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生产函数理论的农户农地利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林业经济问题杂志》2014年第一期
1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1.1研究方法关于生产函数的研究已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从早期的斯皮尔曼函数、C-D生产函数拓展到当前的里昂惕夫函数、CES函数以及超越对数函数等[7-9],不断丰富了模型的理论意义。与此同时,关于农业及农户生产函数的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如利用C-D函数对中国农业和农户的投入产出进行研究[10],发现播种面积具有显著影响,劳动力、化肥则不显著,同时生产要素的规模报酬也因地而异[11];有在CES函数的基础上验证了C-D函数是描述“浙江模式”的合适工具[12];也有基于主成分回归C-D函数模型分析化肥施用对中国粮食产量的贡献率[13]。而基于C-D生产函数理论研究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的有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农户西红柿生产行为的特征和绩效[14];有通过生产函数估计要素的边际替代率进而分析多样化经营的农户种植行为[15]。因此,结合C-D生产函数定量分析林区农户农地利用行为,可以科学合理的阐述林区农户行为的变化对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影响。
1.2数据来源数据是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对福建调查区即漳州长泰、南靖,莆田仙游,泉州永春,龙岩连城、上杭以及三明永安、明溪等地257户林区农户进行农户农地利用行为的问卷调查。调查涉及2012年林区农户农业经营收入情况、生产要素投入情况、耕地使用情况等,设计108项指标;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则为257份。
1.3模型变量选择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主要的投入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根据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将样本林区农户所经营的耕地面积作为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则是林区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年投工量,包括自投工和雇工;资本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投入和可变资本投入,其中固定资产投入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机械投入,而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属于可变资本投入,资本投入主要算可变资本投入。利用生产函数来考察农业产出与土地、化肥、农膜、柴油以及劳动力之间的关系。选择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2实证分析
应用Eviews5.0对257个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的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模型回归结果表明:R2(R-squared)为0.745618,极大似然值(Loglikelihood)为-332.712800,杜宾检验值(Durbin-Watsonstat)为1.778856,被解释变量均值(Meandependentvar)为9.743013,F检验统计量(F-statistic)为122.128900,显著性检验P值[Prob(F-statistic)]为0.000000,这说明该模型拟合优良。模型共纳入1个因变量和6个自变量,根据变量的显著性可以看出:耕地面积(x1)、化肥费用(x2)、农药费用(x3)3个变量较为显著,而农膜费用(x4)、柴油费用(x5)、投工数(x6)则不显著,尤其是投工数显著性最低。6个变量均对林区农业经营的产出具有一定贡献,其中耕地面积、化肥、农药的贡献率最大,对林区农业经营产出影响最多,是林区农业经营过程中的主要生产要素,其次是柴油、农膜,而投工量的贡献率最低。各变量的回归系数依次为0.0385、0.187、0.196、0.092、0.099和0.036,由此可构建C-D生产函数模型:
2.1林区农户耕地投入行为根据C-D生产函数的回归结果,耕地投入的回归系数为0.385,对林区农业产值的贡献率最大,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耕地面积每增加1单位,产值就会增加0.385。同时,也说明样本区域耕地面积投入边际报酬大于0,区域内的耕地投入量不足,这与福建省“山多地少”,人地资源关系紧张相符合。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区域内的耕地流转情况普遍,在样本中45.1%的农户存在租赁现象,平均租赁面积达1.592hm2,最大租赁面积高达40hm2,租赁面积3.33hm2以上的农户占样本总量的10%以上。原因可能是福建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尤其是加工制造业发展,使得大部分农民进城务工,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地的流转。留守在农村的农民为提高自身农业的经营产值,通过从其他农户的手中转入耕地,增加耕地面积的投入,使得农地经营逐步从分散型转向集约化经营,大大提高经营效率,增加农业收入。
2.2林区农户的生产资料使用行为林区农户的生产资料是指林区农户在农业经营过程中主要生产资料的投入,包括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从回归的显著性看,农膜、柴油均不显著,说明农膜、柴油对林区农业产出不存在一定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这主要是因为福建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在17~21摄氏度,一般在育秧的时候用农膜,防止秧苗遭受外界生物的破坏,因此农膜的投入对于林区农业的产出并无多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福建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不适用于机械化耕作,依然以传统耕作为主,因此柴油的投入对于农业产出的影响也并不大。各个生产资料要素的回归系数依次为0.187、0.196、0.092、0.099,累积贡献率总和高达57.4%,这表明在农业经营的过程中,生产资料的投入对林区农业的效益产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各个生产要素的贡献率大小不一。因此,林区农户在经营的过程中,要优化各个生产要素的配置比,进而发挥最大的资源效用。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林区农户要根据自身经营的情况,即土地的肥沃情况、作物的生长情况、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进而实现林区农地的可持续利用。由于林区农业生产受到自然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市场农产品的变动,使得林区农业生产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因此在风险厌恶的条件下,林区农户一般倾向于选择短期见效、消耗程度快的投入,忽略了林区农地利用的可持续性。限于农地资源的有限性,林区农户一般通过增加化肥、农药的施用以达到增产的目的,但会导致土壤污染、生态环境破坏。林区农户在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的使用强度情况如表2所示。林区农户在农业生产投入中,55.8%的资金用于购买化肥,34.9%的资金用于购买农药,只有9.2%的资金用于购买农膜和柴油。可见,林区农户化肥、农药的投入已占到农业总投入的90.7%,林区农户对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生产资料的依赖程度。同时,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林区农户在耕作的过程中,偏好化肥的使用,在于化肥肥效发挥快,运输方便,使用简单。小部分林区农户认为:虽然有机肥在使用过程中,运输庞大,味道难闻,但其价格便宜,肥效长,且不易挥发,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低碳又经济。上述情况反映了林区农户在农业的经营过程中,尤其是在选择生产资料的投入,一般以经济效益为准,以见效时间的快慢等短期投入行为为主,忽视了林区农业经营过程中的可持续性发展。
