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农村建设对策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色的一个伟大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简要的分析我国农村存在的一些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秉着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简明扼要的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比较中肯的建议。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例如,农村生活污染日益严重、农村企业污染频发、水土流失不断发生等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影响着人民生活质量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治理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提上日程,努力找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办法。
一、发展生态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建设生态农村,必须发展生态农业,这也是实现循环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面积大,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展现的特点自然就不同,因此应充分考虑到我国农村区域特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在我国农业区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二)循环经济要求遵循自然生态法则,把高新技术作为基础,以“绿色”为导向来发展经济,因而具有更好地协调经济、环境与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是一种更好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农村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农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二、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
(一)完善村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乡镇街道配置垃圾箱,组织环卫队,并制定责任制每个人负责的区域,不仅要维持街道的清洁,同时还要负责垃圾箱的维护。(二)完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有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要建设高品质的村民活动中心,例如:翻新居民活动中心,配备现代化的健身器材;成立棋牌室、图书馆等,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
三、优化土地空间开发,科学规划布局
(一)新农村土地的开发利用,必须处理好“三大空间”的格局关系,即农业的生产空间、人们的生活空间、良性的生态空间。(二)优化土地空间的开发,科学规划布局,可以保证新农村农民获得舒适的生活空间,同时能够保证生态农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四、增强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国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让农民平等的享有教育资源。在教育过程中,要增强对生态文明的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体验教育,让学生们深入农村感受农村环境,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操。(二)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培养农民高尚的道德品质。在生态意识宣传中。我们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图书等载体,来宣传生态文明,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改变农民传统观念。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生态村评比活动,提高农民进行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更直接的让农民接触生态文明。
五、完善环境立法,依法治理环境,适度加大违法惩罚力度
(一)要加大立法力度。我们应进一步的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纳入到环境法中,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明确的法律规定。(二)要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对于农村污染环境的行为,要加大惩罚力度,不单单是勒令整治,要从经济和政策上对其进行处罚,加大其污染环境的成本。
六、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政绩考察方式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不能照搬照抄他国或其他地区的模式。各级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从大局出发,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向。(二)政府要转变传统的政治考核制度。随着对环境的重视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绿色GDP的概念应运而生。政府要用绿色GDP来衡量官员的政绩,把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新的合理的政绩考核方式。总之,我们要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的统一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中。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农村经济的增长,还要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村社会保障的完善、农村教育资源的扩充,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作者:李佳荣 单位: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