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发展蚕桑产业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蚕桑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在农业产业扶贫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加快宿松县蚕桑产业发展步伐和切实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在分析宿松蚕桑产业生产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宿松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和具体对策措施。
关键词:蚕桑产业;生产现状;对策
蚕桑产业曾经是宿松县贫困山区的传统优势产业,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据宿松县志记载可追溯到1200年前,是古老的农业产业之一。20世纪90年代,宿松县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蚕桑生产的扶持政策,山区群众栽桑养蚕积极。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栽桑养蚕比较效益下降,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生产转移等诸多因素影响,栽桑养蚕户逐年减少,蚕桑产业发展一直处于萎缩状态。笔者通过对宿松县蚕桑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并就当前山区蚕桑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1宿松县桑蚕业发展优势
1.1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较好
宿松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傍大别山余脉,南临长江。全县辖9镇13乡209个村(社区),总面积2394km2,总人口87.35万。2017年全县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60元,比2016年增长9.3%;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85元,比2016年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0元,比2016年增长9.1%。
1.2得天独厚的条件
宿松资源丰富,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山区、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布,有耕地63300hm2、山场48700hm2、可养水面56000hm2。宿松区位优越,地处皖鄂赣三省结合部和400km皖江之首,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对外交通便捷,105国道、沪蓉高速、合九铁路以及63km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距合肥、武汉、南昌等中心城市均2个小时车程以内,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宿松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mm,山区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023.7h,无霜期254d。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1m/s。
2宿松县桑蚕产业的发展历史现状
20世纪90年代,宿松县把栽桑养蚕作为山区头号产业重点培育。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宿松县陈汉乡缫丝厂,建立了北浴、陈汉、柳坪、隘口4个山区规范化茧站,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蚕桑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经过近13年的快速发展,2004全县从事栽桑养蚕农户6700户,发展桑园1400.1hm2,产鲜茧398t,优质茧率97.5%,产值近1000万元。陈汉、柳坪、北浴、九姑等12个乡(镇)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高,蚕桑产业经济效益明显高于毛竹、茶叶等其他经济作物,蚕桑产业在山区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在“东桑西移”的大背景下,由于栽桑养蚕比较效益下降,宿松县将茶叶作为山区农村发展的主导产业扶持,加上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宿松蚕桑产业一直处于萎缩状态,许多桑园被荒废,现仅有零星桑园26.4hm2,仅十几户蚕农从事栽桑养蚕,蚕桑产业形式严峻。
3宿松县桑蚕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
虽然栽桑养蚕曾作为宿松县十几个山区、丘陵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也有一定的产业规模,蚕农也在发展蚕桑生产过程中取得过良好的效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栽桑养蚕经验,但总体上,蚕桑产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青壮劳动力,由于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余多为老、弱、病、残“部队”,山区农村是典型的“空壳村“和“老幼村”,缺乏青壮劳动力从事蚕桑生产。蚕桑生产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差、栽培模式简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程度不高,整体效益低下等问题。
3.1桑园生产比较效益偏低
宿松县桑园在发展过程中缺少统一规划,陈汉、北浴等山区乡镇桑园较多,但由于是山区,桑园大部份栽种在山坡地头,面积较小,零星分散,难以机械化作业,在劳动力紧缺的山区农村,桑园疏于管理;许多桑园没有良好的排灌系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桑园土壤贫瘠,树势较弱,容易引起桑树病虫害的发生;部分桑园桑树品种较差、树龄老化,很难达到优质高产,导致蚕桑生产比较效益较低,严重影响群众栽桑养蚕积极性。宿松县在栽桑养蚕高峰期,优质桑园年养种30张/hm2,桑园管理、养蚕需要近100d的辛勤劳作,产值约6万元/hm2,纯收入更低,与茶叶、蔬菜等其他经济作物比较,效益偏低。
3.2资金投入不足
蚕桑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整个生产环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发展蚕桑生产,要靠“政策扶持、科技支撑、资金投入”,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在资金投入有保障的前提下,各项技术措施才能落实到位,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宿松县为国家级贫困县,财政资金有限,蚕桑业不是县级的主导产业,在没有上级资金的扶持下,县级财政对蚕桑产业发展投入的扶持资金很少。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薄弱,桑园的灌溉沟渠等基础设施不配套,蚕桑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机械化作业难以开展。
3.3劳动力缺乏在养蚕过程中,大龄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从事采桑、上桑、除沙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农村剩余的妇女、老人很难承担,劳动力不足,制约了产业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蚕桑生产还没有在机械化、省力化上取得突破,制约了规模化发展。在市场层面,很难引起具有规模的社会经营主体参与蚕桑生产。在栽桑养蚕效益没有大幅提升情况下,蚕桑产业难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4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缓慢
