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林业园林生态建设与保护短板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兰州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农业并存的城市,是甘肃省构建四大(河西内陆河、黄河上游、长江上游、陇东陇中)生态安全屏障、五大重点区域(河西内陆河、中部沿黄河、甘南高原、南部秦巴山、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具有核心、引领、示范地位。
一、发展现状
多年来,兰州市林业园林生态建设工作,坚持“增资源、强产业、抓项目、惠民生、美城乡”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市林业园林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截至2017年底,全市森林面积达到3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23%。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1.68万亩,绿地率达到33.92%,绿化覆盖面积13.13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37.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19平方米,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市林业园林生态对全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贡献量达百亿元。形成了以连城、兴隆山生物多样性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两山一水”(市区南北两山、黄河及沿岸)为主的城市生态屏障区,以兰州新区生态绿城为主的生态屏障区,以川台阶地林果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区和以兰州北部山地森林草原为主的生态修复区,全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但全市生态建设与保护,除客观条件有先天不足外,无论在发展理念上、谋划投入上,还是在推进落实上、运行机制上,都存在诸多短板,而且在部分领域表现比较突出,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和复杂,需要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短板分析
(一)生态基础与省会城市地位不相匹配
就省内而言,兰州市国民经济总量位列全省各市州前列,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2445.7亿元,占全省年度总量的31.85%。但全市的林业园林生态基础却十分薄弱,体现在总量少、差异大、质量低;全市区域植被稀疏,森林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平衡,全市森林覆盖率仅15.23%,森林蓄积量352.5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指标在全省14个市州中均位列第七位,较第一位的陇南市,森林覆盖率指标相差21.4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指标相差90%,与省会城市的地位不相匹配。同时,在西部六省区省会城市西宁、西安、银川、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市中,兰州市的森林覆盖率也处于后列。
(二)市域林业园林生态二元结构突出
兰州市城乡二元化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在林业园林生态上表现更加突出:1、城市建成区与远郊县区森林覆盖率指标差距较大。城市区域四区(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值26.31%,远郊三县一区(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红古区)森林覆盖率平均值14.23%,城市区域和远郊三县一区森林覆盖率平均值相差12个百分点。2、城市建成区与远郊县区绿地率指标差距较大城市区域建成区绿地率在31.54%~37.75%之间,而远郊三县一区城市建成区域绿地率在14.3%~25.4%之间,相差12.3~17.2个百分点。3、兰州市远郊县区县城(5公里)范围内林地总量不足全市现有林地面积(有林地+灌木林地)318万亩,市民人均拥有林地0.88亩,而远郊县区县城常住人口人均拥有林地面积平均值仅0.23亩,远远低于全市的人均林地面积。4、城市建成区公园较少城市近郊四区现有常住人口310万,但综合性公园仅有10个,5000平方米以上的游园绿地只有49处,公园绿地总面积4.01万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8.66平方米,且分布不均,超出了居民楼500米周边范围。人流集中的五泉山公园节假日日均进园5万~10万人,白塔山公园2万~5万人,兰州植物园每天人满为患,游人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大打折扣。尽管南北两山范围纳入城市绿地的面积达到6万亩,建有森林公园20多处、休闲游览基地80多处,但因远离城市中心区域居民的15分钟生活圈,工作日期间市区中心居民享受不到生态供给。
(三)生态文明建设公众满意度较低
2015年兰州市获批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对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推进兰州绿色发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意义重大。但目前,相对省内来说,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公众满意度明显偏低,兰州没有起到省会城市的示范带头作用。根据《甘肃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2016年省上考核结果,兰州市2016年底生态保护指数为67.71,公众满意度71.05%,环境质量指数84.4,分别位列全省14个市州第11位、第14位、第11位。
(四)国土林业园林生态建设空间不足
国土生态建设空间不足,生态建设工程落实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因国土利用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相脱节,各类用地规划重复交叉等问题,使国家关于25°以上坡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范围进一步扩大工程实施面积的政策无法落地;规划林地范围的一些宜林地和灌木林地,被国土部门当做未利用地实施项目开发,林地未批先占造成违法;兰州市“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森林面积400万亩以上,而全市土地利用规划中林地面积规划仅160万亩,不足实现森林覆盖率目标需要森林面积的一半,林业生态建设用地难以得到保障。加之市区特殊地形所限,城市建设开发用地紧张,轨道交通、市政工程建设等经常占用绿地指标,规划绿地往往少建或不建,城区扩绿、增绿困难。
三、应对策略
(一)落实生态保护与建设顶层设计
