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如何构建学习情景设计与学习资源环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为促进传统课堂与在线教学的有效融合,文章对混合式教学中学习情景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环境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设计教学情景,构建生态学习资源,进行混合式教学尝试。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学习情景;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数字化的经济社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已影响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技术让教育信息化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2016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1]。”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席卷全球,网络教学平台、MOOC、SPOC等新技术新手段,让教育网络化、泛在化。然而,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以MOOC为例,发展已超过10年,每个MOOC平台都有丰富的资源,但高辍课率为MOOC的发展泼了一盆冷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信息学院副院长焦建利也以一个慕课学习者和观察者的身份,在各类慕课平台上“混迹”了十年,他辍学的课程多达146门[2]。SPOC是基于传统课堂和在线学习的一种混合式教学,是继承和超越MOOC的校本化实践[3-4]。SPOC缩小了在线课程受众群体,更加专注于在校学生的学习,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起来。本研究尝试通过设计学习情景,构建合适的学习资源环境,更有效地促进传统课堂与在线教学的融合,促进混合式教学的发展。
1混合式教学概念
与混合式教学最为相近的是混合式学习(BlendingLearning),二者的概念上有何不同呢?国内外学者在进行混合式教学研究时,都给出了具体的表述。以余胜泉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混合式教学和混合式学习概念上是一致的[5]。Singh认为混合式学习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混合式学习的目标是学习效果的最优化[6]。李逢庆认为,混合式教学是指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媒体技术,提供与适当的学习环境相契合的资源和活动,让适当的学生形成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7]。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是主导地位,但学生是主体,在混合式教学中,让学生感到舒适的学习情景,和与之匹配的学习资源是学生混合式学习的基本保障。所以,设计一个合适的学习情景,构建生态化的学习资源在混合式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2沉浸式学习情景设计
学习的效率要想高,必须进入“状态”,大家日常所形容的“状态”其实就是学习情景,学习者一旦能够进入真实生动的学习情景,学习就会有趣起来,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2.1利用VR(虚拟现实)或AR(增强现实)技术让学习者身临其境。
VR/AR技术创造出的学习情景,给人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在感知中认知。利用VR/AR技术进行的教育将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构建知识紧密融合在一起,是一种无技术痕迹的教育,真正体现了技术为教育服务的思想[8]。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李小平等人在2017年8月份现代教育技术期刊中的《AR/VR学习情境设计问题的研究》文章中,对AR/VR学习情境的特性进行了分析,从用户、资源、技术及服务四个维度构建了AR/VR学习情境设计模型[8]。
2.2设定基于真实生活的模拟工作任务情景。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任务刺激,很难长时间保持学习热情,也很难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在设定学习任务情景时,要根据真实的生活工作背景,让学习者在完成虚拟任务时,能身临其境,主动探索,寻找最优解决办法,最终使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另外,设定任务的难易度要注意把握好“度”,只有学习者的技能和任务的挑战难度达到一个均衡值时,学习者才能真正沉浸入任务,达到最佳的体验状态。
3学习资源环境构建
学习资源是混合式学习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习资源变得海量,为了不使学习者淹没在海量的学习资源中,要求海量的资源必须有序的,且能够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要的。混合式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提前给出合适的学习资源,要求资源不仅仅只是离散的电子化信息,要有一定的语义聚合性。学习资源应该是有针对性,有效的,是生态的,为达到学习目标服务的,具体来说应具备如下特征:
3.1海量但有序
混合式学习中的在线学习应是随时随地的学习,对于学习资源来说,也应该随时随地的获取。这就要求,学习资源首先要足够的丰富,其次,学习资源要有序易于获得。
3.2个性化
学习者在根据自己的实际问题查找资源时,在海量的学习资源中可能如大海捞针,这就要求资源建设和组织,需要考虑到群体个性化的定制。
3.3语义聚合性
在线学习中学习资源是以知识元为单位存放的,但这些知识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会根据相应的课程、专业及学科体系,互相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知识网络。语义聚合性使数据元以知识结构呈现在学习者面前。
3.4知识元的颗粒度适中
