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组织职能的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草原与草业杂志》2016年第2期
摘要:
长期以来,内蒙古草原学会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着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服务,根据内蒙古草原生态的重要性,结合近年来学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诸多新挑战,提出了学会组织要转变观念、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学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继续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业务指导。
关键词:
学会;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改革,充分发挥社团组织优势。根据改革部署,各级政府陆续开始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职能,并启动“学会承接政府职能试点工作”,推动学会组织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各级社会组织将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成为实施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同时学会组织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考验。
1内蒙古草原的重要性
草原是全球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人类起源和人类生存与文明发展的主要地区之一,全球有八大草原区,中国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草原的主体。内蒙古拥有13.2亿亩草原,占自治区国土总面积的74%,东西横跨2400多公里的草原植被,连接东北、华北、西北,跨越了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三个气候带,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占据着大陆北方季风主通道和东北、华北上游水源地。草原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固碳减排以及旅游等方面的多种生态功能,决定了内蒙古草原生态对于整个三北地区的生态安全起着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内蒙古是全国五大牧区之首,许多畜产品依托草原成长为驰名品牌,伊利、蒙牛畅销国内市场,“小肥羊”、“科尔沁肉牛”、“鄂尔多斯羊绒制品”、“乌珠穆沁肉羊”等远销国内外。全区已具备了年稳定饲养1亿头只牲畜、年生产230万吨肉、10万吨绒毛、900万吨牛奶的综合生产能力。牛羊肉等产品主要来自大草原,是纯天然绿色食品。草原是内蒙古重要的畜产品输出基地。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出售畜产品,草原资源不仅是我区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生态防线。草原的兴衰、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草原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内蒙古草原学会工作进程
内蒙古草原学会成立于1983年,目前拥有个人会员222人,团体会员单位68个;学会会员主要分布于全区12个盟市,团体会员单位主要由大学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组成。学会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实践,汇集了行业内优秀的科技人才和技术推广团队,不仅拥有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还拥有着工作在草原第一线的科技人员,长期以来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着有力的技术支撑。草原和草业工作者长年工作在草原生产第一线,整日顶寒风冒烈日,为获取牧区准确信息,不辞辛苦下基层访牧户,为了草原生态环境的好转与牧民一同做着艰难的探索。近年来,在本行业内不断涌现出一大批草原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这是草原人的骄傲。学会自成立以来,注重人才培养,不断开展会员活动与业务培训,提升会员业务水平与服务技能。
2.1学术交流活动
近年来,学会先后成功举办了“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利用论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和三届“中国内蒙古牧草产业博览会”,论坛邀请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学方面的专家、牧草企业、政府决策部门、基层草原科技人员和牧民代表,论坛上代表们从不同的工作角度,共同论证与探讨新时期草原保护与利用面临的诸多问题。内蒙古草原学会在2014年与内蒙古本土龙头企业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承办了“第三届中国草业大会”;2015年与内蒙古牧草产业发展协会等单位联合承办了由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中国草学会联合主办的“2015中国草原论坛”。通过举办大型学术论坛、博览会,内蒙古草原学会在国内不断提高了知名度,让更多的草原草业科技工作者对学会有了新的认识。
2.2出版发行《草原与草业》期刊
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发展,提升草原和草业科技水平,宣传和扩大草业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中的地位,搭建草原和草业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平台,使先进的科技和学术理念能够引进来、传递出,不负学会会员和草原、草业科技工作者的重托,内蒙古草原学会在期刊协办单位的大力支持和主管单位的指导关怀下,在2013年将《内蒙古草业》期刊顺利更名为《草原与草业》,更名后的期刊,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担任期刊顾问,重新组建了新的编委会。主办单位秉承办刊宗旨,无偿提供办刊经费,毫无索取地为广大草原、草业科技工作者提供着优质的服务,深受广大读者与作者的喜爱。
3转变观念,迎接新的历史考验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贯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启“绿色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措施具体、任务明确。学会成员应该成为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新的历史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论述,结合草原生态文明发展的实践,探索科学有效的草原保护和建设的路径。2013年中国工程院任继周等9名院士提出了我国“耕地农业”应向“粮草兼顾”、“草地农业”的结构转型方向发展,粮草并重应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大方向,该建议得到国家领导的认同,并已启动实施试点工作,草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飞跃。草原和草业科技工作者应该适应草牧业发展的新常态,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创新草牧业发展的理念和技术措施,总结提炼多年来草原保护建设的成功经验,为草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力度,先后实施了多项重大惠牧工程,如:“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和自治区实施的“阶段性禁牧补贴”等工程,在项目的带动下,为牧民配套基础性生产设施,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制度,引导牧民从事二、三产业,促进牧民增收,提高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的意识,加快了草原生态的恢复速度。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报告显示,退牧还草工程区与非工程区相比,植被高度平均高出8.1厘米,盖度高出11.9个百分点,干草产量高出32.6公斤/亩;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监测旗县与建设初期2001年相比,镶黄旗、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植被盖度提高7.0~9.0个百分点,平均干草产量增幅为7.5~18.6公斤/亩。监测区内明沙面积逐渐减少,与2001年相比减少了14.1%~41.6%〔1〕。
3.1抓住机遇,勇于创新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2016年5月3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为我们草原和草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草原和草业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学会也将迎来诸多发展机遇,如何在科技创新中认清发展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内蒙古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基础等优势,树立坚定的信心,引领科学技术团队勇于创新,提高学会技术服务能力,是学会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要形成一种产学研推相结合的新的创新机制,始终瞄准产业发展的前端技术需求,结合学会的工作实际,引导学会会员在科研技术推广实践中贡献力量和智慧,形成更多推动草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成果。
3.2转变观念,寻求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突出强调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进程,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将承接政府职能,这意味着,在这次改革进程中,对于学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过去,学会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会费,以举办学术会议、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出版期刊为主要工作,对学术研究领域等方面开展的工作较少。应提高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组织学会科研团队不断探索新的学术科研成果,不断参与技术鉴定、标准制定、人才评价、科技奖励、决策咨询等社会化职能,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获得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通过更多务实有效的作为,力争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3.3强化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学会要不断提高服务创新、服务社会、服务政府、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创造性,勇于担责,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组织优势,不断完善功能,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为草原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继续开办专题研讨、学术交流、科技论坛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活动,积极为草牧业发展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献计出力。
参考文献:
〔1〕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报告〔J〕.草原与草业,2016.28(1):61
作者:梁东亮 哈斯巴特尔 张鹏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