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范文

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摘要: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但政府、企业和农户提高农民素质的动力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提高农民素质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建设的需要。同时,高校图书馆具有提高农民素质的资源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借助调查,确定工作重点;注重教育供给与需求匹配问题;优化“三生教育”模式;创新“三生教育”方式;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等,提高农民素质,进而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三生教育”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目标是把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素质是重中之重。如何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提高农民素质中的作用,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颇具研究价值。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的新要求

(一)科技文化素质要高。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求,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发展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加要素投入量;二是提高要素产出率。要素的有限性决定了第一条途径的不可持续性。提高要素产出率需要借助科学技术突破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同时,现代农业必须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这也需要新技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植入。因此,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否则,新农村建设将面临“动力不足”问题。

(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要强。古人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因此,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生活宽裕要以收入增长为后盾。收入增长的速度和幅度取决于农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一是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包括对零碎耕地种植作物的类型选择、不同地块投入劳动力和资金的数量、时间等的优化配置。二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已超过农业收入而居首位。赚取工资性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因此,农民应能对家庭劳动力资源在农业与工商服务业间进行优化配置,包括对农闲时间的优化利用,以广开收入来源渠道。三是其他资本的优化配置能力。农民除了拥有耕地和劳动力之外,还有生产资料、资金等,如何在种养加各个环节合理配置上述资源、如何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分配资金等都与增加农民收入密切相关。

(三)思想道德素质要良。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和精神动力。乡风文明要求农民讲究“仁义礼智信”。即邻里之间能和谐相处;当别人有难时“该出手时就出手”;人与人之间相敬如宾;能明辨是非,趋利避害;言必信,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凝聚“人气”,并生成精神动力。但上述要求都需要农民尽义务、担责任,因此,需要农民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生产与生活习惯要健康、文明。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其目的是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生产、生活环境,将农村建成绿色化、美丽化、洁净化的宜居环境。这就要求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在生产方面,不能在庭院放养禽畜;不能在村庄公路上利用过往车辆碾压采收稻谷、豆类作物等。在生活方面,不能违背村庄统一建设规划,乱建住宅、禽舍等;不能到处乱扔垃圾等。

(五)民主法律素质要强化。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管理民主要求农民具有较强的守法意识、维权意识、参与意识和民主监督意识。这就需要农民熟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具有较高的民主法律素质。

二、各类主体提高农民素质的动力不足

提高农民素质的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和农户。

(一)政府的动力不足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战略产业。农业兴则国兴,农业强则国强。农业发展问题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民素质是我国政府“安邦治国平天下”的治本之举。从理论上讲,政府具有提高农民素质的强大动力。从实际层面讲,一是农民数量多,居住分散,个体素质差异大,政府难以找到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二是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的投资数额巨大,政府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投资需求;三是提高农民素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存在“前人载树,后人乘凉”现象。因此,本质上讲,很少有政府管理部门“铁心”干这项工作。

(二)企业的动力不足企业通过其企业文化、行为理念、产品等,对提高农民素质发挥作用。龙头企业将农户纳入其生产经营系统,对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企业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生产经营组织,其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利润获取而展开的。如果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增加其收益,则其动力十足;反之则反。事实上,提高农民素质是一把“双刃剑”,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有利于增加龙头企业的利润;提高农民的维权能力,则可能会阻碍龙头企业利润的获取;帮助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则与企业的利润获取没有直接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要求的多样性强,各种素质与企业利润获取目标的兼容性差,使得企业提高农民素质的动力不足。

(三)农户自身的动力不足投入最小、产出最大化是任何经济主体决策的基本原则。农户是一个最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其生产决策遵循的是家庭经营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原则。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条件(包括气候条件)的高度依赖性,使得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农业经营的风险更大。因此,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还要遵循风险最小化原则。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户家庭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当然也遵循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包括风险成本)原则。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的新要求中,有些素质提高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贡献小,成本反而高;有些从长远看,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但短期收益不明显。因此,农户对提高上述相关素质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农村现有劳动力大部分是妇女、老人,她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弱,对新事物的敏感度较低;她们中大部分家庭有外出打工者,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小,对农业经营的兴趣不是很大;她们中大部分人认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一靠“风调雨顺”,二靠政通人和,三靠经验积累。从而使农户提高其内部成员素质的动力不足。

