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退耕还林对农村教育的影响范文

退耕还林对农村教育的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退耕还林对农村教育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退耕还林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一、安康市汉滨区双溪镇伍河村的基本情况

(一)双溪镇伍河村的位置、人口状况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双溪镇伍河村位于双溪镇西北部,距离镇政府约7.5公里,是全镇比较偏远的村之一。西与汉滨区沈坝镇接壤,北与汉阴县田禾乡接壤,东南与本镇兴红村相连。全村是2001年村组并村改革时由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的。现在全村总面积约6.8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村民267户,共有人口1018人。

(二)双溪镇伍河村的经济、教育发展状况近年来,该村紧紧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发展蚕桑、魔芋、畜牧、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村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00年以来,随着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该村适龄儿童都顺利进入了学校,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消除了辍学现象。每年考入高中和大学的人数也逐年递增。同时,很多农民也接受了各种技术培训,增加了知识和劳动技能。

二、退耕还林对安康市汉滨区双溪镇伍河村教育的影响

退耕还林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自1999年开始在安康市汉滨区双溪镇伍河村实施。10多年来,退耕还林政策在对双溪镇伍河村生态环境、生产结构、就业方式等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该村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有效分析退耕还林对双溪镇伍河村教育的影响,笔者抽取了双溪镇伍河村165户村民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于2013年1月在双溪镇伍河村的267户村民之间展开。共发放了问卷165份,问卷有十六个选择题和一个问答题。本次调查问卷回收162份,回收率约为98%,有效问卷158份,各组问卷数量的发放比例和回收比例基本相同。

(一)退耕还林对双溪镇伍河村教育的积极影响第一,退耕还林后农民收入和素质得到提高。退耕还林工程自在全国实施以来,已经深入人心,对农村的经济、农村的就业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1、退耕还林引起农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结构的变化。关于退耕后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自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后,由于大多数农户的农耕地变为生态林或者是经济林,农民的可耕地在减少。大多数农民以外出务工作为自己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以农作物收成作为自己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只占少部分,非农业收入和其他只占极少的一部分。2、退耕还林使农民工劳动培训比例上升。双溪镇伍河村原来以种植业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农民的主要收入为农作物收成,而外出务工、非农业收入和其他的收入方式只占很少的一部分。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自退耕后,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劳动方式和接受技术劳动培训情况都有所变化。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外出务工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加。为了提高大量涌入城市农民工的质量,政府或者是企业组织有秩序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外出务工方式也由以前的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参加技能培训后劳动为主;脑力劳动的人数比例也有所增加。由此可见,退耕还林后外出务工农民劳动方式的改变有助于提升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知识。3、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与月收入呈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学历的工资收入是不一样的。从总体上来看,农民工普遍认为学历的高低和工资收入的多少之间呈正比例的关系,即学历越高,工资也越高。因此,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的观点,我们可以分析出未来农民会重视教育对于农村生活的影响,从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第二,退耕还林后从事经济作物人口数量上升、素质提高。退耕还林工程使得从事经济作物人口的数量上升,并且在调查中大多数样本农户都比较重视知识在从事经济作物活动中的作用。但是,该村从事经济作物的劳动方式主要是直接投入劳动力和原材料,经过相关培训后从事劳动的只占小部分。据调查分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村的基础设施薄弱、政府的重视力度不够、农户的文化素质和理解能力比较低。从整体上来说,退耕还林工程在该村实施以后,从事经济作物劳动农户对知识在从事经济作物活动中的促进作用作了肯定。第三,退耕还林有利于农村孩子就近入学。双溪镇伍河村村民在退耕还林前大多分散居住在大山深处,交通非常不便利。山路崎岖不平,孩子上学很不方便,儿童失学现象很严重。村民们仅仅依靠山上几亩贫瘠的土地维持家人的生活。耕地退耕后,许多的青壮年劳动力无活可干,最好的去处就是外出打工。据调查,这些外出打工者再回到家乡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选择在交通便利、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建房成家。可以设想,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会导致地无人耕种,居住条件差的区域的人口自觉地向生存条件好的地方迁移,而这也是自然移民和生态移民的必然结果。同时,政府给予那些无力自然移民的村民的补助也有助于移民工程的开展。正在实施的“新农村社区拆迁补助”政策对于生态移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得那些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村民们有机会搬迁到交通比较便利的社区居住。无论是自然移民还是生态移民都会促使人口集中居住,不仅村民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改善,而且小孩上学也不用再走十几里的山路,可以在家附近的学校读书。

