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化纤与棉花的竞争力范文

浅谈化纤与棉花的竞争力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化纤与棉花的竞争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化纤与棉花的竞争力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棉花与化纤的优劣势,来说明棉花与化纤之间的替代、竞争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从纺织业的发展历史看,纺织原料结构中棉花占比逐步下降,化纤占比逐步提高,未来化纤与棉花将趋于和平共处,相互促进。中国棉花政策将有所调整,在保护棉农利益的同时,也将平衡棉纺产业的利益,但棉花受制于种植面积有限,未来纺织原料需求的增长将主要依靠化纤。我国纺织工业原料主要包括化学纤维和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2017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达5430万吨,占全球比重超过50%。其中:化纤4533万吨,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83.5%;棉花755万吨,占13.9%。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原料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天然纤维受制于种植、养殖业规模的限制,难以有大幅度的增加,甚至出现下降,因此,纺织纤维原料需求的增长主要依靠化纤来满足。

1.棉花与化纤的关系

1.1棉花与化纤的优劣势对比与棉花的形成直接竞争和替代关系的是以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为主的棉型化学纤维,各种纺织原料的独特风格源于其特定的化学结构及“生产”工艺。棉花与化纤各具其优劣势(如表1所示),但这些优劣势不是绝对的,随着技术进步也在发生某些变化,比如:棉花比化纤强力低,随着纺纱、织布技术水平的提高,到最终织物,棉花强力低的弱点已经得到很好的修复,并且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服装更新换代快,不再需要化纤那么高的强度;涤纶织物自然环境不易降解,造成白色污染,但随着循环再利用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物理法或化学法的循环再利用,将大幅度提高回收利用水平,一些知名品牌已经计划到2020年部分甚至全部采用循环再利用聚酯纤维取代原生聚酯纤维;涤纶比棉花最大的缺点是回潮率低,但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能够做到不仅吸湿而且排汗,更加适合运动和户外环境。在中国,土地是稀缺资源,我们不得不考虑生产这三种纤维占用土地资源的情况。据中国棉花协会2017年数据,全国植棉面积为4413.2万亩,产量604.7万吨,依此测算500万吨棉花(皮棉)需243万公顷棉田。粘胶短纤所用木浆,以热带速生林6年成材计,每公顷可产30吨粘胶短纤,合5吨/公顷•年,依此测算500万吨粘胶短纤需100万公顷速生林。而中国浆粕及制浆木材95%依赖进口,实际占地可仅考虑粘胶短纤工厂占地,500万吨粘胶短纤占地约1400公顷。中国年产40万吨直纺涤纶短纤项目占地约720亩,依此测算500万吨直纺涤纶短纤占地仅600公顷。因此,在中国,生产化纤的用地与种植棉花的用地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国目前的环境保护问题非常突出,节约用地,甚至是退耕还林,对环境正面效应远大于生产化纤的负面效应,因此中国在目前阶段似乎更适合多生产化纤。

1.2棉花与化纤的关系演变在最近几十年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棉花、化纤表现出竞争、替代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不同的时间段,棉花与化纤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早期的竞争中,更多表现出化纤对棉花的替代关系。化纤本就是为弥补天然纤维不足而生的,并且以其价格优势保持对棉花的强替代性。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市场对功能性、差异化、时尚性产品的追求越来越热烈,化纤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改性来满足上述需求,主动替代部分棉花应用市场。特别是粘胶短纤,由于其和棉花的性能更为接近、产品可降解,因此它对棉花的替代性更强。另外,涤纶长丝可直接替代部分棉纱3,省去纺纱过程,更具成本优势。随后逐步进入到良性竞争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化纤更具成本优势和发展优势,棉花产量增长有限,在生物技术未取得革命性突破前,未来增量主要依靠化纤,且主要用于技术纺织品领域。棉花改性空间很小,但随着后道纺纱、织布水平的提高,棉花的某些劣势得到了弥补。竞争推动了棉花与化纤各自领域的技术进步。未来,上述三方面的关系将会是并存,并且以后两者即竞争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主。混纺使得棉花与化纤性能互补,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的变化使棉花与化纤作为主要纺织原料互相补充,替代则更多体现在个别的细分市场领域。

