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退耕还林造林模式及原则范文

退耕还林造林模式及原则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退耕还林造林模式及原则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退耕还林造林模式及原则

【摘要】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积极的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逐渐的解决环境问题,自从辽宁省退耕还林以来,每个工程的县、市以及科技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了很多可以推进退耕还林模式的方式。本文总结了辽宁省辽西地区的自然概况,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不同的退耕还林模式基本都做到了生态建设和农民脱贫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做到了生态、社会以及经济的相互统一,合理的利用了各种绿化植物资源,有效的改进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物质生产与生态建设的协调稳定发展。

【关键词】退耕还林造林;造林模式;辽西地区

前言:探讨辽西半干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对于辽西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土壤瘠薄、生态环境恶劣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种树以及正交实验的设计设计方法,对树种的选择以及配置和造林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适宜辽西半干旱区各类型的立地类型特征、主要种树和造林模式等。

一、辽西地区的自然概述

辽西地区包括朝阳、阜新、锦州及葫芦岛这四个城市,处于辽河西部,属于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海拔大约有400多毫米以上,年平均温度6摄氏度到9摄氏度左右,最高气温36摄氏度到38摄氏度左右。最低气温29摄氏度到30摄氏度左右,年均降水量400毫米到600毫米,且主要集中于6月和8月份。主要由努鲁尔虎、松岭和医巫闾山等褶皱平行的岭、谷所组成。主要河流有大凌河、小凌河、辽河等,河谷具有较宽和较平坦的特征。主要植被南部和东部为中、旱生的植物和灌木,如荆条、虎棒子、山枣、白茅等,中部为旱生植物荆条、兴安胡枝子、隐子草等,北部及西部为旱生植物针茅、阿尔泰紫菀、羊草等,盖度极小,只有阴坡植物种类较多,盖度较大。地带性植被为油松阔叶树混交林。地带性土壤为褐色土,并有部分棕色森林土和草甸土。成土母质为黄土母质和黄土性冲击物母岩有石灰岩片麻岩、砾岩和页岩等。

二、造林模式配置原则

(一)适合种树。辽西地区气候条件较差,适宜生长的树种较少,而且水分因子是影响辽西地区造林成活率、林分稳定性及树木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因此,树种选择是辽西地区造林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问题。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收集当地树种草种资源和前期大量科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树种筛选重点选适用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同生态类型区,防治水土流失与促进农民增收紧密结合的树种。

(二)基本模式配置。根据不同的林种、树种,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确定优化模式。重点研究影响退耕还林还草优化模式的主要因素,那便是种树,种树包括乔木和灌木,以及株行距。在不同组合下对径流量、拦沙量、生物量、土壤水分增量、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造林模式

按照改善生态环境与增加群众收入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辽西地区退耕还林地多为山地下复合坡地的地形特点,以及光热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的气候特点,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和严格执行生态林、经济林树种比例的前提下,尽量加大经济林的比重,通过集约经营和集水、保土、培肥栽培等生物与工程措施,充分发挥经济林近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陡坡重点以生态林为主,梯田及平缓地重点以经济林为主,其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立地类型特征为该类型的土地的土壤为发育在坡积母质上的褐土,地块呈不规则块状或条状,坡度大于25°,主要位于山脊的中、下腹,土层较薄,肥力偏低,含有石砾。因此造林的基本思路便是针对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情况,从土层稍厚的坡下腹入手,先易后难,逐步扩大林草植被,形成以防止水土流失为主要目的的生态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兼顾群众经济发展,适当栽植经济林,但后者所占的比例必须控制在20%以内,灌草结合,以乔木为主。实现乔灌草相搭配,针阔叶混交林,还林后及时进行封山管护,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林分的生态效益。

(三)沟底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立地类型特征为该类型的土地主要是切割地貌类型,土壤为发育在坡积、残积母质上的褐土,土层较厚。因此该退耕还林模式基本思路为,针对该立地类型土层较厚,养分比较丰富的特点,以还生态林为主,兼还部分经济林,生态林多一些,经济林少一些。适合种的树有刺槐、山杏为主,以杨树为一些生产林。

(四)山地下腹及缓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立地类型特征为该类型的土地主要分布在低山山地和缓坡地之间,多沿山呈狭长形,土壤发育在坡积、残积母质上的褐土和总量呈复区分布,土层较厚,土壤湿润。因此该模式的基本思路为在保证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尽快营造以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为主的生态林,以干果为主的经济林,形成生态经济型防护林。适合种的树木一般以刺槐为主的生态林以及以山杏为主的经济林。

(五)梯田地及平缓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立地类型特征为该类型的土地多分布在沿河两岸的一阶和二阶阶地上,地块呈狭长型,土壤多为发育在冲击母质上的草甸土,土壤质地为褐土,土层较厚,水分条件比较好。该模式的基本思路为充分利用立地类型的特点,大力发展以干果为主的经济林,以提高农民的收入。适合种的树主要以大扁杏为主的经济林。

四、结语

退耕还林工程是每个地区的重大生态恢复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以来,人民群众以及科技工作者从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中都获得了完善的造林技术,对造林模式有了一定的总结并且能够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地区实施不同的退耕还林模式,满足人们的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艳芳,刘领,悦飞雪,李冬,上官周平.退耕还林工程对河南省森林地上碳储量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36(03):507-514.

[2]万强.陕西省旬邑县退耕还林还草效益与健康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董瑞,郑华成,周小龙,张聪.勉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参谋,2019(03):99+111.

[4]陆家亮.基于农户调查的退耕还林综合效益分析[D].广西大学,2017.

[5]王媛媛,孙玮,刘阳,王晓翠,孟庆兰.以参与式林业规划方法进行临沂市退耕还林的实例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23):107-109+126.

作者:陈绍凯 单位:西丰县和隆国营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