2.3林区农户的劳动力投入行为从模型回归结果看,林区劳动力投入的弹性系数为正值,说明样本林区农户农业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主要源于福建耕地细碎化程度高,且具有一定的坡度。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林区农户平均每户人家有5.06块耕地,且56.3%的耕地坡度在30度以上,这加大了林区农户生产经营的难度,增加了投工量。从样本农户劳动力投入情况看,劳动力投入为717.45天/hm2。从林区农户的特征分析,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50.19岁,文化程度集中在初中水平,这说明调查区域内的农业劳动力倾向老龄化,后辈青年补给不足,大大影响了农业的生产水平。同时,由于林区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般倾向多样化经营,即同时种植多种农作物,如水稻、花生、蔬菜,这也分散了劳动力资源的投入,特别蔬菜生产,在田间管理、采收耗费的劳动量大,削弱了对其他农作物的生产管理。另外,农民的普遍兼业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资源投入的减少。这说明影响林区农户劳动力投入行为的因素是多样的,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两者之间共同作用。根据各个生产要素对产出贡献率看,土地>农药>化肥>柴油>农膜>劳动,说明了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率最低,这与农村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资源不符合。究其原因: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农民进城务工的机会大大增加,使得高素质、年轻化的劳动力大规模流入城市,一定程度上使得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以及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短缺现象;二是,由于农业生产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的低水平低效益上,难以维持一家的生计,致使大多数农户在农闲阶段外出打零工,逐渐将农业生产副业化,阻碍了农业发展前进的步伐。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了林区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行为的改变,具体表现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方式、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方式、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同。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不同生产要素对林区农户农业产出影响差异较大,其中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率最低,土地的贡献率最高,这印证了威廉•配第“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土地是创造财富的首要准则。耕地流转(租赁现象)普遍存在,农地经营已逐步从分散型转向集约化经营。林区农户的农业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耕地破碎且坡度大,生产经营难度大,投工量大,技术落后,效益差,难以维持生计,农闲外出打工,农业生产副业化。生产资料的投入对林区农业经营的效益产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各要素的贡献率大小不一,林区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偏好使用化肥、农药,对其依赖性强。
3.2对策依赖化肥、农药这种短期见效、消耗程度快的投入,虽然短期经济效益良好,但是却隐藏着极大的农业生态危机。过量的使用化肥、农药会导致土壤污染与环境破坏,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与保持农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相左。为了实现农地的可持续利用,须加强农户对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的认知,提高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在投入中的比重,继而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两大生产要素,其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排在前三位,说明了农户绝不可能以牺牲经济效益换取环境效益而取消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因此,要实现“低碳”且“经济”的农地利用模式:其一,可以实行化肥减量施用管理,即可以通过缓控释肥,这不仅可以促进农作物对肥料的有效吸收,以解决化肥使用率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挖坑施肥、有机施肥等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和肥料的节约。其二,控制农户农药的使用量,严禁高毒农药的使用,推广生物农药、生物治虫等新的化学农药替代品,生产无毒绿色食品,保障食品的安全。最后,政府可以倡导农用资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如农膜、农药瓶子,同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如水渠,机耕路地修建,为农地的可持续利用创造条件。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应当对新的形势,做出一系列的调整,以将农业推动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上。首先,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逐渐将小农经营过渡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其二,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进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其三,明确纯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加大对纯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扶植力度,以期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最后,促进城市资金流向现代农业,从政策上和资金上鼓励具有高素质的新一代农民回乡创业。随着化学农业、石油农业的发展,其在消灭饥饿,提供充裕的粮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伴随而来的则是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培育绿色市场则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首先,要倡导绿色消费,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观念,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扩大绿色产品的需求,进而加大绿色产品的供给。其次,实现质量与价格并重,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户对生产资料的使用习惯,减少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增加有机肥、生物农药的投入,让大家种得开心,吃得也开心,实现农户与消费者的双赢局面。
作者:陈钦萍郑晶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