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经济管理研究范文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经济管理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经济管理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摘要]自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目标提出以来,我国着手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现代化改革。推动农业经济管理趋向现代化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但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规定助力、体制改革成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农业经济管理仍面临经济管理体制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安排合理性缺乏、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等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及相应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不断丰富乡村经济理论研究,为实现乡村振兴及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仅会影响社会经济总量,也会对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党的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利用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1]。目前,我国适逢经济转型重大关口,传统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要求,急需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加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求农村经济实现信息化、高效化管理,并不断推进城乡耦合发展。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实现创新发展,就要结合当前实际状况,充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走向科学化发展道路。

1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1制度规定助力

自新农村建设意见及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农业经济总量显著提高,经济管理水平迫切需要提升。在此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2018年9月出台《财政部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紧随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领衔农业农村部、发改委等颁布《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的指导意见》[2]。诸多政策均对农业经济管理做出了重要指示,旨在为农业经营管理明晰发展目标,并不断跟随社会脚步完善管理体系。在制度规定助力下,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已初步形成管理架构,但由于时间尚短,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并未完善。

1.2体制改革成效

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体制中占据重要地位,伴随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市场经济逐渐与农业经济管理互相融合并初步取得成效。具体而言,我国政府针对“三农”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并不断出台公正的扶持政策,促使农民群众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收入,显著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3],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土地资源开发,推动农业经济整体向前发展。与此同时,在政府推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经营模式下,农户逐渐与农业企业建立完善的合同制度,让农民以订单形式进行生产。如此,充分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基础收入,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民的生产信心。此外,政府部门相继出台的各项农业补贴政策以及取消农业税费等,有效降低了农民群众负担,促使农村经济呈现跨域式发展态势[4]。

1.3信息技术初步应用

信息技术纵深发展态势下,与其他产业逐步融合,并与农业产生些许关联。目前,在我国南部农业发达地区,例如,浙江、江苏等地已着手建立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系统。信息产业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趋向规范化,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但截至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农业经济管理仅用于小规模农户,大型农企或承包商并未完全融入信息化,而小规模农户种植形式并不适宜投入资金加强信息管理,导致信息流通及农业信息发展并不畅通。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初步应用虽然给大型种植户、养殖户带来了经济管理便利,但是小规模农户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仍然是当前地方农业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经济管理体制发展滞后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发展滞后是阻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目前,虽然部分农村地区在政策指引下现代化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经济管理方面仍在沿用传统人工管理方式,从而导致经济管理效率低、准确度低,难以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地区经济规模相对较低,农业经济尚未结合乡村振兴规模化发展理念布局。整体来看,多数地区仍处于小农经济,农业机械化水平尚无法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水平相比,这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而言有不利影响。此外,在城镇化不断推进下,部分农村地区人口开始向城市流动,农村劳动力出现缺口,部分具有经济管理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更愿意到城镇发展,这致使农业经济管理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2产业结构安排合理性缺乏

依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仍多以小农户生产作为主要方式,区域种植业及畜牧业头雁式企业相对匮乏,农业企业及农户利益联结不够充分,农业产业结构安排合理性相对匮乏。根据农户家庭性收入表现来看,种植业仍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他方面经济收入占比相对较低。由此说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仍以作物种植为发展主题,畜牧业所占总量相对较低、规模相对较小,很难使农户达到新农村建设下的经济效益目标。在此背景下,农户可能会无法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使得经济管理水平较低,这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目标严重不符。

2.3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整体较低,对社会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认知,尚未正确认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部分农村管理人员不能及时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致使农业经济管理效率较低,且部分农村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并不具备农村经济管理能力,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加之农民接受新事物能力相对较低,操作机械水平相对较低,严重阻碍了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提升建议

3.1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要想切实提升农业经济管理质量,则需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趋向完善化发展。制度是保证工作水平的一大要素,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可有效保障农业工作效率及质量。基于此,我国农业农村部及地方农业部门应以乡村振兴作为战略立足点,在融合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下优化当前经济管理体制,以此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需求。就生产管理方面而言,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化、现代化高效管理,并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平台,依据市场实际需求开展组织种植生产,避免出现供求不匹配的问题而造成产品冗余;就加工管理方面而言,应着手改善传统粗放加工方式,应用现代化技术对农产品进行精加工,以提升农产品基础价值;就经营管理方面而言,地方农业企业应改革发展思维,转化经营方式,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

3.2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要想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则需对农业领域持续进行科学创新,这是推动农业经济管理趋向便利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具体而言,应从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农业领域创新3个方面着手。一是地方政府部门应提升对农业基建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产水平。同时,要对农田基建进行优化,予以农户机械购置补贴,以推进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二是农户需转移农业发展重心,将农产品质量提升作为核心发展目标,形成新农村特色农业产业。三是依据实际发展情况加强产学研联合发展,提升农业领域的各项创新水平。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只有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3.3建立农业经济管理高水平团队

人才是实现高效管理的第一要素,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来说亦是如此。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中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农业经济管理质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建立农业经济管理高水平团队,有效提升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管理层人员,应定期开展培养新理念,促使管理层具有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对先进的管理方式具有深入认知;对于技术骨干人员,应开展培训或赴外学习,且在此过程中,要让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基层,更加了解农业工作任务特征,如此才能与现实契合,继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此外,需将各项农村管理人员的工作与薪资相互结合起来,以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促使其尽心尽力为农业经济管理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范昕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8(9):70-73.

[2]高子舒.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9(7):33-34.

[3]马增林,王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企业管理规范化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8(3):123-126.

[4]唐晓旺,张翼飞.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创新的思路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8(12):47-52.

作者:高见 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