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农村建设下景观设计教学探讨范文

新农村建设下景观设计教学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农村建设下景观设计教学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农村建设下景观设计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新农村改革、乡村环境治理以及乡村环境重塑等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相关专业人士,都应该发扬地域文化特色,保障地域文化的纯粹性,在专题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中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开创新的教学路径,采取乡土元素结合地域文化的设计手法,做到教学结合实际、课堂结合场地、传承结合创新。

关键词:地域文化;乡土元素;景观设计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针对这一目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一、教学结合实际

大学生对景观设计的关注点集中于城市内部、国际化,往往忽视了本国的国情,忽视了真正需要关注的农村。专业教师应该拓展学生的关注面,引导学生将设计结合国情实际,关注民生问题。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有部分村庄建设缺少统一规划,村庄以村民自发建设为主,景观建设杂乱无章、风格各异;再加上乡村建设城市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没有互相结合,导致从事管理与乡村建设的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部分村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审美意识薄弱,农村建设千篇一律。乡村景观这应既能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又能保留中华民族信仰的基础,保留当地的地域特色,加强传统文化的体现。为了使教学结合实际,在2016年专题景观设计课程的命题中,笔者以“乡土景观”为主命题,针对如何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如何使乡土文化能永久延续,如何合理使用乡土植物和乡土材料,如何充分协调乡土景观与整体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景观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创新。

二、课堂结合场地

闭门造车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也必须从课堂走出去,到设计场地进行考察和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在专题景观设计课程中,将专题定为“乡土景观”,设计场地设定在株洲市郊区的两个村(白关村和王家洲村),学生从学校到达项目地不到1小时车程。之所以选择两个不同方向和位置上的场地,是为了让学生能接触不同的场地现状,在不同的场地环境中找寻不同的设计元素,发掘每个地域的固有的乡土特色。以原村委会的场地和周边空地为设计范围,留出场地内的必要空间,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必备公共服务设施(村委会、小学、文化宣传栏、幼托、养老院、活动中心、卫生所、垃圾中转站、公厕等)和基础设施(道路广场、给排水、配电箱、燃气站、灌溉渠坝等),打造一个符合现代化功能需求的乡村社区综合体,打造一个满足当地居民内心归属的乡土景观综合体。

三、传承结合创新

1.传承———地域文化乡土元素的提取

齐康教授曾经说过:“新的风格来自山水自然,来自民居采风,来自历史寓意的物化,来自功能的需求,将人文、自然结合,一种再造的自然,形成时代气息与浓郁的乡土风格相结合的地方建筑。”乡土景观设计可以从一些环境中生活场景中提取设计元素,可以从自然山水、地貌、古镇、园林等较大的环境中去提炼,也可以在细微的生活场景中获取。如果能将自然景观的元素融入乡村景观,可以使人们的日常居住环境变得更加宜人。传统古村镇建筑物体现了当地人的传统价值观、审美观和当地的经济文化地域特色,可以追本溯源,提取相应的空间形态与营造手法。庭院作为小环境,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灵魂,这里充满故事,充斥着各种生活场景,如晒谷、宴客、游戏、乘凉等。庭院空间既满足了自然人的需要,又为社会的人提供了劳作、交往、聚会、娱乐和安全等多种需求的保证。在新技术时代庭院的功能越来越弱化,再加上人口增加,人均空间使用面积越来越小,设计师将传统的庭院环境搬到了景观设计中,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慰藉。除了上述环境,地域文化和乡土元素还涉及生活、生产、民居艺术、民间传统等基本生活要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艺术形式。而这些最原生态、最质朴的设计元素,如绘画、舞蹈、音乐、戏曲、著作、民间传说、民间艺术等,其本身就是对生活的概括与提炼,可以直接利用。

2.创新———重构地域文化重塑乡土景观

在国家政策和城乡统筹建设的背景下,从社会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了解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人群———农民,从他们的环境需求和内心的归属需求来看,新农村建设并非极端的城镇化或极端的现代景观化。重构地域文化、重塑乡土景观才是乡土景观设计的合理辩证之法。针对各地区的乡村进行乡土景观适应乡土环境的途径和方式研究,总结出各地区新农村乡土景观的设计理论,使自然环境和谐融洽,满足现代功能需求,营造乡土田园风光和传统乡土景观;提出乡土景观设计应遵循整体性、保护性、地域性、可持续发展以及因地制宜的原则;概括了乡土材料质感的萃取,乡土植物的应用,地域色彩、传统景观符号和传统农业生产元素的借鉴,自然线条的使用,宜人空间尺度的营造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手法。最终将这些设计理论、原则和方法应用到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设计实践当中。在重构地域文化重塑乡土景观的过程中,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积极挖掘和使用乡土景观的核心元素。一方面能够积极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乡村建设环境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植根于地域文化,健全乡土景观体系,增强农民的记忆归属感。

四、结语

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都要做到教学结合实际、课堂结合场地、传承结合创新,在教授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面对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专题景观设计教师应在课程中尝试多途径、多角度教学,设定不同角度的专题。通过专题的设定,培养学生对专题概念的正确理解,引导学生针对专题要求寻找设计元素,通过创新手法提炼、组合元素,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专题景观设计课程如何有意识地将乡土元素、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如何平衡教学场地的转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鹏磊.乡土景观在河南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

[2]王永晶.浙江新农村乡土景观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2.

作者:彭玥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