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创新发展研究范文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创新发展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创新发展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近年来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势头如雨后春笋般,合作社建设力度日益增强。但是在畜牧业合作社发展中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以黄南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合作社发展模式为例,对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中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型;畜牧业;合作社;创新性

近年来,青海省政府实施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战略,各地加大畜牧业合作社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成功探索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拉格日”“梅陇”“佐龙”“织合赛”等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如何进一步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并将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生态、社会价值整合起来,在关注经济、生态、社会目标的过程中,全面系统地组织牧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通过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加牧民收入,形成一个经济高效安全的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保证畜牧业长足发展,已经成为青海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以黄南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合作社发展模式为例,研究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积极推进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拉格日”模式的特征

拉格日村通过组建牧业合作社,推动了对现有牧业资源的重组,推行了合作制、分组式生产经营方式,努力实现草畜平衡,切实减轻草场压力,尽力优化畜群结构,逐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牧民收入,提高了牧民群众推动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

(一)合作社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性体现:

由示范带动到牧民积极广泛参与拉格日村是国定贫困牧业村,2010年人均纯收入为2512元。2011年县政府依据省政府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战略,将拉格日村确定为县级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示范村,组建了牧业合作社,吸纳入社户3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0.6%,入社217人,占全村总人数的26.3%,入社夏季草场0.6万亩、牦牛74头,成功迈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的第一步。合作社通过一个阶段的发展,提高了牧民群众对合作社作用的认识,逐步解除了牧户的后顾之忧,充分带动了牧户入社的积极性,创造了牧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合作社生产经营逐步走上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经济效益开始显现,激发了牧民群众推进合作社发展的动力。截止2016年底,入社牧户已达到762户,占全村总牧户的92.47%。入社人数达到762人,占全村总人数的93.10%。

(二)合作社经营方式的创新性尝试:

改变传统牧业资源利用管理方式牧业合作社为了全面推动生产经营活动,加大了对现有牧业资源的重组,推行了合作制、分组式生产经营方式,把合作社分为天然草场放牧组、良种牦牛繁育组、藏羊标准化养殖组,商业经营组等4个生产经营小组,统一实行轮牧、配种、育肥、加工、销售和分群养殖的生产经营运行模式。逐步推动“三产拉动型”“联合生产型”的新型发展方式,使草场、牲畜、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得到了优化重组,合理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畜牧业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截止2016年底,累计整合草场面积达8.82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93.8%;牲畜入股5264人头只,占全村存栏牛羊总数的93.2%,入股资金达2381.7万元。

(三)合作社运营中对草场生态的关照:

整合相关政策与技术资源,实现草畜平衡在牧业合作社建设中把草原生态保护作为首要任务,结合“三江源”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退牧还草、设施畜牧业建设等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大力推行以草定畜的牧业生产方式,及时调整畜群结构,加大非生产畜种淘汰力度,努力实现草畜平衡,切实减轻草场压力,使超载过牧的草场得以休养生息。截至目前,已实行禁牧草场面积达到4.46万亩,草畜平衡面积7.22万亩,年均减畜1109只羊单位,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业生产经营的双赢。

(四)合作社对放牧方式的探索:

因地制宜,因畜而定通过推行牲畜分类组群放牧方式,不断完善“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推进转变了增长方式,促进畜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的转变,使得拉格日合作社的畜群结构得到调整,优良畜种比例和牛羊出栏率不断提高,到2016年末,合作社优良种畜比例达到70%,母畜比例达到65%,仔畜繁活率达到85%,牛羊出栏率达到54%。

(五)合作社经营带给牧民的实惠:

提升了其创业能力通过牧业合作社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了牧民群众推动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2014年,各类资金投入已达1069.5万元,2016年仅入股资金达到了2381.7万元,极大地支持了合作社发展,激发了牧民创办产业干实事的热情,出现一批畜产品加工交易、牛羊育肥、饲草料种植、停车场、民族服饰加工厂等社办实体经济,合作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2016年,合作社创收948.5万元,比上年增加424.3万元;人均收入12447元,比上年增加3697元;提取公积金94.85万元后,年度分红总额达394.87万元,人均分红5182元。

二、影响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拉格日合作社极大的推动了地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合作社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单一,集约化程度低,草畜矛盾较大,生产要素优化重组速度缓慢等等。

(一)合作社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尚未实现

拉格日合作社建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牧民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管理落后,生产方式粗放,尚未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靠天养畜的方式依然存在,特别是生产要素优化重组速度缓慢,集约化程度低,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畜牧产品加工技术落后,产品开发加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精深加工产品数量不多,畜产品尚未形成品牌效应。部分畜产品开发对市场需求、产品销路等考虑准备不足,存在盲目跟风扩大生产规模的现象,产品生产一直处于亏损经营状态,加大了合作社运行的市场风险,甚至有些生产经营项目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有名无实,畜牧产品生产经营带动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作用不大。

