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畜牧产业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

畜牧产业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畜牧产业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畜牧产业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17年第4期

摘要:2015年以来,涪陵区持续在辖区内实施畜牧产业扶贫项目,培育发展扶贫产业,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取得较好成效。通过实地走访,对涪陵区畜牧产业扶贫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畜牧产业扶贫;现状;对策

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扶贫支撑,产业扶贫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产业,减少农户风险,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农户的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扶贫效果[1],因此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动力,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可以使贫困人口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有效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涪陵区地处长江与乌江交汇处,辖区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6年全区出栏生猪79.39万头、家禽804.52万只、羊3.51万只、牛1.73万头。畜牧业产值达到23.75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27.01%。畜牧产业不仅是涪陵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涪陵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区从事畜禽养殖生产的农户16万户左右,覆盖了农村65%左右的农户,在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中,出售畜产品现金收入占到60%左右[2]。畜牧产业扶贫作为扶贫攻坚中一项适宜贫困山区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是立足涪陵区畜牧业资源禀赋,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提高农牧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农牧民持续增收,达到脱贫目的的综合途径。

1涪陵区畜牧产业扶贫现状

涪陵区作为重庆市级贫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委的决策部署,2015年紧紧围绕“户脱贫、村销号、区摘帽”目标,率先在全市18个贫困区县中实现脱贫摘帽。其中畜牧产业扶贫投入财政资金203.037万元,向18个项目乡镇(街道)42个贫困村发放畜牧产业扶贫项目鸡苗269467只,发放农户10466户(实施土鸡产业扶贫项目乡镇的42个贫困村的建卡贫困户全覆盖)。2016年围绕“当前脱贫、成果巩固、长效发展”的要求,着重从精准管理、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分类救助、机制建立、问题整改等方面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脱贫成果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畜牧产业扶贫投入财政资金向24个项目乡镇(街道)所属的320个贫困村的5552户踩线贫困户和新增贫困户发放扶贫土鸡苗162325只。2017年畜牧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为461.677万元,将扶持12337户贫困户养殖鸡、鸭、鹅、猪、羊、牛、兔、蜂等畜禽,确保畜牧产业对在家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实现全覆盖。

2涪陵区畜牧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2.1项目对贫困户扶贫增收效果显著

通过项目实施,2015年销售商品土鸡256000只,销售总收入1664万元,平均每户增加收入1590元、增加纯收入734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加334元,占涪陵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脱贫标准2736元的12.21%。2016年销售商品土鸡154208只,销售总收入925万元,平均每户可增加收入1666元、增加纯收入555元。今年预计全年出栏生猪82万头、禽兔767.72万只、山羊3.15万只、牛1.67万头,其中贫困村出栏生猪11万头、禽兔180万只、山羊0.53万只、牛0.27万头。

2.2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机制

一是改变了“扶贫就是给资金”的观念,通过向贫困户免费发放畜禽苗、提供技术培训与指导、加强疫病防控等形式扶持贫困户发展土鸡产业,坚持了“造血式”和“开发式”的产业扶贫方法,探索了一条从根源上解决贫困的路子;二是畜禽产业扶贫项目通过区、乡、村各级进行目标责任制管理,通过建立各级督查和巡查制度等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了涪陵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整体推进;三是建立了涪陵区畜禽产业扶贫长效扶贫机制,利于扶贫攻坚成果的有效巩固,利于贫困户有从脱贫到致富的可持续产业带动保证。

2.3提高了农户畜禽养殖技术水平

通过在项目实施前期举办畜禽养殖技术培训班和项目实施中加强技术指导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贫困农户饲养畜禽技术水平,通过乡镇自查和区级抽查,畜禽成活率在95%以上,保证了项目实施的成效,也使贫困农户掌握了一项养殖技术,便于其自力更生依靠饲养畜禽脱贫致富。

3涪陵区畜牧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3.1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对政府及政策的依赖性强

