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樟子松不同种源造林对比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樟子松不同种源造林对子代生长各因子的影响,选择出适合在付家林场地区生长的樟子松种源。[方法]选取15个种源的樟子松进行造林对比试验,观测不同时期15个种源的树高、地径、胸径、蓄积量等指标。[结果]樟子松不同种源造林后对子代生长因子的影响较大,在付家地区13号付家林场种子园混合种子、1号付家林场母树林第1块标准地Ⅰ级木的种子、7号付家林场樟子松母树林第3块标准地Ⅱ级木的种子非常适合在付家林场地区生长,3号付家林场樟子松母树林第1块标准地Ⅲ级木的种子和15号内蒙古红花尔基种子不适合在付家林场地区生长。[结论]在今后的造林工作中尽量选用当地种子园生产的种子,其次选用樟子松母树林Ⅰ级或Ⅱ级木生产的种子,不能选用母树林Ⅲ级木生产的种子,内蒙古红花尔基地区的种子不适合在付家林场地区造林。
关键词
种源;子代林;樟子松
樟子松(PinussylvestrisL.var.mongolicaLitv.)是欧洲赤松(PinusL.)的一个变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大兴安岭、呼伦贝尔高原及小兴安岭的局部地区[1-2],由于其耐寒、耐旱,已成为东北地区珍贵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3-4]。樟子松林能调节微域小气候,净化大气环境,改善风沙地区不良气候特性,改良流动风沙土表土层的理化性质,增加物种的丰富度,发挥显著的生态效益,在辽西北风沙区,樟子松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表现突出。樟子松治沙造林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辽宁省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前人研究表明,分布在广泛地域的同一树种,由于产地不同,可能会形成不同的遗传特性[5]。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开展了樟子松种源方面的研究:刘桂丰等[2,6-7]分别从樟子松种子及幼苗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遗传稳定性、最佳种源选择和地理变异规律等方面开展了樟子松种源试验,为樟子松自然分布区和引种区筛选出优良种源;庞志慧等人对比了不同樟子松种源之间的差异,筛选确定了适宜不同地区生长的最佳种源[8-15]。而关于樟子松不同种源球果分级后造林,对子代林生长因子进行对比试验的研究未见报道。该研究对15个樟子松不同种源进行造林对比试验,调查分析不同种源的种子造林后对子代生长因子的影响,进而选择出最适合调查地区生长的种源。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付家林场新立分场十家子分区,72林班24小班,土壤为沙壤土,pH为6~7,有机质含量低。地理位置在124°30'E,43°31'N,海拔120m,该地属于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3℃,全年无霜期145~150d,年降雨量600mm左右;年蒸发量1830mm,春季多西南风,最大风速24.3m/s,冬季多刮西北风,最大风速23.1m/s。
1.2材料供试樟子松种源见表1。
1.3方法造林时间为1988年4月中旬,该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3次重复,每个重复15个小区,共计45个小区,每个小区9株,造林株行距1.5m×3.0m。先将不同种源种子用0.35%高锰酸钾温水浸种2.5h,捞出后再用凉水浸种18.0h,然后单独育苗,待苗木生长2a后进行造林。在栽植前,按各重复及小区分苗、编号、捆苗,苗木少的家系按各小区10株捆成一捆,贴2个标号,苗木多的家系按各小区20株捆成一捆,贴2个标号,按区组将捆成捆的各家系苗分别集中假植。造林时按各区组及造林进度临时集中包装。造林方法:先制出设计图,按顺序区组栽植,采取小坑垂直壁方法,随栽随成图(实际栽植图)。具体方法是:2个人为1组,1人挖坑1人植苗,坑深30cm,坑的立壁均靠一侧,使林相整齐,植苗人带水桶,保持苗根湿润。造林后,多次调查15个种源的树高、地径、胸径、蓄积量等指标,并详细记录。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种源造林5a后对子代地径、树高生长的影响造林5a后分别调查不同种源子代地径、树高生长情况,将调查原始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造林5a后,除15号内蒙古红花尔基母树林种子与其他种源子代地径有极显著差异外,其他14个樟子松种源间地径均无极显著差异。造林5a后13号、1号、7号、9号、4号、8号、5号、6号、10号、12号、11号、2号种源子代树高与15号内蒙红花尔基母树林种源子代树高间有极显著差异,13号子代树高还与11号、2号、14号、3号种源子代树高有极显著差异。
