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措施范文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措施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措施

1宣威市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现状

1.1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

10余年来,宣威市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将退耕还林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严格落实退耕还林工程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1.1生态环境改善情况。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宣威市累计完成工程造林1.81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5666.67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11万hm2,封山育林1333.33hm2。森林覆盖率从实施前的42.2%提高到现在的45.2%,提高了3.0个百分点。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土流失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4-5]。

1.1.2后续产业发展情况。在工程带动下,以核桃产业为主的后续产业快速发展,自2006年以来退耕还林相关项目种植核桃1.27万hm2,投入资金1535万元;在来宾发展花椒连片种植333.33hm2;阿都乡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在退耕还林地块配套种植蚕桑,培育发展蚕桑产业,全乡配套种植蚕桑466.67hm2,实现年总产值625万元,平均产值达3.75万元/hm2。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发展种养殖业龙头企业10余个,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1.3退耕还林前后农户收入变化情况。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部分农民从耕种低产低效的陡坡耕地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效益较高的行业转移。在陡坡耕地大量减少的同时,也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得到了快速推广,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值。推行“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调动了广大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全民保护环境意识显著增强。

1.2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2.1第一轮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一是工程涉及面较广、管理难度大。退耕还林小班多、散,工作任务极其繁重、财力不足,导致有些工作不到位。加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涉及千家万户,地区之间、农户之间的意识差异十分突出,部分农户重栽轻管,只为前利益,只图能领取退耕还林补助,没有长远效益观念,退耕地内杂草丛生,缺乏必要的抚育管理措施。二是经费不足,工程实施难度大。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政策性强、任务重、涉及面广、工作具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为后盾支撑,而国家只拨付了种苗费750元/hm2,且钱粮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施工单位在工程实施中的工程组织费、作业设计费、自查验收费、后期管理费等各种经费在工程资金中没有专项预算,造成工程建设实施难度大,甚至造成部分基层林业站因工程建设而负债。三是工程建设因灾受损严重。近年来,宣威市退耕还林工程在遭受了2007年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和2008年的“3•14”霜冻后,又持续遭受了百年难遇的旱灾,部分退耕地林木受损严重,加重了宣威市退耕还林的补植补造任务。四是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自2007年起,在国家暂不安排新的退耕地还林任务的情况下,很多人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重视程度下降,思想松懈,直接影响到退耕还林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五是退耕办能力建设不足。宣威市自2002年启动退耕还林建设以来,成立了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在林业局设立了退耕办,由于没有机构、没有编制,多年来退耕办工作人员变动频繁,给工程建设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2002—2006年退耕办有工作人员5人,2007年至今退耕办仅有2人从事退耕还林管理工作,难以提升工程建设管理质量。

1.2.2解决问题的对策。一是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投入,建议上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二是切实加强退耕还林地的抚育管理,巩固造林成果。动员广大退耕还林农户每年对退耕还林地进行除草、松土、防病虫、施肥等抚育管理。三是严格兑现政策补助,进一步加强对政策补助资金的管理。做好退耕还林信访案件的查处和效益监测。四是切实抓好后续产业的培育。结合退耕还林后续政策,落实专项资金,结合退耕户实际培育好后续产业,切实解决退耕户的长远生计。五是解决县级退耕办的机构、编制问题,招收专业应届毕业生充实退耕办技术力量。切实解决县级退耕办属常设临时机构的尴尬现状。

2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2.1新一轮退耕还林规划情况

按照“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农户自愿,政府服务”的原则,宣威市以国土二轮土地资源调查情况为基础,对新一轮退耕还林进行了规划,规划范围为>25°非基本口粮田的陡坡地,规划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1.12万hm2,申请农户36236户,涉及139439人,2014年规划实施3413.33hm2。

2.2新一轮退耕还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2.2.1以国土二轮土地资源调查为规划基础不合理。首先,国土二轮土地资源调查存在很多矛盾,影响新一轮退耕还林规划的主要是基本口粮田划定不合理,为保护耕地,粗放地确定基本口粮田所占比重80%,在预留建设用地之后,很多>25°的坡耕地被划为基本口粮田,而很多25°以上的坡耕地不具备产量高、便于耕种的特性,而且相当一部分坡耕地由于耕作条件差、产量低已经被撂荒或者已由农户自发地栽上了树。其次是水源地、城镇面山、江河两岸、交通沿线等很多生态区位重要的区域不应该划定为基本口粮田,如关系宣威市逾20万人的水源点偏桥水库周围,虽然坡度不大,但为确保逾20万人的饮水安全,确保不因耕种土地而导致氮、磷、钾等元素超标,偏桥水库周围一定面积的土地应作为生态建设的重点进行退耕还林,而不应该划为基本口粮田。

2.2.2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偏低。新一轮退耕还林采取“统一标准,农民自愿,政府助推,自我发展”的原则,“农民自愿”是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前提和根本,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农民自愿申报,林业部门组织、实施的原则进行。由于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农户平均可以领到补助4.62万元/hm2,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仅为2.25万元/hm2,其中还包含了种苗费4500元/hm2,第一轮与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标准落差太大,大多数农户难以接受。

2.3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施建议

2.3.1正确处理林业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将不再由国家包办一切,应以政府服务,林业主管部门指导的原则进行,不再和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挂钩,鼓励农民借助新一轮退耕还林谋求自我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经济林,这对于气候条件、立地条件好的滇西、滇南等地方,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好机遇;对气候寒冷、立地条件差的滇东北而言,农户不会有较高的积极性。因为林业产业发展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的林木年平均生长量不相同,林业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效益也不一致,退耕还林政策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当调整,区别对待。

2.3.2适当提高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宣威市25°以上的坡耕地有3.07万hm2,由于补助标准偏低,造成宣威市近1.33万hm225°以上陡坡地难以规划实施,严重影响了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第一轮退耕还林农户积极性高,是因为补助标准符合农户基本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补助标准不增反降,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大多数农户难以接受。建议参照第一轮退耕还林补助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2.3.3适当扩大退耕还林范围。2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对于遏制水土流失、增加森林覆盖率有很大作用,但城镇面山、湖库周围、公路沿线、江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关系到多数人的居住环境改善、饮水安全及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议新一轮退耕还林范围适当扩大到生态区位重要的区域,降低坡度限制。

2.3.4配套相应的工作经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量大,建议配套相应的工作经费用于土地丈量、规划设计、组织施工、检查验收和效益监测。

作者:缪祥周 高连维 单位:云南省宣威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