(二)牧业合作社草畜平衡、畜种改良问题依然严峻

在牧业合作社建立初期,一部分牧民片面追求短期的生产、经济效益,超载放牧,草畜平衡问题十分突出。拉格日村草场退化严重,草场毒杂草、鼠害、病虫害时常发生,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减少了牧民收入。特别是人工草料基地建设滞后,草料种植面积偏小,冬季饲草饲料储备难度大,一般过冬储备的饲草料从外地购买,这大大增加了畜牧业生产成本,影响了生产经营效益。同时,畜种改良、畜种结构调整速度缓慢,合作社董事会成员、入社大户对畜种改良、畜种结构调整思想认识不一致,从而导致畜种改良、畜种结构调整方案难以推行,严重影响了产业布局、科学化生产经营。

(三)牧业合作社经济运行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通过畜牧资源整合,现有资源得到了合理、集中使用,目前拉格日合作社牧户入社率、牲畜入社率、草场面积入社率均达到了90%以上,生产经营体系初步建立,实现了畜牧业资源统一调配。但缺乏有效管理,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核心管理层整体能力较弱,合作社民主管理、财务管理、培训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不健全,运行机制不规范,缺乏有知识、懂管理、善经营、有威信的、牧民群众比较信任的合作社管理人员,有些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不善于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家底不清,尤其缺少牧业发展技术人员。甚至有些高龄“干部”有“等、靠、要”的思想,合作社发展动力不足,尚未有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条件不成熟,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合作社还不具有辐射带动能力,难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

(四)牧业合作社投融资渠道狭窄

拉格日合作社缺乏发展资金和技术,畜牧产品开发步伐缓慢,从事畜牧产品生产经营加工型企业普遍处于“规模小、实力弱、精深加工能力不强,水平低”的状态。畜牧产业化生产经营的难度大,生产有机、绿色畜牧产品过程中用生物、物理的防治草原鼠害、病虫害的能力弱,推广使用环保农药的难度大,部分畜牧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差,产品质量保证难度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度不大,培育实力强、产业链长综合龙头企业难度大,大部分企业仅限于畜牧产品初加工的初步发展阶段,畜牧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加工工艺、设备不先进,加工增值潜力远未发挥出来,过低的畜牧产品开发水平和缺乏专门的研发团队,导致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很低。合作社成员入股资金非常有限,又缺乏大额的投融资渠道,生态畜牧业建设专项资金不足,地方又无财力安排扶持资金,使合作社大部分经营活动不能实施,无法拓展生产经营规模。地方政府尚未形成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工作合力,农牧、扶贫、旅游等部门在思路、措施和具体扶持项目等方面缺乏沟通与合作。乡镇一级对合作社的管理、服务指导不够。合作社抵押物不足、环保条件不达标,申请银行贷款难度很大。合作社生产技术、经营资金的不足严重制约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五)牧业合作社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很大

牧业合作社的建立解放了许多畜牧业富余劳动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牧区劳动力老化的问题。但所解放的富余劳力转移就业难度很大,县城、乡镇承载能力、集聚能力、服务能力不高,游牧民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牧民教育文化程度低、语言环境狭窄,就业技能培训力度不大,缺乏一技之长,自主创业就业意识不强,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依然繁重。加之近年来教育投入力度增大和牧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牧民子女上大学人数比例大大提高,有一部分牧民子女大学毕业后不愿意返回牧区从事畜牧业生产,导致牧业从业人员中青年人从业人数比例不断下降,使得牧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基本上处于缺人才、缺发展思路及产业发展“弱”“小”“散”状态,整体实力不强,缺乏富有民族特色的畜牧业产品生产加工,畜牧业发展仍旧沿袭“守株待兔式”和“靠天吃饭式”的传统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生态畜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六)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还依然薄弱

牧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投资资金底子薄,历史欠账多,导致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与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乡村道路建设,冬季、夏季草场转场牧道建设,草场灌溉供水管网建设与人畜饮水供水新打机井、配套井房建设项目、新架高压输电线路及配套变压器安装资金缺口较大,供电建设项目建设进展缓慢。合作社饲养基地、厂房建设等办理土地使用证难度极大,畜产品交易、仓储等设施不够完善,产品交易场所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尚未列入发展计划中。新建企业由于用土地、用路、用电等问题难以得到快速解决,企业投资的进度缓慢,企业进驻牧区生产经营畜产品的吸引力不大。

三、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是一个全面探索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需要在改革发展中不断总结完善。当前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已处在一个巩固完善和深入推进的关键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是如何准确把握好国家一系列强牧惠牧富民政策,制定切实可行推进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措施,扶持畜牧业产业链链接,建立生态畜牧业发展体系,合理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步伐,着力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一)以组织管理创新为引领积极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要站

