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产业发展的退耕还林论文2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
一、陕西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集群产业化程度仍然不高截止目前,我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仍主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小农户难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农户基本不了解市场,仅凭经验或随大流,生产管理方式粗放,产品质量不够稳定。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带动能力有限,其主要服务集中在技术指导和配套农资的销售,产供销一体化的水平较低。农户与公司之间信任关系尚未有效建立,一些企业在收购中存在压级压价问题,毁约现象在公司和农户之间屡有发生。规模化、集约化的林特产品集散地缺乏,中介组织的营销组织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全省果品加工特别是干杂果加工能力弱,大宗果品仍以鲜食为主,缺乏贮藏技术、深加工技术。林下养殖业规模小,基数低,产业化养殖体系还有待健全。
2.后续产业规划未落到实处陕西省林业厅的《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专项规划》以及《实施方案》的出台为后续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后续产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作业设计)暂行办法》的制定,为后续产业规范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在一些地区和基层部门,这些后续产业规划与操作办法未能落在实处,主要表现为:一是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中并没有将后续产业发展纳入,通盘考虑;二是一些县区、各部门各自为政,未能统一整合林业资源,从而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三是作为后续产业发展主体的农户处于自发探索状态,缺乏详细规划引导,生产规模上不去,很难以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3.目前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吸引力逐步降低国家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加大林业投入的同时也加大了农业投入,特别是取消了农业税,落实和加大了粮食直补政策,耕地的补贴标准与退耕还林的补贴标准差距不大,甚至超过退耕还林补贴标准,这就使得退耕还林地比较效益不高,部分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满意度降低,退耕农户积极性也明显受到影响。经过一段时间退耕还林,农户已经形成了对耕地补助心理和经济依赖。提别是是对那些全退的农户,退耕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4]。在后续产业没能尽快见效的情况下,由于对退耕还林的政策产生疑虑,部分农户甚至又开始了复耕。
4.农户后续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尚不健全客观地说,退耕农户生产的红枣、核桃、花椒等林产品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当价格大幅度下降或产品积压没有销路时,农户对待退耕还林和发展后续产业积极性就随之波动。截止目前,在很多地方尚未探索出发展后续产业的有效思路,迫切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指导。
二、大力促进陕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适时重启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加大后续产业扶持力度陕西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黄土高原部分区域生态环境仍很脆弱,全省还有1300万亩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占到坡耕地面积近一半。因此,我省应在总结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经验及问题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重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适当调整退耕还林政策,重点考虑提高补助标准。延安市于2013年率先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计划用4年时间,投资30亿,退完剩余的25度以上坡耕地224万亩。[2]我省其他地区应借鉴延安新一轮退耕还林经验,力争实现国家要“被子”和农民要“票子”的“双赢”,做到“退的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陕西省林业主管部门应考虑多渠道筹措后续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和鼓励工商企业等主体通过入股、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发展特色林果业、畜牧业和森林旅游业,参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5]。与此同时,还应协调相关金融部门及时出台扶持农户后续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小额贷款等政策,切实保护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者的合法权益。
2.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切身维护农户利益林权改革是搞好退耕还林和后续产业发展的核心。目前,农户只是名誉上的林地所有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以延安市为例,上一轮退耕还林中生态林所占比例达到了86%,国家实现了要“被子”的目标,农民还没有可靠的“票子”来源,导致其退耕还林和发展后续产业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新一轮林权改革应切实赋予农户更加充分的林地经营权,应根据不同生态区域,适当调整调整生态林比重,在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允许不同林地依据不同品种和树龄进行间伐。应允许林地产权能够依法继承与转让,实现区域林地的规模化经营;应探索林权流转和抵押贷款,使退耕农户通过林地抵押贷款或林权流转得到发展林产业的资金并增加经济收入[6]。