三、高校图书馆提高农民素质的可行性

(一)服务地方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建设的需要。提高农民素质不仅有利于拓展高校服务社会的范围,强化其社会服务功能,而且有利于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领域;通过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可以锻炼和提高高校图书馆专业学科馆员队伍的素质;可以强化高校图书馆在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中的作用[1]。

(二)高校图书馆具有提高农民素质的资源优势。一是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储备;二是拥有专业的人才队伍;三是拥有电脑、网络等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四是具有多元化的服务功能[2]。

(三)高校图书馆具有资源整合优势。一是高校图书馆具有整合读者资源的主观优势。第一,高校教师中部分人关注“三农”问题,具有提高农民素质的意愿,同时,这些人还想借此机会了解农村相关问题;第二,高校部分教师从事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他们需要了解农民的技术需求,更想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实现自身价值;第三,学生读者中大部分来源于农村,具有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的强大动力;来自城市的学生也想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机会,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问题,同时锻炼自己。这为高校图书馆整合读者资源创造了良好的主观条件。二是高校图书馆具有整合读者资源的客观优势。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会同学校人事处、科研处,出台相应的政策,在教师职称评审、科研成果认定等方面考虑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问题,以促使教师积极服务于提高农民素质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学生处、教务处协商,要求学生参与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对参与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学分等,从而使学生根据客观要求,选择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三是高校图书馆具有整合外部资源的优势。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类学术论坛,邀请当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参与论坛,宣传其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做法等,增进他们的理解,获取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学校及主管领导的社会资本,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四)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能得到学校的支持。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的馆藏资源,以及所拥有的员工和读者群服务于地方新农村建设,不仅能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价值,而且能锻炼员工,推广教师的科研成果;不仅使教师对农业相关问题的研究更接“地气”,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见,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层次。因此,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易于得到学校的支持。

四、高校图书馆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点是推行“三生教育”,即对农民进行生产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态教育。通过生产教育使农民掌握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等;通过生活教育使农民能统筹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通过生态教育使农民能协调好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人口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高校图书馆应采取以下措施,以提高农民的素质。

(一)借助调查,确定工作重点。高校图书馆应组织师生深入农村或借助网络,调查了解农民的素质及其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差距,确定“三生教育”的重点,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二)把握农民对“三生教育”的兴趣点,注重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匹配问题。“三生教育”的内容、方式、时间等供给要素能否与农民的需求相匹配,是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提高农民素质,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作用的关键。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充分了解农民对“三生教育”的需求及其兴趣点,并依据其需求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供给方案设计。

(三)优化“三生教育”模式。高校图书馆提高农民素质的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模式展开。选择合适的模式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三农的模式主要有:网络基础服务模式、成立对外服务部门模式、业务扶持模式、依托联盟模式和对口服务模式等[3]。上述各种模式均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与条件。高校图书馆在采取具体行动之前,应根据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偏差,农民对“三生教育”的兴趣点,以及上述模式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等,选择适当的模式,并保持其动态优化,才能保证“三生教育”活动的“顾客满意度”,进而为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农户“双赢”奠定需求基础。

(四)不断创新“三生教育”的方式。“三生教育”的方式既要有利于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又要能适应农民的需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三生教育”。如科技教育可以采用现场培训的方式;法制教育可以采用类似法律大讲堂的方式;文化娱乐教育可以编导小品,现演现播;生态教育可以播放视屏等[4]。

(五)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请进来”一是指高校图书馆通过为农民提供文献借阅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举办系列读者活动等[5],方便和吸引农民走进图书馆;二是请农民进图书馆为师生做报告,让师生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了解新农村建设对技术、信息和知识的需求,从而强化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参与主体的动力,并增强服务的针对性。“走出去”是指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及读者,带着农民需要的技术、信息、知识等,主动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上门服务”。如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现场指导农村图书馆建设、管理工作;教师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学生可以带着文艺节目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等。从长远来看,强化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功能,必须重视“走出去”这种形式。

参考文献:

[1]李湘鸿.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拓展[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4):77-79.

[2]吴浪.新农村建设下农业高校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功能探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1):81-84.

[3]马彦格,范缜修,李晓辉.新农村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职能[J].图书馆学刊,2012(2):65-67.

[4]石洁灵.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方法与途径[J].图书馆学刊,2010(4):83-85.

[5]于祥凤.试论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J].图书馆研究,2014(3):99-101.

作者:折振琴 单位:延安大学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