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区域创新环境空间网络构成及优化范文

区域创新环境空间网络构成及优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区域创新环境空间网络构成及优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区域创新环境空间网络构成及优化

摘要:以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网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结构、网络优化以及网络区块三大方面测评区域创新环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网络具有较强的连通性,凝聚程度高,创新资源流动弱化了地理距离对区域创新环境发展的限制;(2)我国区域创新环境发展差距较大,某些发达区域没有产生较强溢出效应;(3)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网络鲁棒性较低,陕西、甘肃等省未能充分发挥其连接西北与中部地区的桥梁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环境网络扩散以及跨区域发展的三大“活跃圈”实现路径。以期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区域创新环境;空间网络;优化分析

一、引言

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引擎。区域创新环境是区域经济保持持续竞争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环境,作为创新的孵化器,区域创新的产生、发展都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流动和转换,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可以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客观评价区域创新环境的优劣,对区域创新系统改进优化、改善发展提供差异性的政策建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当前的区域创新环境能否促进区域创新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区域创新环境最先由欧洲创新研究小组提出,[1]在此基础上,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定义进行了延拓。艾达洛特(P.Aydalot)和基柏尔(D.Keeble)、[2]哈马科尔皮(V.Harmaakorpi)[3]强调区域创新环境的根植性;弗里曼(C.Freeman)[4]则定义区域创新环境为一种区域创新网络关系;王缉慈将其定义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须的社会文化环境。[5]目前,学术上较为推崇弗罗莫尔德(E.M.Formhold)[6]观点,他在解释区域创新环境的概念中指出三个基本要素,包括一切正式社会契约所所组成的网络;行为主体的邻近地域外部形象和内部归属感。区域创新环境对于区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创新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仅包括经济要素,还包括各种非经济要素。关于区域创新环境的评价,现有研究基本都是参考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的研究框架进行分析,许婷婷,吴和成将区域创新环境分为基础设施环境、市场环境、创新人文环境和金融环境4个维度,对区域创新环境进行评价;[7]李琳,陈文韬将区域创新环境分为基础设施环境、资源环境、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组织网络环境五个部分,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31省市区域创新环境差异进行了定量评估。[8]同时,不同学者采用不同方法验证了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9],[10]而基于网络视角出发,熊宇[11]根据环境要素的社会属性、动态属性和网络属性,采用Ucinet和Pajek软件对区域创新环境的关键要素进行识别。考虑到目前研究成果,大多是从静态视角出发,将网络属性作为一个影响因素附加考虑,而真正以网络视角特别是采用社会网络理论研究区域创新环境的拓扑空间结构文献鲜有。此外,借鉴弗罗莫尔德观点,“关系”在区域创新环境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关系”特征最早由格兰诺维特(M.S.Granovetter)进行研究,他首次提出“网络结构”的概念。[12]其后,进一步从嵌入性角度出发,界定了关系性嵌入与结构性嵌入两类嵌入模式。[13]同时,结构是一种无形资源,区域创新环境的结构逐渐成为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决定因素,也是近年来研究的新热点。因此,在上述文献研究基础上,借鉴弗罗莫尔德观点,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从网络结构维度以及关系维度创建衡量准则,评价区域创新环境优劣,考察区域创新环境差异,揭示区域创新环境引起的区域经济空间布局,深挖区域创新环境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根据相关指标的数据收集,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并从网络视角给出提升区域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进而弥补现有研究在此方面的不足。

二、区域创新环境网络结构指标体系构建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任何有人参与的社会行动都是由人以及联系人活动的社会关系组成的复杂社会网络结构。[14]区域创新环境也不例外,是一个社会过程。因而,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区域创新环境的构成优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借鉴格兰诺维特提出的网络结构概念,将区域创新环境从结构和关系两个维度进行刻画,同时借鉴文献[15],[16]研究结果,本文用网络规模、网络集中度、网络外部性以及网络结构洞来刻画结构维度,用节点之间的联系强度以及联系弹性来描述关系维度,具体指标构建分析如下:(1)网络规模:网络规模是网络结构中最基本的特征,反映整个网络的基本整体情况,本文通过区域网络中重要节点数量来反映。[17](2)网络集中度:网络集中度是社会网络中组织参与者行为效率的表现。[18]网络越集中就容易存在网络核心,说明能够集中足够多的资源去开展创新活动,拉动周边地区的发展。(3)结构洞。结构洞是社会网络中一个重要度量指标,它是由伯特(R.S.Burt)[19]提出,指网络成员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出现联结中断。结构洞至少涉及三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指两个联系之间非冗余的关系,强调了三方关系结构的重要性。(4)网络外部性。区域创新网络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结不仅局限于本地区域内,同时要与区域外进行积极的沟通,不断的扩大自己赖以生存的网络,汲取外部劳动力、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从而获得互补性的资源,并不断向外开辟新的市场。[20](5)强联系。强联系即节点之间联系强度,代表网络中联系紧密的、集中的联系。网络成V员之间由于共同或者互补的现实需求进行资源共享,各自加强相互之间紧密合作。(6)弱联系。弱联系即节点之间的联系弹性,代表网络中非正式关系,包括公共关系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等,在创新网络中起桥梁和中介作用。网络中的弱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网络的弹性,提高网络的鲁棒性,使网络成员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22]

