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信息化农业的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1.1农业信息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对农业信息资源的状况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在农业走向市场化的今天,要求农业不论从生产、管理还是加工、销售都要以市场化为向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市场调节机制来指导农业产前、产后各个环节,使其有效衔接。农业资源的配置涉及土地、劳动力、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各个方面,相比传统的技术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成本。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农业资源得到了系统、有效的管理;同时使用者可以根据目的需要选择农业资源,改善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农业劳动者的收入。
1.2农业信息化可以减少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在过去技术经济体制下,在国家宏观决策的安排下农业生产者无需对种植结构进行过多考虑。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不仅受到了自然风险的制约还更多的来自于市场风险的制约。农业生产者往往由于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到相关市场信息,导致在农业生产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滞后性,使农业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对市场发展走势、市场供需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有效预测,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使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可靠的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避免生产脱离实际,克服生产中的盲目性,降低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1.3农业信息化加快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及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信息化的关键在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人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转型时期,具有高技术专业科研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因素。现代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通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技术、科普知识的传播以及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推进农村信息服务技术发展。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开展农村信息化培训班、现代远程教育、科技人员下乡讲授等方式大幅度的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2信息农业发展现状
2.1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自然灾害频发,耕地呈现种类多、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此外我国大部分农民科技知识水平低下,仍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从总体上讲,我国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仍然比较大,且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偏低,距离发达国家3%的农业人口比率还有很大差距。早在1862年美国农业部便构建了组织庞大、信息完整、制度健全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且始终致力于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农业数据库建设,各类信息技术和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目前,美国信息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了50%,信息产业的就业人数也超过50%。尤其是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的81.6%,而我国农业信息化强度则低于工业的288.9%。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农业信息化概念,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尽管农业信息化的水平总体上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我国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农业产值所占比例已从1990年的27.05%下降到2010年的9.28%,预计到2018年将下降到7%左右。显然,农业信息化程度与其他产业相比贡献率还非常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04-2008年连续5年的中央1号文件、《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都对信息化或农业信息化作了明确部署和规定。“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和管理进程,力争使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
2.2农业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系统是一种有组织地和动态地存贮、管理、重复利用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数据集合的计算机系统。其可以将大量信息予以分类、记录等规范化处理,以一定单位存储到数据库里,用户可以根据提示对系统里的数据进行查阅、检索,进而获得需要的信息。数据库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非常迅猛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国际上几个大型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1987年我国自主建立第一个“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第七次全国农业科技情报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信息网络化和自动化建设、加强数据库和信息资源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新阶段的到来,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高校建立的数据库也初具规模。
3“3S”技术在农业中的主要应用
3S技术是当今国内外高新科技之一,它已广泛应用于环境、汽车、物流、交通等多种行业,对全世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精确农业发展过程中,单一的运用RS、GIS与GPS中的某一项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将它们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它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于一体,可以充分利用各自技术特点为精确农业发展中所需的对地测量、信息处理、分析模拟等环节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1农业资源的清查、核算与评估通过对RS系统提供的农业资源遥感图像,数据等信息进行判断解译、分类处理同时与GIS数据有机的集成起来,便可实时对农业资源质和量进行动态监测,从而达到农业资源的清查及核算的目的。在资源清查和动态监测基础上,借助资源分析与评价模型,利用GIS强大的数据管理与空间分析功能,即可对农业资源进行存量和价值量的测算,进行资源现状、潜力和质量的客观评估。
3.2农作物的估产和监测农作物估产和监测对国家及时了解农作物产量,制定粮食进出口政策和价格至关重要。作物长势监测是一个动态过程,利用RS遥感影像信息,通过GIS系统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辨别作物类型,测量播种面积,分析作物生长态势和生长环境的变化,构建出不同条件下同类作物的不同生长模型和多种估产模式,把上述因素信息引入模型中便能估算出大面积作物的产量和实时监测作物生长态势。
3.3农情及农业气象的监测农情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对农作物的面积估算、长势监测、单产和总产预测以及灾害监测及评估。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便建立了全球级的农情监测系统。然而我国利用3S技术进行农情监测起步较晚,1998年中国科学院初步建立了国家级农情监测系统,经过“七五”和“八五”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可以对多品种、多项目、大面积的农作物进行准确监测,并且在农作物面积估算及产量预测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信息情报。遥感是获取地表各类地理和现象实时信息的重要手段。多年来,农业气象工作者不断开拓遥感技术(RS)应用领域,在农业小气候的三维表达、精准农业发展以及农业气候预警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农业气象遥感监测业务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将进一步解决农业气象当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4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4.1智能化智能化是利用IT信息技术结合设施、设备,以农业专家系统为核心,通过模仿人类的推理过程最终通过智能终端形象、直观的方式来指导农业预测、实施生产。智能化信息技术能够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兼顾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使农业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4.2集成化现代农业十分重视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显然仅仅依靠单项信息技术很难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根据农产品目的需求,对各类信息技术进行筛选、结合,并把这些技术集成组装运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之中。4.3精确化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农业家首次提出了“精确化农业(PrecisionAgriculture,简称PA)”的概念。PA是将3S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等高新技术与农业、生态学、植物病理学、土壤学等基础科学相结合,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水肥、病虫害等状况进行信息获取和动态分析,通过数据库分析及农业专家系统的诊断决策,从而实施有效、精准的田间作业的过程。实践表明,精确化农业生产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减少了投入的盲目性,降低了消耗,改善了环境。
5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保障,规范化程度低;二是政府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对现有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四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不够完善,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五是农民文化素质和信息意识淡薄,制约信息化发展[9],六是农业信息化培训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王振华宋殿珍张文忠芦明杨国英刘景秀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