1.3棉纺行业原料结构变化我国棉纺织工业原料结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全棉时期、棉涤混纺稳步发展时期、涤棉混纺及新型纤维混纺快速发展时期,棉花在纺织原料中逐渐退居第二位1。从近十年数据看,棉花用量总体呈减少趋势,2015年棉花用量最低,为675万吨,比2007年减少41.3%;棉纺用粘胶短纤持续增长,2017年达到340万吨,比2017年前增加了220%;棉纺用涤纶短纤2013年最高达960万吨,比2007年增加了36.6%,但2017年下降到900万吨,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禁废令”影响了再生涤纶短纤的产量。综合来看,中国棉纺产业使用化纤量持续增加,2017年达1270万吨,比十年前增加51.7%。棉花与化纤占中国棉纺行业纤维用量的比重呈剪刀差走势,棉花占比逐步下降,化纤占比逐步提高,2013年后基本稳定在60%以上。这种结构变化的原因:一是国家临时收储政策造成中外棉差价,棉纺企业为降低成本不得不转用化纤;二是中国的化纤无论是数量、成本还是质量,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但棉纺行业原料结构的这种变化并不能说明化纤在持续替代棉花,预计随着棉花政策更加市场化的调整,棉花用量会逐步回升,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2.棉花

2.1中国棉花政策的演变中国是世界上主要棉花生产国与消费国之一,棉花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利益,关系到纺织工业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影响较大。因此,在棉花市场运行中,国家的相关政策始终贯穿其中,对棉花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1999年,中国和美国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中国承诺关税内进口配额为74.3万吨棉花,到2004年增加到89.4万吨。2005年5月1日起,对超配额进口棉花实行滑准税制度,根据不同的价格,征收5%~40%的关税,滑准税率不断调整。为稳定棉花生产、经营者和用棉企业市场预期,保护棉农利益,保证市场供应,2011~2013年实施了棉花临时收储制度。三年收储政策后,各方矛盾突出,国家积极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市场供需形成价格,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2014年,取消棉花临时收储,在新疆启动为期三年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2017年,在新疆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确定2017-2019年棉花目标价继续试点。从总体趋势看,棉花政策在向着公开、透明、开放和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2中国棉花供需情况近几年,棉花用量持续下降,而进口棉用量下降的更为明显,2016年进口棉仅90万吨,不到进口高峰时的20%。但进口棉纱数量大幅增长,平衡了部分下游客户对纯棉纱的需求,而这部分进口以粗支纱为主,高支纱生产仍以国产为主。国内棉花供给仍然存在一定缺口,高品质棉花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无法有效满足棉纺企业生产配棉和优质产品开发、升级需求。22011~2013年国家采取了临时收储政策,到2013年储备棉最高峰时达到1353万吨,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外棉差价达到了最高峰,2017年储备棉下降到520万吨。由于内地棉花播种面积逐渐缩减,我国棉花产量呈下降趋势,直到2017年才有所恢复。

2.3内外棉价差问题为稳定棉花生产、保护棉农利益,我国在2011~2013年度实行了棉花临时收储制度,收储量近1600万吨。收储导致国内外棉价差增大,最高时达6000元4,国内棉纺企业压力巨大,影响了我国棉纺织产业链的稳定运行,以及棉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迫使棉纺企业进行原料结构调整,大力研发并生产含有更高比例化纤的新型纱线,以此来降低棉花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3.化纤

3.1中国化纤产量稳步增长近十年来,中国化纤产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年均增长速度为7.38%,但随着基数的不断扩大和全球分工的调整,中国化纤产量增长速度逐渐放缓。随着纤维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消费能力的增强,未来5~10年全球纤维加工总量仍将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长。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纤维加工量将达到2.53亿吨5,目前全球纤维加工总量在1亿吨左右,说明纤维行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对外开放、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以中产阶级、老龄消费、年轻时尚等为代表的个性化、差异化、功能化的需求升级,我国化纤的需求潜力将不断释放,为行业供给侧整体提质增效和发展优质产能提供 了新的契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助力我国化纤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制造基地布局,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促进我国化纤工业的国际化进程。