政府在畜牧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产业扶贫、精准扶贫以及农村普惠式金融扶贫作用下,扶贫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对畜牧业既有优势的挖掘。但贫困户参与结构调整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长期以来的“输血式”扶贫养成了等、靠、要的消极心态,畜牧业对政策依赖性大的根本属性并未得到改变,因而畜牧业产业扶贫的持续性较弱。

3.2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带动扶贫不够

畜牧业工业化、工厂化、规模化水平低,特别是能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少且产品单一,市场占有量小,各类产品基本处于初级加工和原料型产品,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短,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3.3贫困农户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影响项目实施成效

一是畜牧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农户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畜禽养殖管理经验和技术,加之一部分农户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造成少数贫困村农户饲养畜禽出现生长缓慢、成活率不高的情况;二是畜牧养殖项目有较大的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贫困农户恰恰又十分缺乏抵抗风险的能力,因而,对项目的实施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3.4扶贫和畜牧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够,相互促进作用还不十分显现

将发展畜牧养殖业作为贫困农民脱贫摘帽的主导产业是涪陵区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扶贫工作实际,实现精准扶贫的一个很好举措。但是,畜牧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者以贫困农户为主,面广点散,且受资源、资金、技术、人力等条件的限制,饲养规模小、管理粗放、养殖水平低,在产供销等方面缺乏龙头带头,与发展特色产业投入大、管理水平高、有一定规模、有完整产业链的要求相去甚远。

3.5项目投入不足,产业扶贫缺乏持续动力

涪陵区脱贫摘帽前,每年市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在5000万元左右。2015年涪陵区脱贫摘帽后,市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锐减,2016年有3000万元,2017年只有2594万元。然而涪陵区根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2017—2020年每年巩固脱贫成果需要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在5个亿左右,其中大部分资金只有通过区财政融资或举债等方式筹集,压力非常大。加上贫困农户数量较多,故在产业扶贫上投入不足,导致产业带动乏力,产业扶贫的持续性得不到保证。

4畜牧产业扶贫建议

(1)加强品牌建设,以产业发展带动扶贫。依托“增福土鸡”特色产业,继续开展助农增收行动,因地制宜,以“土鸡扶贫”为抓手,一是做好畜禽良种繁育推广,进一步完善畜禽良种生产推广体系,加大畜禽良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覆盖面。二是依托“增福土鸡”特色品种,规范和扩大“增福土鸡”国家地理商标有条件的使用范围。三是加强三产业融合力度,突出产品加工、品牌产业链和信息体系建设,提升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水平。

(2)增强主体意识,激发内生动力,大力培育养殖专业户。实施产业扶贫过程中要注重强化群众的主体地位,扩大贫困群众在扶贫工作各个环节的参与程度,引导帮扶对象树立勤劳致富思想,改变“等、靠、要”思想,鼓励、支持和带动积极性高、有一定管理经验及技术学习能力的农户向养殖专业户方向发展。专业户具有其他农户不具有的知识和本领,专业户发展起来了,在畜牧产业发展中将有很强的带动性。

(3)强化培训,增强贫困户从事养殖业的能力。注重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科技应用,提升畜牧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开展对贫困群众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并印发科学实用、可操作性强的养殖技术资料,使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实现技术人员到位,科技成果到户,技术要领到人,对各类人员分类指导,通过远程教育、现场指导、集中授课等方式,重点对贫困户讲解国家政策、行情走势、养殖技术等内容,增强其从事养殖业的能力。

(4)建立巡查制度、做好监管防疫工作。防疫是畜牧业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保障,“防重于治”一直是畜牧工作的疫病防控理念。为防止畜禽在饲养过程中发生疫病,控制疫病死亡率,畜牧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中要建立巡查制度,落实专人定期对贫困户饲养情况进行巡查,现场指导和及时了解、掌握饲养情况,做好巡查记录。若有贫困户所饲养畜禽生病或死亡情况,要立即告知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做好疫病的防控,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杰文,陈美君.关于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12):14-15.

[2]本刊记者.三峡库区畜牧业的发展出路[J].兽医导刊,2012(2):4-13.

作者:何晶晶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畜牧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