在畜牧业发展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合作社对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合作社建设工作,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深入调研,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大胆探索牧业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要进一步加强对牧业合作社建设工作的指导,切实推动合作社建设。县乡两级政府要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领导小组,把加强指导、规范运行、推动市场进程作为合作社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协调解决牧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制定加快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措施。对牧业合作社建设进行一次全面地回头看,以生产要素整合质量为主要依据,对现有牧业合作社展开全面评估,确定优先序列,确立“谁先整合,谁先发展”的扶持模式,从管理、技术、政策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抓紧建立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保护品牌效益。开展有机畜牧产品开发、机械剪毛、畜牧产品存储与交易等服务型专业合作社建设试点,加快推进牧业合作社专业化分工发展进程。积极稳妥探索生态畜牧业联合合作社发展模式,促进区域畜牧资源优化重组,提升牧业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落实创办领办牧业专业合作社大中专毕业生生活补贴等政策,完善奖励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遴选一批大学生村官,指定承担一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指导合作社发展工作和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各类项目的申请工作;遴选一些县级机关优秀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分配到已经确立为重点的合作社中,开展生产经营的传帮带工作。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在合作社建设过程中的责任,建立乡镇副职联点合作社工作制度;鼓励县级机关优秀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大学生村官、村委会成员担任合作社理事会职务,防止合作社事务管理形成“两张皮”。加大合作社发展的工作考核力度,每年年终要对牧业合作社发展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完成好、成绩优的乡镇给予表彰奖励,对完成不好、成绩差的给予通报批评。通过合作社对草场、牲畜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统一管理,实现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辟多元化培训方式以培育新型牧民

高度重视对牧民群众的宣传培训,通过广播电视、以会代训、编印汉藏文版《生态畜牧业知识手册》、榜样示范与引导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宣传教育,使建设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生产经营方式、运行机制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的良好氛围。有效整合培训资金,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组织合作社具体负责生产经营的人员到天峻“梅陇”等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其他合作社发展与管理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吸取精华,使之成为懂政策、会管理、善经营的生态畜牧业建设能手;组织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生产技能培训,切实引领牧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

(三)多管齐下推进畜牧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方式创新不断

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加快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办一些组织化程度高、经营机制健全、带动能力强的经济实体,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应用、交流培训、推行标准、创新品牌、拓展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推行发展股份制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企业领办合作经济组织。探索推行跨村、跨乡联合合作社模式,形成产业联盟,实现产业链一体化运作。建立完善草原有偿流转制度,使草场资源向实力强发展快的合作经济组织集中。积极推广“支部+合作社”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实行理事会提议、村支部审议、集体决议的合作社生产经营的议事制度,走出一条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双转、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发展之路。

(四)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促进生态畜牧业厚度发展

科技是提升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根本,也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坚持把科技创新和应用贯穿到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各个环节。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重点推广畜种改良、分群养畜、畜疫防治、草原鼠虫害和毒杂草灭治、畜产品加工等新技术,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支撑性科技力量。科学解决草场超载过牧问题,加大草原保护力度,构筑草原生态屏障。大力培育饲草的品种,扩展饲草的种植面积,保障饲草的草量能稳步提升,做好饲草的储备工作,保障牲畜能在四季有足够的饲料,降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给畜牧业带来的损耗,切实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稳定性。大力培育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培育生态畜牧业、发展精深加工业”的思路,引进科技起点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企业与合作社联合生产经营等形式,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加工能力和带动能力的提高,加快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畜产品,加快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推进牧业合作社产业化、科学化生产经营。

(五)拓宽合作社投融资渠道改变

过去项目到户、分散建设的项目资金投入方式,整合财政支农、农业综合开发、三江源生态保护、退牧还草、草原生态奖补、精准扶贫、草原旅游、科技推广等各类涉牧资金,向试点合作社集中投放使用,避免“撒胡椒面”式的投资方式,扩大政策拉动效应。针对合作社的空壳现象,政府应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此项工作,帮助已组建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走上发展的新阶段,建立健全合作社运行管理制度及利益分配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牧民群众投资推动合作社发展,加强对当地草场、牲畜的整合,努力实现牧区经济发展、牧民增收,草原生态改善的目标。鼓励企业、政府拓宽融资渠道,做到资本聚集,产生规模效应,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

(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满足

牧民生产生活需求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与合作社生产经营及牧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问题,投资建设冬季、夏季草场转场牧道,积极建设供电、草场灌溉供水管网、人畜饮水供水新打机井、配套井房等基础设施,合理解决合作社饲养基地、厂房等土地使用证难办的问题,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立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衔接的制度,健全覆盖全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善牧区困难家庭住房条件。继续实施公益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以满足牧民们多样性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双元.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现状评价与政策思路———以梅陇个案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04).

[2]张亚君等.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J].青海农牧业,2011,(03).

[3]素珍.天峻县新常态下畜牧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5,(04).

作者:李玉红 单位:中共黄南藏族自治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