3.2中国化纤发展特点中国化纤产业经过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的快速发展,早已成为世界化纤生产大国,现阶段我国化纤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炼化一体化发展。聚酯龙头企业实施炼化一体化战略,成为“炼化-PX-PTA-PET-涤纶”大型化工企业集团,到2025年化纤企业控制的炼油能力将超过1.2亿吨,从而确保合纤原料的低成本高质量稳定供应,合成纤维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二是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自动络筒、自动输送、自动检测、自动包装、立体仓库等智能化环节已基本成熟应用,车间减员幅度约50%,效益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抵消了与主要潜在竞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劣势。三是绿色发展。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建设循环再利用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纤维,行业发展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减排。四是科技提升品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每年通过“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平台推出将近百项新产品和新技术,带动纺织产业链配套向以新产品开发、创新拉动需求为方向的价值链的整体提升和根本转变,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3.3化纤在棉纺领域的应用化纤能够较好的抵充棉花价格波动的风险,混纺、交织有利于发挥各种纤维的特点和优势,获得特殊的性能和不同的面料风格。近几年,棉纺企业纷纷加大研发力度,将特色与时尚相结合,有效避开市场竞争,服装设计者也更多考虑含有化纤的色彩丰富、多功能、多风格的面料,因此应用化学纤维的企业盈利能力也相对更强。当前及未来更长时期,中国粮棉争地矛盾依然突出,棉花种植面积难以有效扩张,中美贸易战将加剧中国棉花短缺,化纤将及时为棉纺行业提供补充。但涤棉混纺织物在目前技术手段下不利于循环再利用及自然降解,因此棉花与粘胶纤维的混纺、交织应是鼓励的方向。面对被诟病的环保问题,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一直积极应对愈发严峻的绿色发展形势和要求,并于2018年组建了“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绿色发展联盟”,开展常规粘胶纤维的绿色化生产,同时莱赛尔(Lyocell)纤维实现国产化,也助力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形成4.5万吨生产能力,未来3年还将新增15万吨左右生产能力。

4.小结

从过去10年看化纤与棉花的竞争,虽然化纤占据了一定优势,但基本是良性的,竞争促进了各自产业的技术进步。未来化纤、棉花趋于“和平共处”,占据各自市场,但增量主要靠化纤由于竞争优势明显,中国化纤仍将继续发展,但发展速度将逐步减缓,并在2020年前后基本与全球增速同步,占全球的比重也会基本稳定。化纤增量更多用于产业,但由于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的原因,中国产业用纤维的比重不会比肩西方国家。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可用耕地面积受限,粮食没有替代品,未来应更重视粮食生产,受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影响,棉花种植将进一步向新疆集中。2017/2018年度,新疆棉花产量已经达到500万吨,占全国80%以上,新疆棉花加工量达到140万吨左右,棉花转化率不断提升,同时由于新疆地域环境的优势,更加适合机械化种植和采摘,棉花种植成本也在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将会进一步放开棉花的进口,增加配额数量。国家轮入轮出制度将会在适当时机启动,具体操作将更加市场化。混纺、交织有利于发挥各种纤维的特点和优势,获得特殊的性能和不同的面料风格,但不利于化纤的循环再利用以及废弃织物的自然降解,因此棉花与粘胶纤维的混纺、交织应是鼓励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克曼,冯晓梦.我国纺织用棉比例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2012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

[2]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7/2018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

[3]姚穆,孙润军,来侃,陈美玉,刘呈坤.化纤长丝仿棉的优势和方向[J].现代纺织技术,2014,(4):58-60

[4]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3/2014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5]姚穆.资源匮乏下的纺织产业出路[J].纺织服装周刊.2013,27.

作者:端小平 吴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