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再生水灌区发展的建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北京水务杂志》2014年第二期
1发展建设思路
“十二五”期间,大兴区再生水灌区应积极推进灌区部分河道与干渠的整治工程、田间配套工程及再生水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等3项工程建设。扩大农业用再生水比例,增加再生水灌溉面积,提高再生水灌区水资源保障水平,实现灌区再生水的安全、高效与科学利用。
2具体目标
根据大兴区再生水灌区建设现状,规则主要完成以下建设目标。(1)再生水供水保障率显著提高。充分利用灌区内现有坑塘、渠道和湿地,形成水面,改善环境,同时解决农业用水的调蓄问题。灌区地表供水保证率达到85%。(2)农田灌排工程配套进一步完善。完善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工程面积1.0万hm2;使得大兴区再生水灌区干、支、斗、农和毛渠输水系统得到完善;农田灌溉排水达到5~10年一遇排涝标准。(3)灌区再生水利用量增加。再生水年用量达到1.0亿m3。实现在灌溉面积增加的情况下农业用地下水量的负增长。(4)灌区管理技术服务与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完善灌区水情、雨情和墒情监测系统,90%的灌区实现灌区地下水、作物和土壤监测网络信息化管理。
3主要建设任务
3.1再生水地表调蓄工程“十二五”期间南红门再生水灌区地表水调蓄工程主要工程建设内容,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杨各庄湿地、坑塘对再生水进行调蓄,保障灌水高峰期的供水需求,为保障南红门再生水春、秋季用水高峰期的用水需求,一个轮灌周期灌溉需水能力约1200万m3,根据现有水源情况,调蓄工程建设规模应在800万m3左右。在非汛期,再生水灌区应当加强闸坝建筑物的科学调度,实现河道蓄水,充分利用河槽蓄水能力,实现汛期排涝,非汛期蓄水灌溉和回补地下水。
3.2再生水灌区田间配套工程田间配套工程主要指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工程,根据再生水水源情况、灌区种植情况以及农民使用意愿,对原有再生水灌区进行田间配套,“十二五”期间应对南红门灌区进行田间配套,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斗、农渠的疏挖、整治,闸门、泵站及桥涵等配套建筑物的建设,以进一步促进再生水利用,配套总面积1.0万hm2,详见表2。工程涉及大兴区旧宫镇、魏善庄镇、瀛海镇、青云店镇、安定镇和长子营镇。主要是新凤河和凉水河的上游连片的灌区,依地势建立的渠系网络,灌区管理方便,便于田间配套支斗渠的功能发挥,同时照顾了行政分区。设计标准按田间工程,支、斗渠及涵闸等渠系建筑物5级建筑物设计。只有灌溉功能要求的渠道,不设防洪标准,但考虑汛期渠道退水问题,灌排两用渠道,按1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
3.3灌区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灌区水资源监测与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水情监测与水量调度决策的信息化与科学化,达到高效利用灌区再生水资源、减少弃水损失和节约地下水的目的。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金支持力度,南红门再生水灌区“十二五”期间实现90%的灌区水情自动化监测。开展灌区多水源联合利用研究,优先利用灌区内再生水资源进行灌溉和补给地下水,替代清洁地下水资源。并进一步完善灌区地表水、地下水、作物及土壤监测网络,保障再生水安全利用。(1)量水设施。目前,灌区内地表水计量主要采用建筑物(闸门)量水,每年校正1~2次流量系数;沿河泵站由乡镇与灌区签订用水合同;灌区在区内或干渠渠首计量,乡镇在乡界或支渠渠首计量,所接受水量作为向上一级缴纳水费的计量水量,每月定期向上一级汇报上月实引水量。为使灌区量水准确可靠、经济实用和易于管理,规划购置自动化观测仪,同时加强各级量水设施和田间水分监测控制设施的配置,逐步提高灌区供水管理的自动化水平。量水设施的选型应以简单实用、效率高和便于水管人员掌握为原则。(2)灌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灌溉信息化系统建设,逐步建立水位、雨量、墒情、地下水及河道流量信息实时采集与管理系统,实现灌溉取水、灌水与土壤水的实时监测与调控。到2015年,开发基于3S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再生水灌区管理信息系统,涵盖灌区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2大部分。实现灌区水资源信息管理、灌溉工程管理和水费征收管理等功能。
4结论
目前再生水灌区建设存在再生水水源供水保障率低、田间工程不配套、灌区水资源管理与监测信息化水平不高、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应积极推进灌区部分河道与干渠的整治工程、田间配套工程和再生水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等3项工程建设,扩大农业用再生水量,增加再生水灌溉面积,提高再生水灌区水资源保障水平,实现大兴区再生水灌区再生水的安全、高效与科学利用。
作者:杨云刘雪峰白雪梅张学文单位:北京诺和兴水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大兴区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