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通过对喜德县贺波洛乡卓古村的10户退耕农户进行定点连续跟踪监测,结合当前退耕还林工程的焦点热点问题设置了县、村、户调查表,户调查问卷,对县、村、户三级调查表和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分析全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
退耕还林;农户监测;社会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是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涉及面最广、投资额最大、政策性最强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控制长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减轻北方地区风沙危害,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改变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开仓济贫,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大举措;是优化国土利用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县域基本情况
喜德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中北部,总幅员面积为2206.507km2。北与越西县接壤,东与昭觉县相连,西南与冕宁、西昌毗邻。整个地形是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南北长70.8km,东西宽59.4km。辖为24个乡(镇),170村,602个组,总人口为223728人,其中,农业人口203893人,非农业有口19835人。有彝、汉、回、藏等九个民族,其中,彝族占88.3%,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民族聚居县。全县国土总面积220651hm2。其中,林业用地114156.5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1.74%,林业用地中,有林地67005.7hm2,疏林地1896.6hm2,灌木林地35962.2hm2,未成林造林地1608.2hm2,无林地7680.8hm2。非林业用地106206.6hm2,占48.26%,非林业用地中,林网四旁占189.7hm2。全县活立木总蓄积为5386351m3,森林覆盖率为38.68%。
2退耕还林基本情况
喜德县截止2014年,共完成退耕还林10.8万亩,涉及24个乡(镇)148个村17932户,人口75314人。其中:2000年退耕还林4万亩,涉及14个乡(镇)46个村,4087户,17165人;2001年退耕还林2.3万亩,所涉21个乡(镇)68个村,4750户,19950人;2002年退耕还林1万亩,所涉18个乡(镇)47个村,2575户,10815人。2003年退耕还林2万亩,所涉23个乡(镇)65个村,3659户,15368人;2005年退耕还林1.5万亩,所涉19个乡(镇)59个村,2861户,12016人。配套荒山造林面积12万亩。其中:2000年实施0.8万亩、2001年实施3万亩、2002年实施4万亩,2003年实施2万亩,2005年实施0.5万亩,2006年实施0.5万亩,2007年实施0.3万亩,2011年实施0.2万亩,2012年实施0.5万亩,2013年实施0.2万亩。退耕还林封山育林2005年实施0.5万亩。封山育林面积1.7万亩。其中:2005年实施0.5万亩,2008年实施0.6万亩,2011年实施0.3万亩,2012年实施0.3万亩。全县没有全退户,全县退耕地还林10.8万亩均为生态林。(详见表1)
3监测目的与方法
3.1监测目的
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客观、全面地评价退耕还林工程进展和政策执行情况,科学评价工程建设成效和国家投资效益,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措施,为国家宏观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监测的目的,一是跟踪工程进展。通过在工程区内搭建数据采集平台,形成监测与评价网络,从基层及时获取反映工程微观运行的真实信息,跟踪工程的进展和政策执行情况。二是反映变化,展示结果。通过反映工程区在产业结构、林产品生产、林下资源开发、后续产业发展、生产和生活条件以及参与农户收入和就业等情况发生的变化,展示工程实施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是判明趋势,提出建议。客观准确的判明工程的运行走向,及时把握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为政府统筹林业与社会经济发展,调整工程政策提出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确保工程的顺利推进。
3.2监测方法
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按照对称等距抽样方法,从全县24个乡镇148个村中抽出。抽样时以退耕地面积为标志值,用退耕村人口做样本框,抽出1个退耕村为贺波洛乡卓古村。通过对喜德县贺波洛乡卓古村的10户退耕农户进行定点连续跟踪监测,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监测点基本情况、工程进展、政策执行及成效等,针对当前退耕还林工程的焦点热点问题设置了县、村、户调查表,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退耕补助兑现、专项建设、退耕还林的林木经营、问题、建议等。通过对县、村、户三级调查表和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体现全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
4农户监测分析
4.1农作物产品增幅明显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剩余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加之部分退耕地农作物间作的收入,从而使粮食产量逐年增加。46四川林勘设计2016年第1期4.2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人均收入贡献较大监测农户家庭平均纯收入增加,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有常年性和季节性的外出务工,为家庭带来了一定工资收入。5县级监测分析监测结果显示:退耕还林各项政策稳步实施;退耕地总体管理增强;退耕还林生态改善对提高耕地生产力效益开始显现;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发挥减贫作用,退耕农户人均收入增加;新政策周期前的预警指标继续延续明显变化趋势,所有退耕面积全部进入补助延长期,部分退耕户二轮补助结束;在城镇化和农业直补政策的推动下,退耕区土地利用发生剧烈变化,退耕地经营比较利益已显著低于耕地,复耕现象存在且略有扩大。
4.2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人均收入贡献较大
监测农户家庭平均纯收入增加,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有常年性和季节性的外出务工,为家庭带来了一定工资收入。
5县级监测分析
监测结果显示:退耕还林各项政策稳步实施;退耕地总体管理增强;退耕还林生态改善对提高耕地生产力效益开始显现;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发挥减贫作用,退耕农户人均收入增加;新政策周期前的预警指标继续延续明显变化趋势,所有退耕面积全部进入补助延长期,部分退耕户二轮补助结束;在城镇化和农业直补政策的推动下,退耕区土地利用发生剧烈变化,退耕地经营比较利益已显著低于耕地,复耕现象存在且略有扩大。
5.1改变了土地使用结果