2.2不同种源造林8a后对子代胸径、树高生长的影响造林8a后分别调查不同种源子代胸径、树高的生长情况,将调查原始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造林8a后,13号、7号、8号、5号、1号、4号、6号、9号种源的子代胸径与15号、3号种源的子代胸径差异极显著;13号还与11号、12号、14号、10号、2号樟子松种源的子代胸径差异极显著;7号还与12号、14号、10号、2号樟子松种源的子代胸径差异极显著;8号还与14号、10号、2号樟子松种源的子代胸径差异极显著;5号和1号与10号、2号樟子松不同种源子代胸径差异极显著;4号还与2号樟子松种源子代胸径差异极显著。造林8a后,3号、15号樟子松种源的子代树高与其他种源均有极显著差异;7号与11号、6号、10号、12号、2号、14号樟子松种源的子代树高有极显著差异;8号、13号与6号、10号、12号、2号、14号樟子松种源的子代树高有极显著差异;9号、1号种源与2号、14号种源的子代树高有极显著差异。
2.3不同种源造林28a后对子代胸径、树高生长的影响造林28a后分别调查不同种源子代胸径、树高生长情况,将调查原始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造林28a后,3号、5号种源与13号、7号、1号、12号、2号、4号、9号、11号种源的子代胸径有极显著差异;13号种源与9号、11号、10号、8号、14号、6号、15号种源的子代胸径有极显著差异;15号种源与7号、1号、12号、2号、4号种源的子代胸径有极显著差异。造林28a后,7号种源与11号、1号、8号、4号、13号、14号、2号、6号、15号、5号、3号种源的子代树高差异极显著;10号种源与8号、4号、13号、14号、2号、6号、15号、5号、3号种源的子代树高差异极显著;12号种源与14号、2号、6号、15号、5号、3号种源的子代树高差异极显著;9号种源与15号、5号、3号种源的子代树高差异极显著;11号、1号、8号、4号、13号、14号、2号种源的子代树高与5号、3号种源的子代树高差异极显著。
2.4不同种源造林29a后对子代胸径、树高生长的影响造林29a后调查子代胸径、树高生长情况,将调查原始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造林29a后,13号、1号、7号、12号、2号、4号种源与15号、3号、5号种源的子代胸径差异极显著;13号种源与9号、11号、8号、14号、10号、6号、15号种源的子代胸径差异极显著。造林29a后,12号、7号、10号、13号、9号、1号、4号、11号、2号、8号与3号种源的子代树高差异极显著;12号种源与6号、14号、15号、5号种源的子代树高差异极显著;7号种源与14号、15号、5号种源的子代树高差异极显著;10号、13号种源与15号、5号种源的子代树高差异极显著;9号、1号、4号、11号、2号种源的子代树高与5号种源的子代树高差异极显著。
2.5不同种源造林28、29a后对子代蓄积量的影响造林28、29a后调查子代蓄积量生长情况,将调查原始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造林28a后,13号种源子代蓄积量与其他种源间均有极显著差异;15号、5号、3号种源蓄积量与其他种源子代蓄积量均有极显著差异;7号种源与9号、11号、6号、10号、14号种源子代蓄积量有极显著差异;2号、12号种源与11号、6号、10号、14号种源子代蓄积量有极显著差异;造林29a后,5号、3号种源子代蓄积生长量与其他种源均有极显著差异;13号种源子代蓄积量除与1号种源无极显著差异外,与其他种源均有极显著差异;1号种源子代蓄积量与9号、8号、2号、10号、11号、14号、15号、6号种源有极显著差异;12号、7号、4号种源子代蓄积量与8号、2号、10号、11号、14号、15号、6号种源有极显著差异;9号种源子代蓄积量与11号、14号、15号、6号种源有极显著差异;8号、2号种源子代蓄积量与15号、6号种源有极显著差异。
