶段,但在西北五省区甘肃省农机化水平处于倒数第一,在全国处于第23位。甘肃省农机化水平不高的主要矛盾是需求迫切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包含技术装备、服务组织、发展资金、农机农艺融合、创新能力等很多薄弱环节和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2.中、东部地区机械化程度偏低中、东部地区境内沟壑纵横,农业种植在丘陵、山区和坡。受地理条件约束,机械化程度偏低,土地规模化经营进展缓慢。现阶段,这两个区域大多数市州的农户普遍采取自营农机自耕自种,或农机大户在耕、收等生产环节为农户提供部分作业服务,难以统一开展机械化作业,尤其是大中型农机的效能不能充分施展和发挥。
3.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近年来,甘肃省农机装备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推动下,大中型农业机械拥有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从全省范围看,仍然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四多四少”的现象,即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动力机具多,配套机具少;整地机具多,播种和收割机具少;一般功能机具多,高科技含量机具少。精量播种机、自走式喷药机、玉米收获机等装备,整体上看保有量太少,特别是玉米机收水平太低,与甘肃省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发展形势极不相称。
4.部分作业环节差距较大由于各地区自然和技术经济条件不同,对机具的需求也有所不同,生产环节存在诸多困难。近几年,甘肃省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增加了播前铺膜、膜上扎孔播种及收获前清除地膜等环节,也增加了难度。从玉米机播、机收情况分析,每年春播时使用人力扎眼器和手推播种器播种玉米,仍然是东、中部地区玉米种植的主要方式,河西地区由于大多种植制种玉米,秋季收获时大多采用人工掰穗方式,这是影响全省玉米生产机械化的一个因素。
5.农业生产立地条件仍然薄弱甘肃省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特殊,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严重短缺,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近年来,灌区改造和小流域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小型农田基本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全省70%的耕地是山旱地,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水平长期低而不稳。近年来,中、东部地区全膜覆盖技术推广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土地立地条件差的基本面貌没有大的改变,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生态保护任务艰巨。
三、提升甘肃省农机化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1.推进农业机械化三大工程根据甘肃省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河西地区三大区域特点,应将小麦全程机械化、玉米全程机械化、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列为全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三大工程,这是实现“十二五”末甘肃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发展目标的关键性措施。
2.推行区域示范引导协调发展战略东部地区继续加大粮食生产机械化集成技术与配套机具推广力度,重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十二五”末农机化水平达到40%,跨入农机化中级阶段。中部地区继续加大高原蔬菜、花卉、马铃薯、中药材生产机械化集成技术与配套机具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相关优势农产品产业,“十二五”末农机化水平达到40%,跨入农机化中级阶段。河西地区在继续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加大特色产业生产机械化集成技术与配套机具推广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玉米制种、紫花苜蓿、奶牛养殖等产业,“十二五”末农机化水平达到80%,跨入农机化高级阶段,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3.搞好多学科、多部门的密切配合以科研项目为连接点,纵向把农机管理、科研、技术推广等部门和广大农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横向把农机生产厂家、农艺、农资、信贷等部门联系起来,使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农机作业领域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4.加大科技创新和新装备研发力度将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起来,用机械化手段完成靠人工解决不好的农艺技术问题。采取技术攻关、试验示范等措施,促进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机化研究和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推广与普及应用。通过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支持农机产、学、研、推有机的结合,鼓励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研究开发先进适用安全高效的农业机械。
5.大力抓好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切实抓好“三个推广”,即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推广、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推广、种植业机械与特色机械推广,使农业机械为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保证。当前,应着重加快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及马铃薯、中药材、紫花苜蓿等经济作物重点作业环节的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要加大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秸秆综合利用、植物保护、设施农业等节能、环保、增效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6.全力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积极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把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组织经营形式,将农机合作社培养为延伸农机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引领农机化发展的龙头。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
作者:盛国成单位:甘肃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