三、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选取2014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省际截面数据为样本,由于西藏、新疆数据严重缺失,因此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将其剔除。本文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4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等。

2.实证结果与分析区域创新环境受区域内自然资源,金融资源,人文资源等创新资源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创新环境受制于地理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然而,已有研究主要局限于对某区域的创新环境进行评价,忽略了区域创新环境分布、结构、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等规律。同时,区域结构差异也是区域创新环境异质性的根本来源。各微观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也不是共享的,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这些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具有异质性。基于此,根据上述构建的指标体系,利用Ucinet软件从整体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三个维度对区域创新环境进行解析。具体结果如下所示:(1)网络结构及空间分布研究a.空间结构构成根据表1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利用Matlab对三个维度的原始数据标准得分矩阵进行处理,然后利用夹角余弦定理计算出省、直辖市之间的相似距离,整理出各省、直辖市之间的距离矩阵,最后利用Ucinet软件得到三个维度的复杂网络图并统计出各区域的中心度。综上可知:(1)从图2可知:除个别节点外,三个维度下节点的中心性趋势一致,即区域创新环境在水平视域下具有地域相似性。同时,中心度较大的节点(省市)其创新环境以及创新能力能够更好的扩散到周边区域,对其它区域产生积极影响。而北京、天津、上海、广东这些发达地区比较孤立,其中心度较低,创新影响力低,说明区域之间的创新环境以及创新能力严重失衡,使发达区域的高新技术扩散路径受滞碍。(2)从图1可知:整体维度和结构维度下的区域创新网络紧密度较小,网络不紧凑,节点(省市)分布分散,创新扩散路径较大;而关系维度影响下的区域创新环境网络节点之间联系较为紧密,创新扩散路径较为简短。(3)在整个网络图中,陕西作为连接西北与中部地区的关键省份,没有在区域创新网络上起到很好的扩散作用,处于孤立点位置。而甘肃作为西北重省将西北的创新网络紧密连接起来。总之,借鉴文献[23]和[24]观点,区域创新环境的网络化、结构化加深了区域间创新交流,有利于打破区域间的市场分割,带动区域间自然、人文以及经济资源的流转,提升创新资源的流动效率,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方式。更为重要的,区域创新环境网络将全国创新资源整合在一起,避免资源浪费,不断打破资源流动束缚,促进各区域创新环境提升,增强发达区域创新溢出效应,加强欠发达区域创新资源补助,增强全国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水平。b.空间结构优化随着区域创新环境空间现象的日益繁杂,逐渐呈现出节点化、拓扑化和网络化的特征,拓扑理论作为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在区域创新网络空间形态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区域创新网络图可知,节点之间的连线越密集,说明网络成员之间的创新交流越频繁,区域间的创新活动越容易形成创新联盟,越有利于创新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进而有助于缩小区域创新差距,即合理的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促使空间结构状态最优。(2)凝聚性分析凝聚性分析是对社会网中网络成员进行子群分派,从而描述网络成员在社会复杂行为中的一致性表现。本文采取N-派系,根据区域创新环境的相似性进行子群划分。其中,区域创新环境相似性通过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属性(结构维度与关系维度)来刻画,而结构维度构造网络框架,衡量网络的稳定性;关系维度演化网络弹性,衡量网络包容性。此外,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构建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网络来布局区域间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向,从这个角度讲,采取关系维度来反映区域创新环境网络的有效扩散路径更为合理。因此,本文运用Ucinet软件将关系维度刻画的区域创新网络进行块模型分析。(3)区域创新环境网络扩散路径以及跨区域创新环境三大“活跃圈”从上述分析可知,区域创新环境存在差距。同时,区域创新环境差距决定了区域创新供需对象的选择,进而决定了创新环境网络的扩散路径。从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的空间分布可知,区域创新环境的有效扩散路径不能完全克服地理距离限制。本文以区域及周边邻近区域的创新环境水平为横、纵坐标,通过区域创新环境强弱的空间特征,阐明区域创新环境扩散的实现路径。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根据已有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积极加强区域间联系强度,充分发挥第三方桥梁作用各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应该加强联系,定期召开创新交流大会,组织产品博览会,积极为地方企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使区域自身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各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第三方的扶持,合理利用产业、行业、企业的技术咨询服务机构,运用它们的桥梁作用,加大区域间的创新交流。(2)加大区域间开放性,实现区域创新网络的开放化我国区域创新网络没有产生较强的溢出效应,同时也没有获得较多的外部效应。因此,地方政府在提升本区域创新环境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跨区域创新交流,积极为地方企业搭建国际平台,积极制定各项促进创新交流的相关政策,实现创新资源跨区域和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3)加强发达区域的创新交流,加大发达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辐射目前,一些经济发达的区域创新水平远高于其它区域,但扩散能力不强,大都市经济圈的建立依然存在阻碍。因此,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区域应充分发挥其自然、人文以及经济优势,建立和扩大中心城市群向周边城市的扩展,大力促进创新网络中各种资源的频繁流动,加强其创新溢出效应。

五、研究

不足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水平视域的时间静态分析,未进行跨期较长的纵向维度研究,同时也缺少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的演化。此外,由于缺少某些省份指标数据,尤其是缺少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区的数据,使得整个网络没有完善。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对研究区域创新环境网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考虑。

作者:曹薇;刘春虎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