3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选取15个樟子松不同种源进行造林,对造林5、8、28、29a后的子代林生长因子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樟子松不同种源造林后对子代各生长因子的影响较大,造林最初5a各种源子代林地径除15号种源与其他种源有极显著差异外,其他种源间均无极显著差异;造林8a后各种源子代林胸径、树高均有极显著差异,其中13号付家林场种子园混合种子、7号付家林场樟子松母树林第3块标准地II级木的种子、8号付家林场樟子松母树林第3块标准地III级木的种子子代林胸径和树高生长优势较为明显,而3号付家林场樟子松母树林第1块标准地Ⅲ级木的种子、15号内蒙古红花尔基母树林种子子代林与其他种源相比胸径、树高生长量表现均较差;造林28、29a后,13号付家林场种子园混合种子、1号付家林场樟子松母树林第1块标准地Ⅰ级木的种子、7号付家林场樟子松母树林第3块标准地II级木的种子子代林胸径、蓄积量生长量较其他种源优势明显。可见,在付家地区13号付家林场种子园混合种子及1号付家林场母树林第1块标准地Ⅰ级木的种子、7号付家林场母树林第3块标准地Ⅱ级木的种子这3个种源非常适合在付家林场地区生长,3号付家林场母树林第1块标准地Ⅲ级木的种子及15号内蒙古红花尔基的种子不适合在付家林场地区生长。在今后的造林工作中应尽量选用当地种子园生产的种子,其次选用母树林Ⅰ级或Ⅱ级木生产的种子,绝不能选用母树林Ⅲ级木生产的种子。通过多年观察表明,红花尔基种源不适合在付家林杨地区造林,在造林时不宜选择。
参考文献
[1]冯林.樟子松种子区划[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85(1):25-33.
[2]刘桂丰,杨书文,夏德安,等.樟子松种源试验的研究(I):种子及其幼苗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18(8):34-39.
[3]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二十卷二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4]宋朝枢,徐荣章,张清华.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5]刘新田,张宝财,杜小光,等.樟子松不同产地优树差异及对种子园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1,19(5):115-120.
[6]刘桂丰,杨书文,杨传平,等.樟子松种源试验的研究:遗传稳定性测定及最佳种源选择[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1,19(2):17-23.
[7]刘桂丰,杨书文,夏德安,等.樟子松种源试验的研究(III):地理变异规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1,19(5):96-102.
[8]庞志慧,王伟.樟子松种源试验[J].辽宁林业科技,1994(3/4):22-24.
[9]徐树堂,宋晓东,王凤林,等.樟子松种源选择试验[J].辽宁林业科技,1997(4):8-12.
[10]冯政夫,李和,韩玉生,等.优良樟子松种源引种试验初报[J].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1999,9(3):41-43.
[11]赵晓明,徐树堂,任敬忠,等.科尔沁沙地樟子松种源试验研究[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1(3):44-49.
[12]刘桂丰,褚延广,时玉龙,等.17年生帽儿山地区樟子松种源试验[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4):1-3.
[13]肖杰,李广玉,赵勇,等.樟子松种源家系苗木高生长变异规律研究[J].林业科技,2004,29(3):1-4.
[14]王全波,李朝毅,宋纯彦,等.樟子松5个天然种源子代苗期遗传变异分析[J].林业科技,2007,32(5):7-8.
[15]王殿金,徐树堂,宋晓东,等.樟子松沙地种源试验[J].防护林科技,2008,83(2)9-11.
作者:周宏 单位:辽宁省国有昌图县付家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