《兰州市“十三五”生态建设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市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树立上游意识、省会意识、创新意识,按照“三圈六通廊、一线两系统、两路四公园”的空间布局,全面推进城乡生态保护与建设,努力推进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共享发展。三圈———市域外围生态屏障圈、环城的生态保障圈和兰州新区的生态防护圈。依托兰州南部马啣山、兴隆山、关山、阿干和西北部连城、奖俊埠等天然林区以及北部草原,构建市域外围生态屏障圈,面积约400万亩;依托市区南北两山生态绿化,南拓北展,打造生态景观带,构建城市生态保障圈,面积100万亩;依托兰州新区及周边辐射区百万亩防护林和生态景观林建设,构建新区生态防护圈,面积120万亩。六通廊———兰州六大出入口通道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六条绿色生态通廊,并与“三圈”进行联接,总长300公里,面积30万亩。一线———沿152公里的黄河兰州段沿线,打造集绿色景观、都市风情、特色古镇、文化景点为一体的黄河生态文化旅游风情线。两系统———南部天然林向北拓展,南北两山绿化向南延伸,打造南部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兰州新区生态建设南扩,南北两山绿化北展,形成北部区域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两路———结合甘肃省交通突破行动和兰州道路率先畅通工程,高标准实施城市道路生态景观和环城公路的绿色通廊建设。四公园———建设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到2020年,全市城乡生态通过“育400万亩森林、筑千里绿色通廊,建百个生态村镇、统新老城区生态,创百亿生态产值,造兰州秀美山川”总体目标,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初步建成沿黄生态走廊和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二)打好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攻坚战
1、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攻坚战。在兰州市贯彻主体功能区规划及政策的实施方案(2014—2020年)中,兰州市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21.85万亩和25.6万亩,3个国家级、5个省级森林公园被列为禁止开发区域,其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5%和93%,是兰州市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自然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要结合中央环保督察和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实行强制性生态保护。2、重点流域生态治理攻坚战。一是黄河兰州段湿地的生态保护修复。黄河兰州段湿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及其沿岸,湿地面积10.54万亩,主要由永久性河流、季节性和间歇性河流、洪泛平原、库塘等组成。多年来因黄河兰州段湿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围垦、改造、淤积、污染、不合理开发等现象,湿地植被的自然生存条件被破坏,部分湿地因缺水而长期处于裸露状态,湿地功能退化,亟需保护和修复。兰州市要结合黄河兰州段湿地修复和东段生态治理项目作为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典型项目,推进黄河兰州段的生态保护修复与黄河河道湿地的自然原貌,改善城市景观。二是市南北两山区域现有58万亩林地,为城市绿地面积的贡献率36.58%,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50亿元左右。市南北两山大面积绿化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基本与广大农村的土地包产到户同步,方式相同。随着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这种承包绿化方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兰州市南北两山大景区建设的需要,应借鉴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推进产业升级,组建混合制大型集团,建设南北两山大景区,服务兰州文化生态旅游战略。3、兰州市北部地区生态修复攻坚战。兰州市榆中县北山区域、皋兰县、永登县大部分区域属中低山丘陵地带,干旱致其森林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面积约100多万亩,要结合国家实施的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项目和规模化林场建设,建设半荒漠地带区域性生态防护林生态安全屏障。
(三)推进林业园林生态供给侧改革
1、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工作思路,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经纪人队伍带动,积极推进“绿色+”发展,为林业生态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强力引擎。发展高端苗木专业定制产业;依托电商平台,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林产品市场;整合各方要素,发展家庭林场、特色林果基地,建设生态康养基地;建设一批集文化体验、采摘休闲、家庭园艺、苗木出口、技能培训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2、推动城市园林增绿提质扩景。积极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在增加城市绿量、建设生态景观、打造宜居环境上积极着力,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拓展城市生态空间,优化城市景观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向生态园林城市迈进。依托城市规划建设,逐步推进城市抽疏、拆围、增绿工程,增加城市绿量;重点推进南北两山大景区建设,城市主题公园建设;再建设和提升一批小游园、小广场、小绿地,为群众提供更多、更有品质的休闲场所;全面推广以屋顶绿化、垂直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立体绿化,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提升城市生态景观建设水平。3、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妥善处理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的关系,以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美丽乡村建设、统一标准与尊重差异、美丽乡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等几方面的关系,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城市的辐射带动,以县域为主体,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统筹小城镇生态建设,把项目开发、道路建设、市政配套等与生态建设统一起来,同步推进、一体化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村镇绿化的典型样板,使生态、宜居成为靓点。
作者:文书平;闫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