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岩溶塌陷安置场地选址勘查范文

岩溶塌陷安置场地选址勘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岩溶塌陷安置场地选址勘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杂志》2015年第一期

1安置场地选址

岩溶塌陷高易发区选址基本原则:①不能大量占用基本农田;②土地无权属纠纷;③选址区边界以外200m范围内地表无塌陷坑的历史记录;④场地附近有区域勘查钻孔;⑤查阅历史上在该区域找矿勘查资料。综合上述基本原则,最后确定在该镇两村交界地带选择2hm2(其中1.67hm2林地、0.33hm2耕地)作为首期搬迁避让安置场地,并对场地开展选址勘查工作。

2勘查方法及工作部署

根据区域资料及当地地层分布及岩溶发育特征,选择物探+钻探综合勘查方法,确定安置场地编制勘查方案,根据勘查方案部署勘探剖面线,开展勘查工作,具体采用勘查方法如下:

2.1高密度电法高密度电法适用于观测与研究某一垂直断面或某一地块下空间的电阻率变化,兼具剖面法和测深法的功能,是进行地层划分、探测隐伏断层构造、岩溶空洞等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工作效率高、信息量丰富、横向分辨率高的特点,对裂隙及破碎带、溶蚀区的探测有良好效果。在场地区布置实测纵剖面1条,长100m,横剖面共9条,总长1500m。测点距L=5.0m,共300点。

2.2对称四级电测深对称四极电测深法:是以地壳中岩石、矿石的电阻率差异为物质基础,观测和研究人工电场的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而解决构造、水文、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环境监测等的一组电法勘察方法。在岩溶探测中,电测深法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工程物探方法[1],可以较准确地确定溶洞空间位置。根据具体工作的要求,设计供电极距AB/2及相应测量极距MN/2的变化序列,每改变一次供电极距,测量一次UMN及I,计算相应的K值及视电阻率值ρS,绘制每个测点的ρS与AB/2的关系曲线。在场地区布置实测电测深点120个,实测深度100~120m。

2.3浅层地震折射波法浅层地震勘察P波折射法是通过在地面人工激发地震波,此波遇到不同地层的分界面时,产生一定能量的折射波并沿该界面传播后返回地面,经埋置在地面的检波器接收后输入地震仪,通过地震仪进行信号放大和采样后将波形数据记录于磁盘。通过计算机和人工对接收到的地震波的时间、相位和振幅等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计算出地层的界面速度和埋深,并根据纵波速度判断地质异常。此法对断层及其破碎带比较敏感,判断较准确。浅层地震折射波法也是目前探测隐伏岩溶现象的一种很有效方法。根据勘察工作目的以及场地地形和地质情况,工作中采用折射法相遇追逐观测系统,使用24道浅层地震勘探仪接收和记录地震波。外业采集数据的工作参数为:采样间隔:0.25ms,采样点数:2048点,记录长度:512ms,接受道数:24道,检波点距:5.0m,排列长度:115.0m,追逐距离:30~50m,激发方式:18磅大锤锤击激发,仪器设备:R-24道浅层地震仪。采用浅层地震方法实测纵剖面3条,总长360m,测点数72个。

2.4钻孔验证钻孔验证物探成果,具有直观明了的效果。同时结合采样进行室内试验,获取判断场地物理力学指标及粉砂及粘砾含量指标。场地区依据物探结果布置了4个验证孔,为了更加准确确定场地岩溶塌陷易发程度,增加场地安全保险系数,在场地边缘增补了一个钻孔,结合该场地边缘已有的1个勘查孔确定该场地岩溶塌陷的易发性。

3勘查结果分析

3.1高密度电法场地横剖面间距按25m布置,纵剖面间距50m,探测结果显示1条横剖“U”型低阻异常,5条横剖有低阻异常。WG1剖面1条溶沟,1个溶槽。物探测线1在距测线起点133~143m处见“U”型低阻异常,距测线163~172m处见一闭合高阻异常。

3.2对称四级电测深测点01~22:沿线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距测线起点135m后见低阻异常,结合钻探资料,推测为溶蚀沟槽或岩溶发育区(图2)。

3.3浅层地震折射波法1号线:见一处波速异常,沿线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距测线起点18~25m推测为溶沟(图3)。2号线:见一处波速异常,沿线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距测线起点0~10m推测为溶沟。3号线:未见明显物探异常。

3.4钻孔验证情况通过4个钻孔验证,4个钻孔在低阻异常点都揭露了溶洞、溶沟及溶槽,其中钻孔ZK1在孔深31.9~32.4m、35.3~35.7m揭露了2个溶洞,但溶洞直径不大。说明物探资料准确可靠。从物探结果分析,整体覆盖层比较稳定,总厚度达25~30m。所测得的低阻异常较多,推测在探测区溶蚀沟槽发育。场地范围内主要发育一条北西-南东向溶蚀沟槽,一般呈现为连续低阻,深度在25~35m左右,局部深达40m。另外前人勘查资料中位于集中安置场地东北角(距安置场地红线仅50m)的ZK19孔0~24.7m为第四系覆盖层,24.7~92.3m为茅口灰岩(P1m)。在厚度仅67.6m的茅口灰岩中揭露了17个溶洞,可见溶洞相当发育,但溶洞埋深32.6m以下,埋深较大,对一般的安置房建筑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4结论及建议

(1)根据勘查结果,搬迁避让集中安置场地内未发现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变形等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工程地质作用,物探测线及钻孔控制范围内未发现断裂构造及新构造运动迹象,虽根据前人资料及本次勘查发现场地内溶洞、溶沟、溶蚀裂隙发育,但溶洞埋深较大,洞径较小,溶沟、溶槽中发育的软土仅局部分布,且上部有较厚一层粉质粘土作为保护层,孔深30m以内没有严重的岩溶发育现象,是相对较稳定区域,基本适宜建5层以下安置房。(2)根据《湘西南某镇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勘查报告》中ZK19孔资料,搬迁避让集中安置场地32.6m以下岩溶发育,因本次勘查深度有限,未对深部岩溶进行钻探验证,建议在进行集中安置房建筑设计前,先对集中安置场地做详勘,查明深部岩溶发育规律,再进行建筑设计。实践证明:岩溶塌陷高易发区可以通过合适的勘查手段寻找到安全岛,对于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在农民不愿意离开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情况下,选择在岩溶发育高易发区寻找安全地带建设避让安居房不失是一个权衡矛盾的最佳选择。

作者:文晓慧 单位: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