混合式学习时,学习者往往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随时学习,学习者很难在短时间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习资源的颗粒度要小一些,要有一点的弹性和选择性,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时间,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知识元。
3.5生态性
生态系统要求系统动态和平衡发展。学习者要想解决现实问题,必须有相应的个性化资源,且资源要有实效性,要求解决问题用最少的资源。进化是指事物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交互,自身不断发展、变化并适应环境。学习资源进化是指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为了满足学习者的各种动态、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而进行的自身内容和结构的完善和调整,以不断适应外界变化学习环境[9]。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案例
4.1案例背景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通常是在大一开设的,通过调研,该门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2)师生交流缺失;(3)学生学习兴趣低。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利用泛雅SPOC教学平台,对该课程中一个具体学习任务进行学习情景设计和学习资源构建,实现混合式教学。
4.2学习情景设计
设计学习任务,将课程中的WORD和EXCEL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并创设学习情景如下:课前,个人简历制作任务,学生接到任务后,模拟毕业找工作时自己制作简历的情景,尽可能把自己的简历做的美观大方,通过查找资源,学习WORD中表格相关知识,同时搜集素材,进行美化。课中,成立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推选出一个最好的简历作品,然后要求每个小组分别对其它小组的作品评分。评分结果现场导入EXCEL表格中,然后要求学生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平均分,计算最终结果。教师统计每个小组计算结果所需要的时间,给出相应的分数。最后教师结合简历作品的分数和EXCEL计算的分数评出优秀小组,给与鼓励。在这个学习环节中,学生沉浸在团队合作共赢的乐趣中,教师在组织教材过程中很自然的把案例中所用的主要知识传达给学生。这种浸入式的学习情景的构建,使学生心理上易于接受的同时技能也得到了提高。课后,设计类似练习题,并给出激励措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4.3学习资源构建
围绕着学习情景中需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资源。本案例利用泛雅SPOC平台为学生提供OFFICE中涉及WORD表格和案例中用到的EXCEL函数的相关资源,资源有PPT、富文本讲义、短视频、案例视频等。这些资源是丰富多样的,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但这些资源在泛雅SPOC平台中的组织方式要符合以下原则:(1)这些资源的设计不能是简单的罗列,使用问题导向的方法,设计一些测试题,测试题后面紧跟相应的学习资源。(2)在设计测试题时,可以和学生专业结合,进行个性化定制,选择和专业相结合的测试题。(3)短视频的设计长度要适中,可以参考微课的标准。(4)所有的资源针对教学目标应都是有效的,是生态化,学生查看最少的资源能够解决目标问题。
4.4应用效果反馈
为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式教学应用效果,在经过一个学期后,针对学生对学习情景、学习资源和学习效果的满意度设计了调查问卷,共有91人参与了此次调查,有效问卷为89个。学习情景满意度达到99%,学习资源的满意度达到96%,教学效果满意度达到96%。100%的学生认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57%的同学认为学习情景对学习效果影响更大。通过结果反馈,可以看出学习情景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合理构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混合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较大。
5总结
混合式教学已冲在教学改革的前面,本文对混合式教学中学习情景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环境的构建提出了一些见解,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案例,结合日常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教学情景,构建生态学习资源,进行混合式教学尝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总之,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但也逼迫教学改革必须进行,混合式教学为现代教育带来了生机,但也充满着挑战,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Z2):2-3.
[2]张盖伦.慕课十年,一场教育界的“辛亥革命.科技日报,2017-11-23.
[4]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从MOOC到SPOC: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28-34.
[5]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7]李逢庆,LIFeng-qing.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9):18-24.
[8]李小平,陈建珍,赵丰年,张琳,张国罡.AR/VR学习情境设计问题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8),12-17.
[9]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7(6):7-18.
作者:袁浩 毛颖颖 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