(二)退耕还林对双溪镇伍河村教育的负面影响第一,退耕还林引起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各个角落。退耕后,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流动人口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也将不断增加。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随着农民工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他们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出现。首先、按照现行标准,农民工子女不管上什么学校,都要交费。在公办学校借读要交借读费。而私立学校的收费标准不统一,也不透明,统计起来比较困难。其次,农民工子女的心理上也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由农民工子女增多引起的“入学难、上学难”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亟待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第二,退耕还林引起双溪镇伍河村学校规模下降。通过调查退耕后学校规模变化情况和退耕后农民子女就读情况并作整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退耕还林工程在双溪镇伍河村实施以后,将近一半的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到外地上学,使本地学校的生源减少,从而影响到了本地学校规模的扩大,或者是相对于那些规模扩大了的学校而言相对减小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当地教育事业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第三,退耕还林引起双溪镇伍河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加。由于村里的劳动力大多数都到城市或者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打工,而这些农民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仅仅依靠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比较低,加上城市生活开支、教育投入比较大。所以大多数外出务工者选择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乡上学,寄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照看。这种现象的长期发展,使村里的留守儿童数量增加,孩子的教育监管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退耕还林区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基本了解了退耕还林政策在双溪镇伍河村的执行情况以及对该村的教育发展方面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我们可以总结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该村教育的发展有着双重影响。综合农户意见和本次调查分析结果,分别从社会方面、政府方面、个人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一)社会应发挥扶持和监督作用,为教育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第一,加大对经济的扶持力度,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有无支柱产业已成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因此建议社会根据当地退耕后村民流动经济发展不足以支撑教育发展的问题,在该村开展鼓励村民发展特色经济,销售企业投资发展退耕相关产业的政策,扶持退耕还林区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使该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形成“留得住人、稳得住人”的可持续的模式,从而扩大当地的学校规模,在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子女读书问题等一系列教育问题。第二,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确保教育政策公平性。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推进义务教育是关乎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工作,各级政府应真正落实研究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因此,社会各界应大力发挥对退耕区教育政策实施的监督作用。并严格监督学校不得乱收费用,不得给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设置“门槛”,防止增加农民和外出劳动者的负担。使农民子女接受到与城里人同等的教育,让他们不输在起跑线上。第三,敞开胸怀,消除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存在“入学难,上学难”的问题。因此,建议社会对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这一现象抱着欢迎的态度,人人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爱护。并且,积极主张提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福利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和建设,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整体受教育水平。

(二)政府应加大宣传和资金扶持力度,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支撑第一,加强宣传和引导,防止社会失衡现象发生。调查显示,退耕区农户对于教育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到位,部分农户基本不了解退耕还林政策究竟有什么样的政策规范,对教育究竟有什么影响。要使农户从根本上理解教育的重要地位,从心底里对它产生认同和认可。建议当地政府或者是村组织采取措施加大对退耕还林区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党员的培训和发展。让农民在思想上从传统的思想观念上转变过来,以更好地促进退耕还林区教育的发展,防止社会失衡现象的发生。第二,经济方面给予补助,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有无政府的支持决定着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成效。“农户的‘钱补、粮补’是农户开展退耕还林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动力。”双溪镇伍河村村民整体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主要原因除了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保守外,“缺钱”是其主要的原因。所以,在农民自食其力、政府规范退耕补助兑换工作的基础上,再对那些基础薄弱,无力移民的农户在经济方面给予补助,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切实促进退耕区教育的发展。第三,完善教育体系,加大对当地农民的培训力度。双溪镇伍河村的教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调查显示,74%的农民愿意接受免费的技术培训,想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因此,当地政府应采取措施完善双溪镇伍河村的教育基础设施,改善孩子读书环境,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退耕区的整体教育水平。

(三)提高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第一,正确认识我国国情,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一旦为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从内心深处对教育的重要地位产生认同和认可,积极推行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使退耕区形成良好的乡村教育氛围。第二,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退耕还林政策减少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农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进行选择。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农民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跨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实现长期就业和异地就业。因此,建议农民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劳动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劳动素质和适龄孩童的入学率。

四、结论与启示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继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汉滨区双溪镇伍河村村民教育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民家庭收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子女就近入学、从事经济作物人口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退耕还林政策又产生了农民工子女增多、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农村学校规模下降等负面影响。要使教育得到发展,退耕还林中的主要相关者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应该采取措施,扩大退耕还林对教育的积极影响,降低其负面影响。同时,只有社会的各个层面携起手来,加大对退耕区教育的重视力度,才能营造良好的乡村教育氛围,从根本上改变退耕还林区整体文化素质低下的状态,强化退耕还林对农村教育的积极影响,更好地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作者:康艳钦 黄元全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