从土地利用情况看,受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等因素的影响,喜德县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5.2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2005年喜德县国内生产总值为2188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330万元,第二生产总值7641万元,第三产业6909万元。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3329万元,林业产值1348万元,牧业产值3659万元,渔业产值30万元。全县财政收入2009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1145元。全县粮食总产量63549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16公斤。全县四大牲畜存栏45.1万头(只),农民人均3.7头。2014年喜德县国内生产总值为19793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6678万元,第二生产总值82421万元,第三产业58831万元。全县工农业总产值61235万元,林业产值2453万元,牧业产值18673万元,渔业产值193万元。全县财政收入17700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4650元。全县粮食总产量75543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0.5公斤。全县四大牲畜存栏97.1万头(只),农民人均4.7头。
5.3产生的效益
5.3.1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每年向全县农民群众注入资金2808万元,惠及全县24个乡镇,148个村,17932户,75314人。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37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的8%,同时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平均每户农户转移出闲置劳动力1个,通过劳务输出每年可增加收入2000元,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也为农民群众增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5.3.2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使喜德县的生态环境已有明显的好转,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1999年为157895hm2,孙水河的泥沙含量达2009g/m3,2005年为2324hm2。2005年底孙水河的泥沙含量1005g/m3。境内自然灾害明显减少。
5.4提高森林覆盖率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快速提高了全县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森林面积和林分质量,对改善生态状况发挥了重大作用。截至2014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0.8万亩,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森林植被,将使工程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
5.5保育土壤和肥力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所增加的林草植被,有效地降低了地表径流,起到了减少水土流失、保育土壤肥力等作用。
6存在的问题
6.1管护意识淡薄。
2000年至2005年喜德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0.8万亩,其中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的生态林95940.72亩,占下达计划的88.8%,以核桃、蚕桑等为主的生态经济兼用林12059.28亩,占下达计划的11.2%。因大部分退耕还林是生态林,短期难以见成效,所以管护积极性不高,农户管护意识薄弱,导致退耕还林地得不到应有的管护。
6.2管护难度大。
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完毕后,需要进行必要的管护,一般至少要管5~8年才能郁闭成林。在这期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等,国家没有任何补贴仅靠群众自筹,而农村劳动力部分转移,增加了管护难度。
6.3管护技术匮乏。
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必要的种植技能培训,退耕还林中重发展、轻管理的问题较为突出,科技推广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提高,难以调动农民管护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6.4管护资金短缺。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做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从前期规划,组织实施到后期检查验收,资金兑现等都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因资金有限,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6.5部分退耕户补助已到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退耕农户二轮退耕补助到期。没有了退耕补助,退耕农户的退耕地大多是生态林,没有实际经济效益,严重影响退耕农户的生计。
7政策建议
7.1加强宣传,强调退耕还林生态优先原则,加大力度保护退耕还林生态成果
当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已经进入关键时期,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日益显现但仍比较脆弱,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尚需时日,需要进一步加大森林经营管理力度。在此情况下,为维护生态安全的大局,建议在新政策周期的退耕还林建设思路上分区施策,在生态区位特别重要地区,强调生态优先目标;同时,结合农户长远生计,在其他退耕区,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允许根据农户意愿选择适宜的经济林树种改造和替换生态林。
7.2增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管理专项资金,将退耕还林的林木抚育间伐纳入中央财政中幼林抚育补贴范围
退耕还林地森林管护是当前退耕还林工作重点。随着退耕还林工程树木的逐年生长,中幼林抚育、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后续管理工作量大、投资大,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没有专项中幼林抚育、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资金,如果发生灾情,单靠一家一户的力量很难应对大面积的森林火灾、病虫害。建议在巩固退耕还林专项建设资金中增列林业生态建设后续管理专项费用,严格工程管理,保证工程建设成效,巩固好建设成果。对于符合抚育间伐条件的退耕林木采伐,纳入中央财政中幼林抚育补贴范围,鼓励退耕农户加强退耕地的森林经营。
7.3规范退耕补助兑现工作,切实维护好农户利益
农户的退耕补助是农户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动力。退耕补助不能及时到位,将影响退耕农户对退耕地管理的积极性。两轮补助兑现加大了退耕补助兑现的难度,建议各级退耕还林管理部门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和改善农户补助政策,加大退耕补助政策的执行力度,在维护好农户利益的同时,促进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
作者:袁琼 李本芳 单位:喜德县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