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差异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指标的选取是数据分析的关键。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经验、参考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选取8个指标因子,构建起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指标覆盖经济社会、资源与生态环境三大块。具体指标如下:①地区生产总值X1(亿元);②年末常住人口X2(万人);③固定资产投资X3(亿元);④人均水资源量X4(m3/人);⑤人均土地资源X5(亩/人);⑥生态脆弱性评价X6;⑦生态重要性评价X7;⑧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X8。文中所采用的数据来自2013年《福建省统计年鉴》与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数据。
2结果与分析
以福建省的各县级行政单位为基本单元,对全省84个县级行政单位(不含金门县)的数据按照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运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得出KMO检验值为:0.802>0.8,表明适合主成分分析。根据特征值>0和累计贡献率≥85%,得出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表1),由表1可知,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6.893%,已大于85%,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的因子,可以充分体现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状况,故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主成分为4个。对各评价单元的主成分因子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福建省各县级行政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值,并结合ArcGIS软件进行空间表达。从总体上看,沿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于内陆地区,但沿海地区内部差异较大,其中,厦漳泉地区以及福州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具体来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较高的县(市、区)有: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新罗区、思明区、湖里区、延平区、福安市、涵江区、仙游县等,这些地区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综合实力较强,有一定的经济一体化基础条件,是人口和经济密集区,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子,随着福建省经济的持续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应对以及处理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人口和自然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资源环境承载力,这些地区是全省人口主要聚集区,同时也是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以及生态环境承载水平较好的地区,但同时也存在着后备土地资源不多、水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较低的县(市、区),如:松溪县、政和县、光泽县、清流县、将乐县、古田县、屏南县、长泰县、永泰县等,这些地区大多位于西部地区,其中有些地区具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有的是以提供生态服务为主,大多在保障全省生态安全、维护生态多样性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生态重要性等级较高,同时其生态环境也比较脆弱,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3结语
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越来越成为影响各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1)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选取覆盖经济社会、资源与生态环境三大块的指标,对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既克服了评价方法的主观性,又考虑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现状。
(2)从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可以得出,沿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上大于内陆地区,但沿海地区内部差异较大。沿海地区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合理利用并维持较好的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利用相协调;而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整体较低于东部沿海,这些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较脆弱,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不适合大规模高强度开发,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充分挖掘资源环境潜力,维护好生态环境安全。
(3)为了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县(区、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努力提高资源与环境利用效率,提倡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不仅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资源和环境指标,增加对资源保护和环境利用的投入;其次,要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为此,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最后,要因地制宜、合理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最优措施,福建省内部各地区发展阶段、发展目标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各区域要采取恰当的策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又要着眼于整体,加强区域间分工与协作。(本文来自于《绿色科技》杂志。《绿色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李庆贺伍博炜曾月娥王佳韡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