3.培育特色主导农林产业,推进后续产业发展我省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将林业后续产业发展纳入市、县域经济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之中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地要在后续产业规划和相关实施办法的指引下,依据本地自然条件、种植习惯,经济优势,科学选择后续产业项目,编制好实施方案和施工作业方案,以大批特色产业项目来带动后续产业发展。应以基地县建设为依托,以花椒、核桃、红枣等优势干杂果为突破口,打造系列特色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带,带动后续产业发展。应重点发展渭北和宝鸡西部山区花椒带、渭北和秦巴山区核桃带、黄河及泾河沿岸红枣带、秦巴山区板栗带、渭北柿子带,等。应充分发挥秦巴山区森林动植物、食用菌、中药材、蚕桑、茶叶等资源优势,切实解决秦巴山区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市场不灵,营销手段落后,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加快建设秦巴山区森林绿色食品药材产业带。应大力发展发展核桃、油用牡丹、长柄扁桃、仁用杏、文冠果、板栗等油用木本植物产业,建设起陕西新型“地上油库”。应进一步加快陕西森林旅游带建设,以我省4个国家级森林生态保护区、9个国家级野生自然保护区、2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5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发挥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以秦岭南麓和秦岭北麓森林旅游带、以汉江两岸自然风光为主体的绿色生态旅游带、黄土高原和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7]。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发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服务性旅游项目,更加合理地利用林业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创造新的机会。
4.加快发展区域林产业服务组织应加大对区域农林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进一步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有效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增强区域农林产业发展后劲。应积极探索契约入股、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等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连接方式,完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建设,提升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能力。应加强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建设,继续提升特色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与管理水平,显著改进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应在中心林区探索建立“林业服务超市”,切实增强促进区域林业发展的综合与配套服务能力。
作者:呼照征张燕陈喆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陕西省林业厅
第二篇
1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12007年,国务院对退耕还林的重点和方式做了局部调整,暂停了退耕地造林任务,重点改为荒山荒地造林和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石家庄市退耕还林工作从2008年开始步入巩固和扩大成果阶段。为顺应这种转变,该市依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中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引导山区农户进行特色果树种植,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下达林业产业基地任务21.7万亩,已完成21.07万亩。依托产业基地大面积栽植的核桃、大枣、板栗等经济林树种,如今已进入盛果期,果品收入今后将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支柱。
1.2重点培植了一批有资源优势、有市场潜力并能联结一定数量农户的加工企业,其中亿元龙头企业1家,1000万~5000万元龙头企业5家,100万~500万元龙头企业39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
2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工程管理资金短缺,工程实施难度加大。工作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当前制约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一大难题。由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涉及的环节多、任务量大且持续时间长,需要充足的工作经费。而国家拨付的造林补助费只包含种苗补助费,不包含专项的管护经费,林业部门除了要负担工程规划设计、工程管理及检查验收等费用外,还要对会议培训、差旅报销等费用负责,这使得工作经费紧张,工程建设实施受到不利影响。
2.2个别造林地块规模偏小且分散,林地管护不到位
2.2.1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主要是针对乡镇及退耕还林农户,而随着绿化工程的进一步开展,可绿化的荒地减少,有些地块处于偏远山区且地块零星分散,交通不便,这使得操作程序更加复杂且工作量大为增加。加上投资经费的短缺,导致工程实施和管护工作开展困难。
2.2.2工程实施的前两年,由于受到完成年度任务的压力,各县对退耕农户造林面积的大小要求不太严格,许多面积不足1亩的零星地块也被划入工程范围,但目前这些小地块林地也成了退耕农户眼中的“鸡肋”,他们管护的积极性不高,林地的林相较差。
2.3后期管护力度小,苗木存活率低。对退耕还林专项建设项目,国家只给原材料经费并未拨付专门的劳务费用,导致退耕还林后期,农户收入得不到保障,许多人便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农村劳动力匮乏,退耕地的苗木无人看管,苗木存活率不高。
2.4部分造林树种比较效益低的弊端开始显现。一些工程乡村起初为节省造林费用栽植的杏扁、柿子、黑枣、杨树等树种,如今因生长不良或产品滞销,其经济效益与同期种植的核桃、大枣相比差距明显,群众自发形成了更换高效树种的势头,再从小树起步,可已白白浪费了数年的创收时间。
3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提高退耕还林补助标准。一是提高政策兑现补助,切实保障退耕农户的正常生活需要,并延长补助周期。二是补贴退耕还林农户专项的补植补造费用。三是补贴退耕还林专项建设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费用。
3.2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对退耕还林科研经费的补给,对苗木进行技术改造和培植新型苗木品种,而一旦经费不足,则林业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
3.3加大技能培训投入。组织相关方面的技术专家和专业技术单位,针对性地对退耕农户进行后续产业技能培训并形成制度,这样退耕农户就不必一直依赖项目支持资金和国家补助,而能够通过自身技术实现科技致富。
3.4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在树种的选择上,要坚持生态优先,也要兼顾农民吃饭、增收及地方经济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选择树种;尽量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3.5找准方向,加强林业产业基地建设
3.5.1继续扩大特色经果林基地规模,在零星种植区域通过宣传发动、外出参观等手段,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实现成方连片、基地化发展,为培植主导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3.5.2促进特色经果林基地经营管理上水平,除嫁接优良品种、提高抚育水平、加强土肥管理措施外,还要积极完善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使基地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3.5.3发展立体种养业,在林下积极推广粮油作物、药材、蔬菜、花卉种植,散养鸡鸭鹅,培育食用菌等间作模式,使单位面积林地收益最大化。
作者:郝素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林业管理站