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区馆陶组沉积相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沉积相研究对后期勘探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岩心等资料对庙北地区馆陶组沉积相分析,分析了相标志类型,阐明了沉积相模式及微相划分,对辫状河沉积微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描述了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为该区下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庙北地区;馆陶组;沉积相;分布特征
沉积相研究最基础的工作是重建储层沉积时的古环境,确定储层的沉积相。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是逐级分析到微环境和微相。识别沉积微相必须在识别沉积相、沉积亚相的前提下逐级进行。同时沉积微相的划分必须依靠岩芯资料进行取芯井的单井沉积相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各种资料,确定各类微相的类型。
1区域地质概况
南堡凹陷位于黄骅坳陷的东北部,是渤海湾盆地内油气富集的凹陷之一,属双断张扭型凹陷,呈菱形近东西向展布。冀东油田庙北地区,构造位置处于黄骅凹陷北部的南堡凹陷的西南庄断层下降盘,是一个被多组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构造。岩性以中、细砂岩为主,其次为含砾不等粒砂岩。馆陶组沉积地层为氧化至弱氧化环境下的辫状河砂砾岩沉积,岩性粗,多含砾,宏观剖面上以砂含泥为特征,具有向上变细的旋回特征。受构造运动控制,馆陶组沉积时该区古地貌格局为为北东高、南西低,古地形坡度较陡,临近马头营凸起和柏各庄凸起物源区,为馆陶组地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碎屑物质。
2沉积相标志分析
2.1岩石相类型及组合庙北地区馆陶组的岩石相为砂砾岩相、含砾砂岩相、不等粒砂岩相、细砂岩相、粉砂岩相与泥岩相等六种类型的岩石相。馆陶组垂向上主要有砂砾岩(砾岩)相-含砾砂岩相-不等粒砂岩相-泥岩相组合;砂砾岩相-不等砾砂岩相-泥岩相组合;含砾砂岩相-细砂岩相-泥岩相组合和含砾不等粒砂岩相-泥岩相组合及细砂岩相-砂质泥岩-泥岩相组合等。多种岩石相组合在垂向上均反映下粗上细的正韵律特点。
2.2粒度特征对研究区概率累积曲线综合分析认为,粒度概率图总体表现为两段式,悬浮次总体比较发育,缺少滚动组分,反映了牵引流的水动力机制,并且沉积物以悬浮搬运为主。
2.3沉积构造研究沉积构造可以确定沉积介质的营力及流动状态,从而有助于分析沉积环境,以及估计沉积后的物理与化学变化。从多井的岩心取芯结果看,庙北地区馆陶组地层主要发育斜层理、交错层理、波状层理等,反映了牵引流搬运沉积机制。
3沉积相模式及微相划分
根据泥岩颜色、沉积构造、粒度特征等相标志特征,结合区域沉积背景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分析认为上新近系馆陶组为沉积时期发育厚度较大的辫状河沉积。划分为辫状河道、心滩、泛滥平原微相
4沉积微相特征
庙北地区馆陶组辫状河相划分为辫状河道、心滩、泛滥平原微相。(1)心滩它是位于辫状河道之间、由垂向加积和侧向加积形成的砂质岛。砂岩粒度较粗,岩性为细砂岩,多为复合韵律,砂层厚度大,伴随发育大型交错层理和斜层理,自然电位曲线表现为负异常,呈箱形,微电极幅度差大。心滩发育落淤泥沉积,其产状与地层产状平行,这也是区分河道微相与心滩的标志。心滩沉积受滩头剥蚀、滩尾沉积和双向环流的冲刷淘洗作用,水流携带细粒物质至下游,而粗粒物质则以侧积、加积形式沉积下来。测井曲线上表现为箱状特征,内部落淤层发育。(2)辫状河道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底部可见滞留沉积,沉积岩性含中砂。顶部为粉细砂与泥岩互层。层理类型为交错层理、斜层理及水平层理,自然电位曲线以钟形、箱形为主,表现为负异常,微电极曲线幅度差较大。辫状河道GR曲线呈钟形,幅度起伏不大;SP曲线呈顶渐变,底突变的接触关系,整体呈正韵律特征,厚度一般大于5米。(3)泛滥平原它是河水泛滥形成的大片粉砂质泥及泥质沉积物,粒度细,层理构造不发育,自然电位曲线平直,微电极曲线基本无幅度差。
5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5.1平面相划分依据首先,砂体等厚图反映了砂体空间分布的几何形态、展布特征、物源方向等,在砂岩等厚图的基础上勾绘出河道轮廓。其次,在平面图上标注各井的测井曲线。根据测井相、岩相及沉积相的相互对应关系,综合物源、水系的分布以及河道的走向等因素,进而确定相带分布。最后,用单井相资料进行细化、约束、校证平面相。最终,利用沉积旋回性以及侧向接触关系、区域地质资料等资料,编制出馆陶组各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
5.2馆陶组沉积微相平面特征庙北地区馆陶组发育辫状河沉积,物源来自工区北部,平面上砂体大面积发育,以辫状河道和心滩沉积为主,泛滥平原发育较少。庙北地区馆陶组沉积,物源方向从北部和西北部向东迁移,从早期到晚期沉积作用表现为弱—强—弱的过程,旋回组合表现为由下至上由粗变细的正旋回特点,沉积作用快、岩性粗、厚度大的辫状河相沉积特点。
6结论及认识
(1)针对庙北地区馆陶组从岩石相及岩石相组合、粒度特征及沉积构造上进行了沉积相标志分析,明确了岩石相类型及组合规律,阐明了水动力机制。(2)判断了沉积相模式并进行了沉积微相划分,为辫状河沉积,划分为辫状河道、心滩、泛滥平原微相等沉积微相。(3)详细描述了不同沉积微相的特征,描述了沉积作用能量变化,及辫状河相沉积特点。(4)以沉积微相平面相划分依据,阐明了沉积微相的平面特征,为下步油水井措施提供地质依据。
作者:毛元元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