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发展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当今人类社会对畜产品需求已经从单纯的数量提高到质量上的转变,对养殖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养殖环境控制、养殖饲料改良、药品及消毒剂管制、病死畜禽及副产物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展开讨论,为养殖业中环境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倡导养殖业向着环境友好型方向健康发展。
关键词: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加强,政府部门对环境工作愈发重视,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事件屡次受到大众关注。人类在提高畜牧生产产能,满足自身畜产品需要的情况下,也进行过多方面改良尝试。努力从养殖环境控制、养殖饲料改良、兽药及抗生素管制、病死畜禽及副产物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着手,改善传统养殖业脏、乱、臭的负面形象,引导养殖业向着环境友好型方向健康发展。
1养殖环境控制
1)养殖场科学规划和饲养卫生状况的提高。要控制好养殖环境,养殖场布局、养殖密度、畜禽生产及各环节衔接等在建设筹备期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具体可以参照《畜牧法》和各地养殖业法规及规划细则。需要强调的是在集约化养殖场建设上,必须尽量远离居民集中居住区和工矿企业。前者考虑的是避免造成居民区空气污染,后者是避免工矿企业三废对畜产品造成污染。尤其是粪尿集中储存和处理区域,曝氧翻场期间臭气扩散距离远,对附近造成臭气污染。生产中及时铲除粪污、保持圈舍干燥清洁、广泛种植绿化植物等对空气质量均有较明显改善作用。
2)微生态环境改良菌种的使用。这类技术原理在于通过某些特定菌种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进行发酵,将多种臭气因子如氨气、硫化氢、粪臭素、畜禽自身体味等快速分解以达到消除臭味的目的。甚至某些产品已经向畜禽健康肠道对有关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水平方向延伸,宣称可以通过改善有关畜禽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吸收达到臭气减排作用。这类改良剂在使用上不外乎环境喷洒、饲料发酵或者饮水投喂、粪污集中堆放发酵3个途径。微生态环境改良菌种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环境温度要求高、使用方法较繁琐、操作费时费工、费用高等。这些菌种对臭气的产生本质上只是改变了废气产生速度和方式,无法从源头减少有关臭气产生。对集中处理大量畜禽粪污有较好效果,但是无法从臭气根源上产生作用。全世界养殖业对该方面研究已经有近50年时间,依赖该方案进行除臭环境改良,因为耗费巨大而效果不甚理想等原因,仍然没有具有说服力的案列可以借鉴和推广。
3)芳香剂。养殖场除臭最迅速、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就是这类。但是使用有严格条件。比如法国产某品牌芳香剂,以0.1%水溶液喷洒到畜禽舍中,15~30min后,可以明显感觉臭味降低,持续2~3h后,效果逐渐降低,3~5h后基本完全丧失除臭效果。这种除臭剂主要成分为某些植物提取物、精华素。这类芳香剂中某些成分可以直接在短时间内中和掉粪污中的氨气、硫化氢等臭味物质,同时,其中香味物质部分掩盖了臭气。但由于这类植物提取物成本高,有效期很短,无法在需要巨大使用量的养殖业中发挥作用。
2药品和消毒剂使用管制
1)严控兽用抗生素的非法添加。2015年我国生猪生产12.01亿头,牛1.55亿头,羊5.91亿头,家禽173.21亿只,兔7.4亿只,鸡蛋10万t。除少部分畜禽为农村传统散养外,其余几乎全部是高程度规模化、集约化饲养。众所周知的是在这种饲养大环境下,要想降低甚至杜绝抗生素使用,无异于天方夜谭。目前,我国生产兽用抗生素企业有近2000家,生产各种剂型抗生素123种。2014年报告显示,全国生产兽用抗生素5.30万t,其中出口0.99万t,同时也有部分剂型进口。而且每年还有新的品种和生产企业上市生产和销售。除直接在动物体内转化代谢外,约有一半左右会以代谢中间产物的形式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环境,构成生物风险。规范兽用药品包括饲用抗生素使用品种和范围历来受到国家、各级农业部门重视。在坚守相关停药期规范情况下,基本可以确保畜产品安全无残留。但很遗憾的是,养殖环节的抗生素滥用仍然存在,药残丑闻频发。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兽药使用处方化实行这么多年,真正执行并不严格;大批量非必需以及盲目群体投喂抗生素现象不足为奇;使用违禁药品和兽药残留事件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从严控制兽药管理和使用应当常抓不懈。
2)审慎使用消毒药。养殖业中广泛使用消毒药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笔者认为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大规模消毒灭源工作应当是在突发疫病情况下,中断病原传播途径和消灭传染源。遗憾的是许多场在生产正常、没有疾病发生和传播情况下为了“保险起见”,广泛而频繁使用消毒药。众所周知,常见消毒药品中醛类、酚类、碘类,在广谱高效同时具有一定的致畸、致癌作用。这类消毒药品通常还对环境有持续破坏作用。最终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自身。其他酸、碱、双氧水等消毒药品环境破坏作用不大,但由于作用较单一且多具有腐蚀性,限制了使用条件。健康无疫畜禽生产企业用醛及酚类作为常规消毒药进行例行消毒是一件非常值得讨论的事情。即便是在对突发疫病的控制和区域性消毒必不可少情况下,也应当慎重选择,多方论证避免大量消毒剂集中使用后造成局部环境残留超标。
3养殖饲料改良
饲料投入占到养殖投入成本50%以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方面,粪污排放也是最困扰养殖业者环保压力的因素。普遍情况是牛羊等草食类家畜采食含粗纤维高、蛋白和能量物质低的饲料,粪污产生恶臭程度远低于猪、鸡等采食较高蛋白饲料的畜禽。成因不外乎对饲料原材料中有机物和蛋白类物质吸收能力不同,粪污中遗留较多氮类有机物,排放到环境中产生臭气物质。因此,如何平衡动物对饲料营养物质需求与供给中间点,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利用率在环境建设上显示出重要作用。
4病死畜禽及副产物无害化处理
前几年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短板被推到风口浪尖。目前,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了一整套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系统。涵盖了从病死畜禽统一收集运输、集中焚烧到终末产品处理全过程。最关键的环节在收集和处理。各地因为财政力量不同和畜禽养殖量不同,收集方式和处理方式有较大区别。在经济发达地区,例如在上海,有专人负责收集,病死畜禽及胎衣、流产胎儿等有专用冷库存放,定期上门专车专运,有较高的生物危害风险和环境控制能力。在处理设备上采用专用病死畜禽焚烧炉,彻底杜绝了病原的传播和扩散。总之,养殖环境的控制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每一项具体内容都值得广大畜牧科技工作者努力钻研。只有积极探索养殖业技术升级改造,建设环境友好型畜牧业,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畜牧业与环境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孙伟强 单位:上海市松江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