蚕桑生产技术要求高,只有严格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种植、饲养,蚕农才能从生产中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宿松蚕桑生产发展至今,各种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等推广应用缓慢,1996年后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蚕桑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指导工作,导致蚕桑生产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①发展桑园没有规划,都是蚕农零星分散栽种,与其他作物没有有效间隔,易引起病、虫、药害;②栽桑养蚕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③缺乏专业培训。宿松县85%蚕农为自发性栽桑养蚕,没有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缺乏栽桑养蚕技术和经验;④种植、饲养水平低。大部分蚕农文化水平低,科技意识不强,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慢,桑树栽培不能按照高产优质桑园栽种,田间管理粗放,导致家蚕饲养水平低,蚕病发生频繁,不能达到稳产高产,影响蚕农增产增效,严重打击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
3.5缺乏产业发展风险调控机制
宿松县在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统一管理及指导性机构或组织,蚕茧市场混乱。在蚕茧市场价格较好时,大家一哄而上,外地丝厂及大量个体茧贩不论茧质的好坏,互相抢购;当蚕茧行情不好时,又恶意压低价格,很难实行优质优价,人为加大了产业风险,导致有实力的经营主体不愿意投资蚕桑产业。效益不稳,农民慢慢失去继续从事蚕桑生产的信心。
3.6缺少桑蚕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
山区群众观念陈旧,对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意识淡薄,仅停留在“蚕—茧—丝”模式,对蚕桑副产物的利用还是停留在蚕沙做肥料、蚕蛹做饲料的初级使用方面,产业链得不到有效延伸,没有开发蚕桑资源的潜在使用价值。一旦蚕桑行情不好,茧价下跌,不能有效从蚕桑副产业中减少损失,更谈不上产业延伸向高质化循环经济方向发展。
4对策和建议
4.1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
宿松种桑养蚕主要在山区,群众思想陈旧,商品意思淡薄,要发展蚕桑产业,必须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各级部门要充分认识蚕桑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对于推进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切实把蚕桑产业纳入各级部门的工作内容,作为农业产业扶贫重点来抓,抓出实效。要夯实发展基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出台配套政策措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和推动蚕桑产业在宿松县的快速健康发展。
4.2突出优势,相对集中发展基地
宿松地形从北到南分别为山区、丘陵、平原,不同地区、不同海拔区域气候有一定差异,因此应按比较优势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相对集中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一村一品”,形成不同特色。把现有零星、分散的桑园归并成片,建设一批相对集中、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现代化桑园,实现规模化发展,摒弃区域分散,户营规模过小状况。
4.3加强技术引进,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蚕桑产业的生命力在于科技含量,要提高科技在蚕桑生产过程中的贡献率。一是要在全县建立桑树良种繁育推广基地,引进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桑树新品种,逐步淘汰低产劣质桑树,建立优质高产桑园。二是要积极引进优良蚕品种。选养优良蚕品种,是稳定蚕座、提高蚕茧品质的重要环节,优良品种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即在同样条件下,良种比一般品种产丝量多且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优良品种蚕丝品质好,经济价值高,能提高单产和茧质,增加养蚕效益。三是加大引进技术推广力度,要大力推广小蚕集约化饲育、大蚕一日二回育技术。在养蚕集中的中心村建小蚕共育中心,小蚕由中心统一定种、饲育,节约劳动力。
4.4加强队伍建设,确实做好技术服务
为提高农民种桑养蚕技术,保障种桑养蚕优质、高产、高效,要加强蚕桑科技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科技队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蚕桑产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一是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合理配置技术人员,安排发展蚕桑产业的乡(镇),每个乡(镇)农技站抽出2~3名技术人员主抓种桑养蚕工作,做到乡有技术人员、村有辅导员、组有示范户;二是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提高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三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采取集中、统一技术标准的培训办法,加大对辅导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种桑养蚕的质量,实现蚕桑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四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外地有技术、有资金、有经验的桑农到宿松县承包土地种桑养蚕,带动当地蚕桑产业的发展。
4.5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蚕桑产业发展研究
制定宿松县蚕桑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省、市项目资金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县级财政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置一定资金作为蚕桑产业发展专项发展资金;积极引导农民增加对桑园管理、蚕室蚕具、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栽桑养蚕效益,提高农民栽桑养蚕积极性。吸引个体大户、经营主体等投资蚕桑产业,建基地、建企业,示范带动蚕桑产业的发展。
4.6加快蚕桑副产物的开发利用,提高蚕桑的经济价值
深化加工,延伸蚕桑产业化链条。深化加工是提高蚕桑产业化效益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发展蚕桑业的边缘产业、附带产业,以增加蚕桑产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适时生产茧品的后继产品: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上下功夫,努力形成初级产品、半成品、深加工产品和终端产品,形成多级配套生产格局。以增加蚕农收益为根本出发点,加快蚕桑附属产品如桑叶、桑椹、桑白皮、蚕沙、蚕蛹等综合利用技术的引进和开发,进一步挖掘蚕桑资源在保健、药用、食品、造纸、饮料等领域的用途,培育蚕桑分支产业,增强和壮大蚕桑业的发展,增加产业效益。
参考文献
[1]雷洋河.澜沧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10(s1):23-26.
[2]王林甫.桐乡市蚕业生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蚕桑通报,2014.1.
作者:廖伟 单位:宿松县种植业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